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国的《最强大脑》,竟被印度裔垄断12年?
原创 绫波丽 影探
如何征服一本英语词典(约475000个单词)?
简单。
背完它。
在美国,有如此举动的人,不是无聊,就是为了参加《全美拼字大赛》。
《全美拼字大赛》标志《全美拼字大赛》,一个简单的背单词游戏,它规定参赛者必须15岁以下。
简单一想,这不就是一群少年拼记忆力的比赛嘛。
错,这项简单的拼字游戏,可真是一点都不简单。
拼字大赛在美国不仅拥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可以说是美国的最强大脑,还差点引发“种族之战”。
《全美拼字大事》引发网上骂战因为从08年至今,大赛的冠军一直被印裔美国小孩儿占领着,这让不少美国白人非常的不服气。
《拼字王》
Breaking the Bee
2020.6.5
《全美拼字大赛》从1926年开始举办,后来逐渐形成规模。每年的冠军,都会成为报纸头条。
这些“别人家的小孩儿”,被无数人羡慕。
这也让人非常疑惑,为什么后来的冠军都被印度裔小孩儿抢走了?
这部纪录片,就探讨了这些印度裔拼字冠军为何会如此优秀的前因后果。
>>>拼字王
拼字大赛历届的冠军,不仅仅是最聪明的小孩,也是最幸运的小孩。
因为他们在小的时候就被发现兴趣所在,并受到重视。
就像海报上的小孩儿,他叫亚卡什。
他的爸妈都是印度人,1965年美国当时放宽移民政策,他们便顺势而为移民至美国。
亚卡什2岁时被发现有拼词天赋,4岁被门萨俱乐部(世界顶级智商俱乐部)收入麾下,6岁挺进拼词大赛全国赛段。一般小孩儿,6岁才刚刚起步学习拼字。
但阿卡什6岁的时候,已经能根据读音和含义,把一个包含45个字母的英文单词拼出来。
在发现亚卡什的天赋以后,父母有意引导他学习拼字,而幸运的是阿卡什自己对于语言学习也非常感兴趣。
而兴趣,是获得拼词大赛冠军的底线。《全美拼词大赛》的规则非常残酷,他们采用回合制比赛:
评委最多读两遍单词,但选手只要拼错一个词就被淘汰。
26个字母的排列组合到底有多折磨人,学过英语的都知道。毕竟,英语是世界上词汇量最大的语言,其词汇包含大量外来语,组合语法又多变。
一轮一轮的淘汰,最后剩下几强在台上继续拼杀,气氛紧张。
能一直不出错撑到最后,才能获胜成为冠军。
有时候,20轮的赛制还没结束,参赛选手就都被淘汰了。
很多孩子屡败屡战,每年磨枪上阵,直到15岁的时候失去比赛资格。
这就注定了,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他们要从发音,词根和含义等等去揣测拼写。
所以,除了兴趣以外,他们还需要一点天赋的。
看这些小孩子在比赛中拼出一些他们可能还无法理解其意义的单词时,你就会明白他们真的很不简单。
从学校选拔赛到区选拔赛、再到市选拔赛、州选拔赛,最后到全国性的决赛,每个州只有三名选手能参加最终决赛,可谓竞争激烈。
2000年全美拼字冠军乔治·潭比,总结自己的获胜经验但在决赛上,他们要比的不再是天赋,而是他们天赋以外的东西。
因为能进入决赛的,无一不是有天赋的小孩儿。
他们需要花费时间、熬过孤独、战胜恐惧,然而最重要的是:
坚持。
比起阿卡什被父母发现有天赋,很多孩子是自己在无意中发现他们喜欢拼单词。
泰嘉斯在他7岁的时候,对拼词大赛产生浓烈的兴趣。
他每天都会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拼单词练习。让父母当自己的帮手,一边题词一边背诵。
在拼字的世界里,拼搏了6年,虽然总是与冠军失之交臂,却越挫越勇。他经常在网上,拍一些关于单词拼写的小视频。
在学习之余,还意外成为了不少人的小偶像。
每天5个小时以上的学习在考验他们是否刻苦耐劳,一次次的失败考验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且在这场冠军争夺赛里,拼的不仅仅是小孩子自己,还有他们背后的家庭。
>>>拼字王背后的家庭
不管这群小孩儿再怎么厉害,也终归是一群小孩儿。
玉不雕琢不成器。
没有目的性的天赋就是一种浪费。
因材施教,被这部纪录片里的家长运用地非常到位。
苏拉夫已经14岁了,2017年的《全美拼字大赛》是他最靠近冠军的一次比赛。
每一年的参赛都让能让他累积到不少经验。而他的父母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够实现梦想,也是出了不少力。
他们一家人为此整理出了一本“秘籍”:
将英文字典里的所有单词整理成125000多个词根,再根据词根记忆相应的单词,这样记忆的工作量就少了整整一半。
苏拉夫及其父母这本“秘籍”可是家里的宝贝,但是因为苏拉夫是最后一年参加,所以这本“秘籍”可以公开在纪录片中。
