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了治疗强迫症,我变成了“暴露”狂

2020-06-18 07: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爱科学的老顾 果壳

是不是被标题吓了一跳?这里说的“暴露”,可不是指那种当众脱衣的“变态”,而是心理治疗里用来治疗强迫症的手段。

“暴露”实际上是一种“体验”,主动置身于自己恐惧焦虑的情境里,感觉就像毫无防备地暴露于极度危险之中……等到发现“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焦虑和恐惧就会大大减轻了。

身为一个心理治疗者,我在临床经常会遇到如下情况:

患者1:“医生,网上都说顺其自然,接纳自我,不要在意强迫症状,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但是,只是当时感觉有点用处,过一段时间后,我还是会比较纠结,是不是我比较严重啊,或者我意志力不够坚强啊?”

患者2:“有的医生告诉我,越是害怕就越要面对,暴露是最有效的,可是我就害怕啊,听到暴露,我都心有余悸,尝试过一次之后,根本就不敢继续再治疗了啊!”

包含暴露与反应阻止技术(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ERP)的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一线推荐治疗强迫障碍的方法。很多人都明白如果想克服症状,就必须去面对,去暴露。然而,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研究表明,直接实施暴露,有30%的患者会因恐惧和害怕而停止治疗。为了预防临阵脱逃,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地暴露,这才称得上是“治疗”。像上述例子中那样直接硬上,是没有计划的“暴露”,是精神折磨,患者反而会失去信心。

那么,如何做才是有计划、有组织地暴露呢?

强迫障碍的反反复复为何如此顽固?

-了解强迫障碍症状的心理机制-

举个例子:一位有着过度清洁需求的患者,在面对丢垃圾的情境时(诱发情境),担心自己会碰到垃圾桶(闯入性思维),垃圾桶非常脏,上面有很多细菌和病毒,会让他感染严重的疾病,然后就会死掉(灾难化想法),紧接着产生紧张、头晕、呼吸急速等情绪反应(焦虑)。

出于本能,患者会想方设法缓解自己的焦虑,找自以为最“有效”的方法——丢垃圾时,反复观察自己的手与垃圾桶的距离,丢完垃圾后,反复洗手以达到“清洁”的目的(强迫行为)。当反复确认和洗完手之后,患者如释重负,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焦虑缓解)。

强迫行为就像一个无限循环,不跳出这个圈,就难以真正解决问题 | pixabay

其实,像这样的强迫行为只是短暂缓解了焦虑,长期来看却是在维持强迫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强迫行为会慢慢变成一种“成瘾”行为,其心理机制类似于抽烟喝酒。很多抽烟喝酒的人明明知道这样做会影响身体健康,但是就是难以控制。相比于运动等健康的方式,抽烟喝酒缓解焦虑的效果更加立竿见影,操作起来也更简单快捷方便。戒掉这类成瘾行为是十分困难的。

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后,当再次遇到类似情境,强迫思维就不受控制地再次出现,继而产生焦虑;秉持着方便原则,又习惯性地使用强迫行为来缓解焦虑……一遍又一遍,陷入无限的循环当中。下图清晰地展示了这一过程:

强迫障碍的认知理论模型,其中红色部分为治疗重点 | 作者提供

如何有效解决强迫的循环?

-抓住治疗重点-

理论上看起来只要削弱任何一个环节就能打破这个循环。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大量研究均证明,干预“诱发情境”或“闯入性思维”毫无用处。

“诱发情境”多种多样,我们无法控制全部情况,如害怕脏的患者,可以保证家中的清洁,却无法保证公共场所的清洁。“闯入性思维”以现代神经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是大脑神经元正常的活动反应所导致的,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闯入性思维,这是无法控制的。当你想要去控制压抑这样的想法时,往往会适得其反,反而使这种想法印象更深刻。

图 | pixabay

既然每个人都会有闯入性思维,那为什么强迫障碍患者会比其他人更纠结呢?

