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科学城巡礼】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汇聚全球优质创新资源
科学城巡礼
不久前的6月3日,成都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就《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作说明。
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特别指出要支持成渝地区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
这是一座什么样的科学城?成都这样描绘蓝图。
高点起步。“我们借鉴吸纳了日本筑波、英国牛津剑桥、深圳光明、上海张江等国内外科学城的先进经验,组织了由两院院士领衔的50余人专业团队开展了深入研究。”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曹俊杰说道。四大理念
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驱动动力源
成都提出坚持科学铸魂,畅通“从0到1”基础研究的最初一公里;坚持融合共生,遵循“物理有界、数字无边”的发展模式;坚持生态赋能,构建圈层思维引领的创新生态体系;坚持场景引领,推动科研组织范式从供端研发向需端牵引变革四大发展理念。提出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驱动动力源、全国重要的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全国一流的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地、全国领先的创新创业生态典范区四大战略定位。
建设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学城。
成都提出2025年、2035年和2050年三个关键时序节点的建设目标。
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学城,力争成功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启动建设天府实验室,新增2个以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2个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以上国家级创新中心,100个以上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城。到2050年,全面建成全球一流的科学城。
一核四区361.6平方公里上的高质量发展高地
西部(成都)科学城总规划面积361.6平方公里,由“一核四区”构成,形成“核心驱动、协同承载、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一核”即成都科学城,规划面积99.4平方公里,定位为西部地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院所和大学创新平台汇集区,围绕网络安全、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等领域,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天府实验室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四区”即新经济活力区、天府国际生物城、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
新经济活力区规划面积88.9平方公里,定位为新经济企业和创新型团队汇集区,重点围绕5G通信与人工智能、网络视听与数字文创、大数据与网络安全、区块链等新经济新产业,建成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策源地。
天府国际生物城规划面积69.8平方公里,定位为全球医药健康创新创业要素汇集区,重点围绕生物技术药物、高性能医疗器械、精准医疗、智慧健康等领域,建设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等平台,打造世界级生物产业创新与智造之都。
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规划面积60.4平方公里,定位为国际创新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汇集区,重点围绕智能制造、航空航天、6G、网络信息等领域,建设国际合作教育园区,打造国际一流应用性科学中心、中国西部智造示范区和成渝国际科教城。
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规划面积43.1平方公里,定位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要素汇集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网络通信等领域,集聚华为成都研究院、京东方创新中心、IC设计产业总部基地、“芯火”双创基地等重大创新平台,打造国际知名的中国新硅谷。
“四区”协同构建创新功能突出、创新服务完善、主导产业领先的“二次创新”承载地。从“谋城”到“谋势”,“一核四区”通过数字链、创新链、价值链,集成创新要素资源,与全市66个产业功能区相嫁接,形成科学城发展的拓展空间。
面向国际一流
聚集全球创新资源
推动科技发展离不开创新资源聚集。西部(成都)科学城规划提出,将以聚集国际一流科技资源策略、聚焦培育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团队)两项策略,聚集全球创新资源。将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规划大科学装置集聚区,对标国家实验室标准加快筹建天府实验室。目前,已初步梳理成都超算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等近百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项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规划提出,欢迎全球顶尖科研人才、战略科学家使用大装置、共建大平台、参与大工程;设立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优秀青年科学家开展基础研究;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规划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国际大学园区。
坚持“人城产”理念
构建先进要素富集的创新生态圈
西部(成都)科学城规划坚持以“人城产”理念重构城市发展方式,提出构建先进要素富集的创新生态圈、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构建公园城市国际化生活社区三项策略。如何促进优质创新创业要素资源加快向科学城集聚?
在天府海创园、IC设计产业总部基地等核心区域,先期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示范点;打造面向全球的科研数据开放与共享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筹建天府“科创板”;持续开放城市级、产业级、企业级科技应用场景,搭建面向全球的新经济新技术展示体验大平台。
如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
将面向未来,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6G等新经济新产业;瞄准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高端通用芯片、功率半导体、新型抗体等高端领域;聚焦科学城创新发展需求,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如何营造有利于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环境和鼓励集体智力应用的创意氛围?
将加快建设高品质国际化社区,完善外籍人才停居留服务和顶尖人才服务专员制度,提高国际人才生活舒适度和工作便利度。
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全景赋能
构筑“双网融合”动力承载
打造最具活力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超级试验场,推动形成融合共生的科学城内涵发展新模式,西部(成都)科学城规划提出建设支撑数字共生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以数字共生城市赋能城市全景创新发展两项策略。将建设支撑数字共生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构建工业互联网、城市物联网、数据处理运算基础设施,部署科学城主体框架和仿真系统;加快推动中国电信西部大数据中心、云锦天府IDC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落地,形成全国一流的存算一体服务能力。
同时,以数字共生城市赋能城市全景创新发展,大力支持企业“上云”,打造成都5G智慧城等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全面提升“城市大脑”统筹能力,打造智慧企业、智慧园区、智慧城市。
率先开展重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点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
聚焦打通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最先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最后一公里”,西部(成都)科学城规划提出,将在西部(成都)科学城率先开展重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创新要素优化配置、科研事业单位和科研人员自主权放宽、科研评价机制改革等方面实施四项策略。推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先行先试,将在赋权形式、健全决策机制、规范操作流程、完善成果评价机制、健全收益分配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试点以知识产权等技术类无形资产作价投资的国有资产差别化管理制度;发展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在科学城率先开展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定改革。
同时,健全创新要素优化配置机制,在科学城试行差别化政策指导。此外,还将赋予科研事业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建立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制”;提升科研人员出入境便利;深化和推进高层次或紧缺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和项目工资制等。
深化科研评价机制改革,在科学城内率先探索建立创新项目非常规评审机制和支持机制,建立以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为标准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与评价结果挂钩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
高小新漫记: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引领创新发展格局当前,科技创新跨界融合、协同联合、包容聚合的特征越来越鲜明,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是大势所趋。
高小新曾多次赴成都交流学习,可以看到,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汇聚全球优质创新资源已经成为共识,成渝两地正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领创新发展格局。从西部(成都)科学城的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
深化成渝科技创新合作,成渝携手共同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争取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布局更多分支机构,争取量子通信国家枢纽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联合组建创新联盟开展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交流合作,探索建立人才、科研资金等创新要素流动机制促进两地要素双向流动。
加强与国内先进地区协同创新,推动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的知名高校院所、创新团队开展多层次对接合作;建立跨区域长效合作机制,推动与北京、上海、深圳等科学城加强创新协同、成果对接、平台共建、资源共享。
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整合、集聚、使用国际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
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成渝两地正不断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推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大家都在看
原标题:《【科学城巡礼】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汇聚全球优质创新资源》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