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孟琢丨《齐物论释》的“四个世界”

2020-06-15 07: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孟琢 三联学术通讯

《齐物论释》是章太炎思想的代表作,在对唯识、华严和《庄子》的贯通中,寄寓着他立足东方文化本位、建立中国现代价值基础的文化理想,也蕴含着他对近代中国历史命运的深心切愿。

今日适逢太炎先生逝世八十四周年,三联学术通讯特推送孟琢《〈齐物论释〉的“四个世界”》一文。此文为《齐物论释疏证》一书的导言,详细论述了从“小学”世界、经典世界、思想世界、历史世界出发对《齐物论释》进行疏证的理路。

孟琢,1983年生,喵星人的奴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章太炎黄侃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训诂学、《说文》学、章黄学术等,致力于传统“小学”与义理之学的融通。

《齐物论释》的“四个世界”

文丨孟琢

章太炎先生是中国近代首屈一指的国学大师,也是民族民主革命的前驱。面对中国遭遇的民族危难和社会矛盾,他勇猛无畏地投身革命,积极参与现实社会的改造,并在剧烈的古今之变、中西之争的文化冲突中,对中华文化的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刻反思,建立起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体系。在太炎先生的著作中,《齐物论释》的地位极其重要。他在《自述学术次第》中说:“若《齐物论释》《文始》诸书,可谓一字千金矣。”在《与龚宝铨书》中也说:“今亦瞑目,无所吝恨;但以怀抱学术,教思无穷,其志不尽。所著数种,独《齐物论释》《文始》,千六百年未有等匹。”在他看来,《齐物论释》和《文始》一样,具有最重要的学术价值,体现出最充分的创造性!在《齐物论释》中,太炎先生对《庄子》中的《齐物论》进行了突破性阐释,在传统小学“解故”的基础上,将庄子哲学与以唯识学为主的佛教哲学融汇贯通,建立起特色鲜明的齐物哲学。齐物哲学既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大胆突破,也是对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哲学的积极回应,代表着中国传统哲学的近代高峰;在太炎先生浩瀚博大的思想世界中,具有纲领性意义。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

太炎先生高度强调齐物哲学的思想价值,具有充分的学术自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界对《齐物论释》的解读、研究与阐发又明显不足,其历史回响近乎寂寥,齐物哲学也被评价为“一场夭折了的哲学革命”。关于《齐物论释》的历史命运,有着方方面面的内外成因,其中一个不容掩饰的问题是:《齐物论释》实在难读!太炎先生文章典雅、训辞深厚,在他的行文中,本字、僻字、用典、熔裁信手拈来;他对儒道经典的娴熟,对佛学典籍的博览,对西方哲学、科学思想的广泛关注,更远超学科畛域中当代学人的知识结构;此外,他深受唯识学注重因明的影响,在论述中追求绝对的理喻,这一追求与“守己有度,伐人有序”的魏晋文章相结合,更进一步加深了解读难度——艰深古奥的语文特点、浩瀚博大的文献底藴、凝练深邃的哲学话语,都让人在初读《齐物论释》之际,顿生迷茫之感。

想要重新“激活”这一哲学经典,推进太炎先生的思想研究,进而在对近代思想高峰的吸收与碰撞中,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思想资源,对《齐物论释》的文本解读是基础性的工作,这也是我们不辞窳陋、忝为疏证的立意所在。在前言中,我们对本书的具体工作和学术思考进行说明,其中凝聚着对“如何读懂章太炎”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

《齐物论释》包括初本和定本两个版本系统,初本作于1908至1911年之间,最初刊印于1912年;定本作于1915年初至1916年初之间,最初刊印于1919年[1]。本书以浙江图书馆刻《章氏丛书》所收《齐物论释》《齐物论释定本》为底本,参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频伽精舍本《齐物论释》、钱玄同题签本《齐物论释》、杭州名人纪念馆藏章太炎手校《齐物论释》誊清稿本、缪篆《齐物论释注》、《章太炎全集》等,各本情况如下:

一、浙江图书馆《章氏丛书》本(1919)。收录《齐物论释》初本一卷,定本一卷,无标点。此本楮墨精良,为《齐物论释》最常见之版本,也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章太炎全集》的底本。

《齐物论释》与《齐物论释定本》(浙江图书馆校刊)