从兴趣走到专业,一样要付出百倍努力。
当然,有全力以赴型选手,也有佛系选手。
今年12岁的阿什丽妲,她对自己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只是希望自己能在决赛中进前50。
她的父母也对她也没有很大要求。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了解自己的孩子,阿什丽妲越放松比赛时状态会越好。
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在学习单词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自主进行学习,这个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所以,比起上面那对父母指导孩子系统的学习,他们家更倾向于提供方法让孩子自己学。阿什丽妲经常用电脑搜集关于各类词根的故事,而且往往在搜集的过程中自己又会学到新的单词。
往复循环,故事让单词不再枯燥。
即使他们都非常的聪明,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失败。泰嘉斯在第一次失败的时候,开始害怕赛场,不想参加比赛。
父母便引导他利用自己的天赋构建别的兴趣。
但当他尝试过不同的兴趣时,发现还是拼单词的魅力更大一些。
每次他看ESPN(时代华纳旗下有线体育频道)直播《全美拼词大赛》,当冠军站在领奖台的那一刻,他羡慕又不甘心,所以又回到了拼字学习上。父母依然一如既往的支持他。
但比起结果,他们更满意的是孩子自我品质的提升。
这些印裔父母更注重的是锻炼孩子的学习态度和遇见挫折时的心态。与其说是在鼓励孩子们拥有更多的兴趣,不如说是在鼓励其专注的精神。
就像伽利略说:
“我不可能教他们东西,我只是教他们学会发现。”
>>>兴趣爱好VS成绩
这部纪录片里的父母让我想起来国内的另外一个节目。
是一款叫《少年说》的综艺。
节目让一群初中生们站在主席台上,大声说出一些心里话。
第5季的时候,来了一个小姑娘,白净的,带着眼镜,很腼腆。
她站上台,是为了跟她父亲对话。而她的父亲也被请到了节目现场,站在操场上听女儿说话。
她有些颤抖地对着父亲喊话:
“能不能不学数学了,我的数学真的很差,我学不好。”
台下一片哄笑,因为在场的所有学生基本上都被数学折磨过。
但是小女孩后面的话,让人再也笑不出来。因为某一次她考的数学成绩太差,父亲气不过就将她30w字的小说全撕了。
那是小女孩儿断断续续写了5年的小说,因为一次数学成绩毁于一旦。
节目的主持人都震惊了,他觉得一个大人都不会有这么强的产出,写这么多的文字。
可偏偏这个还在上初二的小女孩做到了,这得有多热爱?
看得出,父亲听完女儿的喊话也非常的愧疚,可是父亲思来想去也只用一句话回应她:
“孩子,别人能行的你也能行,我相信你。”
一句话,数学是必须要学的,至于小说,和学习无关的东西先不考虑。女儿的兴趣爱好被一棍子打死,成绩才是最重要的。
这其实就是目前我们家庭教育的理解偏差,认为兴趣只是玩,而不是学习。
成绩才是成功的捷径而非学习态度和做事品质。
但现实是《拼字王》中所展现的:
从兴趣走到专业领域,需要我们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来支撑。
天赋、兴趣的认真引导和培养,也会是另一种成就。
我们的教育体制有能力培养出具备技能、公德的孩子。但在很多时候,对具备“艺术天赋”的孩子无能为力。
但无法否认的是,艺术的土壤其实是非常奢侈的。
那么,面对孩子的兴趣,大人就多点包容、鼓励和引导吧。
“老虎父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是对孩子的伤害也是不可忽视的。
下台后的小女孩儿,依然很伤心孩子的天性是学习和玩乐。
能够在很小的时候就发掘自己的天赋、兴趣,并为之努力的人都是幸福的。
正如洛里斯·马拉古齐写下的那首名为《其实有一百》的诗中所说的那样: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
一百种思考方式、游戏方式及说话方式/去玩耍/去表达。”
别让成年后的他们,回头望成长的道路时;
只看见一团没有生气的黑色灰烬,完全看不出曾经有多浓烈的火苗在那里燃烧过。
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再是一句安慰人的话。
原标题:《美国的《最强大脑》,竟被印度裔垄断12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