举个例子:看到运钞车,你可能突然有种想要动手的冲动;站在楼顶,你突然有种想要跳下去的冲动……但离开这个场景后,你就会想:刚才就是随便想想,怎么可能真动手呢。然后就不去纠结它了。

但强迫障碍患者会脑补更多画面:“啊!抢劫运钞车太危险了,安保员拿着枪,一定会当场枪毙我的,或者把我抓起来关进监狱,被判刑十多年,我这辈子就抬不起头了”。接着会误认为自己真的要做出这样的事情,担心自己会失控,特别害怕;甚至过了几天后,仍然惦记着这想法。

强迫障碍患者可能会脑补更多画面 | pixabay

把想象出来的最可怕的结果误认为是现实或者注定的未来——这是灾难化的想法,也是强迫障碍患者焦虑的重要原因,是恶性循环的开头。

因此,干预强迫障碍的关键既不是改变环境,也不是拼命努力去控制自己的想法,而是修正“灾难化想法”,缓解“焦虑”情绪,替换“强迫行为”。

研究表明,常规的认知行为疗法中修正“灾难化想法”的方法,以及各种放松、接纳、正念等缓解“焦虑”的方法,虽然有作用,但效果不理想。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暴露。

暴露到底是什么?

-理解暴露的原理-

暴露的原理是习惯性消退。我们的焦虑情绪,不会一直保持非常高涨的状态,而会随着时间逐渐平稳,甚至自行缓解。如同古人所描述“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暴露其实是想证明灾难化想法是错误的。它通过直接面对、不使用强迫行为来焦虑缓解,患者只需要坚持呆在焦虑中,直到焦虑明显下降,用身体去感受强迫行为并不是唯一能缓解焦虑的方法。

暴露的情绪曲线图:随着暴露成功次数的增多,焦虑的痛苦程度不断下降,焦虑缓解的速度逐渐变快;相反,但如果用“逃跑”的方式去回避害怕的事,次数越多,焦虑的痛苦程度会不断就会越高提高。| 作者提供

通过不断地练习,焦虑的情绪会越来越容易缓解,进而促使患者去质疑灾难化想法的合理性,最终形成用暴露去面对焦虑的习惯,替换强迫行为,打破恶性循环。

设定可量化的目标

-暴露的具体内容-

强迫障碍患者害怕的其实不是具体的诱发情境或者闯入性想法,而是强迫思维背后的意象,即灾难化想法。看似相同的症状,背后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原因。举个例子:

A:害怕脏,想到脏会引起运气不好,因此频繁洗手。

B:害怕脏,想到脏可能让自己感染疾病,甚至传染他人,因此频繁洗手。

这两个例子所害怕的内容其实是不一样的,因此暴露的任务也不一样——前者针对运气问题进行暴露,后者针对卫生问题进行暴露。

另外,暴露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根据情绪所引起的痛苦程度由高到低来划分,共分为10个等级。下面是一位强迫洗手的患者的暴露等级表:

图 | 作者提供

分好等级后,心理治疗师会建议患者从痛苦程度低的等级开始,“习惯”了这类刺激后再过渡到下一个等级,一级一级往上挑战,就像爬楼梯一样。这样做的好处是挑战更容易成功,更容易增强信心。

如果一开始就挑战最高等级的任务,很大概率会失败,这是最为经典的硬上式的无计划“暴露”。首战失利,患者的信心往往会大受打击,甚至产生更加畏惧的心理。

要注意的是,不要自己给自己诊疗强迫症。一切治疗都应该在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之下进行,正规的心理治疗师可以帮助你制定合理、切实可行的计划。如果你不确定自己是否有强迫障碍,建议去精神科或者心理科专科医院评估诊断,切勿自行对号入座。

如果你已经确诊为强迫障碍,具体该接受何种治疗,请你与自己的主治医生商量,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都可能对你大有裨益。

图 | pixabay

参考文献

1. 徐慊, 朱雅雯, 余萌, et al. 强迫障碍的认知行为个案概念化咨询个案报告[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8, 032(003):207-214.

2. Salkovskis P M .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 Psychiatry, 2007, 6(6):229-233.

3. 闫俊, 李凌江, 季建林, et al. 强迫障碍诊疗概要[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4, 028(004):308-320.

4. Cognitive behavioral treatments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studies published 1993–2014[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15, 40:156-169.

5. Himle M B , Franklin M E . The More You Do It, the Easier It Gets: 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 for OCD[J]. cognitive & behavioral practice, 2009, 16(1):29-39.

6. 巴洛. 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自助手册[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

7. 迈克尔·J·科萨,埃德娜·B·福阿.战胜强迫症:治疗师指南/自助手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 Koran L M , Hanna G L , Hollander E , et 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7, 164(7 Suppl):5-53.

作者:爱科学的老顾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