二、频伽精舍本(1912)。初本,有标点,此为《齐物论释》之最早版本。其用字与浙图本或有不同,瑕瑜互见,其中对“见—现”的字用区别,尤为允当。

三、钱玄同题签本(1915)。初本,无标点,出版者不详,内封题“齐物论释”“弟子吴兴钱夏敬署”,钱夏即钱玄同。牌记题“旃蒙单阏季春栞成”,即刊成于1915年春,在右文社《章氏丛书》本之前。其用字多与频伽精舍本相仿,偶有独至之处。尤为难得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本为马叙伦旧藏,书前题“章君枚尗见贻”,署名“石屋”。“枚尗”即枚叔,为太炎先生之字,“石屋”为马叙伦之号。此本实为太炎先生赠马叙伦之书,后随马氏藏书入藏师大。书中通篇句读,当为马氏读书时所加,足资参考。

四、章太炎手校誊清稿本。定本,系浙图本《章氏丛书》之誊清稿本,无标点,以小楷书于红格稿纸之上,或为章氏门人之笔。其上偶有太炎先生眉批,如第一页有“爲,以后爲字皆如此,不得作為”数字。

五、缪篆注本。定本,缪篆先生《齐物论释注》一百二十万言,极尽详赡,油印本藏于上海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等处,2018年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

六、上海人民出版社《章太炎全集》本。收录初本、定本,王仲荦先生据浙图本点校。从标点的情况来看,王氏似未参校浙图本以外诸本。

根据以上诸本,本书对《齐物论释》进行了三方面的整理:其一,《齐物论释》由初本到定本,经历了较大调整,体现出重要的哲学发展。根据李培炜君的统计,二者之间共有六十处差异。其中,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有明显的思想演进,第五章、第七章更进行大段增补,充分拓展了初本思想。缪篆先生《齐物论释注》仅注定本,本书则对初本、定本皆加以疏证。在文本编排上,对二者详加比照,据其异同以划分章节。先对初本进行疏证;定本与初本相同者,以“定本同”“同初本”进行说明;定本与初本不同者,再详加疏证。这一编排体例有助于初本与定本的详细对读,从而展现太炎先生的思想演变轨迹。

其二,上述诸本的文字异同,主要集中在用字层面。既有异体字的不同,也体现出太炎先生专用《说文》本字的用字习惯。比如“臧—藏”“最-冣”“教—敎”“别—別”“著—箸”“他—佗”等。我们认为,对于民国学术著作,除了像梁任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这样版本繁多的著作之外,并不需要繁琐的古籍校勘。上述问题,本书参照诸本酌情校改,择善而从,除了个别影响文章主旨的版本差异之外,概不出校。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对“见—现”的处理:在《章氏丛书》的版本中“见”“现”不分,出现了“见量”“见相”“见义”“见在”“见影”“见识”等用法。频伽精舍本及钱玄同题签本皆作“现”,“现量”“现相”“现义”“现在”“现影”“现识”更加准确,故据以改正。

其三,《齐物论释》文本艰深,标点甚为不易。本书参考了频伽精舍本、钱玄同题签本马叙伦句读、缪篆《齐物论释注》、王仲荦整理《齐物论释》中的句读,同时借鉴孙泰来先生藏孙楷第先生《齐物论释》抄本(第一章第三节)的标点,反复考辨,以求准确。前修筚路,后出转精,偶与先贤不同之处,辄随文改正,不复说明。

编排文本、明确用字、改定标点,这是本书的基础性整理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从“小学”世界、经典世界、思想世界三个层面,对《齐物论释》进行了详细疏证。

传统“小学”是太炎先生学术思想的根基,也是我们解读《齐物论释》的起点。太炎先生师承曲园老人,作为清代朴学的传承者、反思者与超越者,他将传统“小学”改造为“中国语言文字之学”;在建立起独立的学科地位同时,进一步强调“小学”是作为人文学科共同基础的“一切学问之单位之学”。这一学术理念在《齐物论释》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齐物哲学的建立基于庄子思想与唯识思想的会通,在对《庄子》的诠释中,太炎先生充分运用了传统的训诂考据之法。例如,唯识学的核心论点在于对“阿赖耶识”的证成,在《齐物论释》中,这是通过对“灵臺”“灵府”的训诂得以建立的:

详佛典说第八识为心体,名阿罗邪识,译义为藏;亦名阿陀那识,译义为持。《庄子》书《德充符》言灵府,即阿罗邪,《说文》:“府,文书藏也。”府藏同义。《庚桑楚》言灵臺,即阿陀那。臺本训持,见《淮南》注及《释名》。此灵臺者,许叔重、郭子玄皆说为心,《释文》:“灵臺,谓心有灵智,能任持也。”

庄子以“灵府”“灵臺”言心,“府”有藏义,“臺”有持义,这与阿赖耶识作为“藏识”与“执藏”的内涵相契,太炎先生于此详加训诂,将《庚桑楚》与唯识相证。对于这一阐释,他极为自信,自谓“虽以玄奘、窥基之辩,何能强立异同哉!”

章太炎先生书“靈臺”(杭州名人纪念馆藏)

再比如说,唯识学注重对语言文字的缜密分析与自觉排遣,《菿汉微言》中说:“专修慈氏、世亲之书,此一术也,以分析名相始,以排遣名相终,从入之涂,与平生朴学相似,易于契机,解此以还,乃达大乘深趣。”在《齐物论释》中,“证成唯识”与“排遣名相”互为表里,构成了对庄子思想的基本阐释框架。在这一过程中,太炎先生仍然充分运用训诂手段。如《齐物论》中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旧注多释“隐”为“遮蔽、隐蔽”,如郭注:“言何隐蔽而有真伪,是非之名纷然而起?”宣颖《南华经解》:“何所晦,而用人分是分非之辩。”太炎先生则释“隐”为“依据”之义:

隐读如隐几之隐,字正作

,“所依据也”。道何所依据而有真伪,言何所依据而有是非,向无定轨,唯心所取。

这一释义有着充分的训诂依据。《文始》中说:

《说文》:“��,匿也。象

曲隐蔽形。”变易为隐,蔽也。��蔽必有所依,故孳乳为

,所依据也。言隐几者,

之声借。对转脂变易为依,倚也。凡所依据者,在室则为檼,栋也。在器则为案,几属也。在马则为鞍,马鞁具也。此二皆在寒,

之旁转孳乳也。

在《庄子解故》中也有相应阐发:

隐借为

。《说文》:“

,所依据也。”隐几亦即据几。此言道何所依据而有真伪,言何所依据而有是非。答言真伪依据小成而起,是非依据荣华而起,明真伪是非惟从势利为准,本无正则也。

太炎先生通过《说文》本义的分析与“隐”的词源考察,展现出“隐”的词义系统,沟通了“隐蔽”与“依据”的意义关联;进而明确义项,说解《庄子》的文义。他不仅思考是什么遮蔽了语言的真实性的问题,更从语言所依据的根本前提出发,对其进行彻底的排遣与反思。“向无定轨,唯心所取”——“轨”指轨持,所谓“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一切名言唯识所起,本无自性,这与《齐物论释》主张“言与义不相类”,否定名实之际有必然、绝对、唯一、不变的联系的哲学立场是高度一致的。我们看到,“小学”考证为齐物哲学的思想阐释提供了坚实基础,将哲学阐发建立在语言文字的客观事实之上,这是太炎先生秉承古文经学的学术底色,也是《齐物论释》最基本的方法特点。

在《齐物论释》中,传统“小学”不仅是一种论证的方法,也是一种思想的方法。一方面,《齐物论释》在对名相的反思中,藴含着自觉的语言文字学思想。太炎先生对语言的本质,词义与训释的类型,语言的系统性、社会性与人文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摄大乘论释》辨析“密诠”“显目”的启发下,更敏锐地认识到词源意义和词汇意义的区别,这些探讨对章黄后学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方面,从“小学”的具体认识和语言规律出发,太炎先生提炼出一整套符合汉语言文字特点的语言哲学——语言背后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如何在唯识的框架中安放语言的存在?名实之间的边界是什么?如何“以名遣名”,通过排遣名言来契入诸法实相?太炎先生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与解答,在“小学”与哲学之间的对话,形成了中国语言文字思想史上独具特色的图景。

正因如此,对《齐物论释》“小学”世界的疏证,是本书的第一个基本内容。首先,我们采用传统的诂经之法,对《齐物论释》的字词进行解释。其中,“某通某”为破读通假之例,“某同某”为沟通异体之例,“某,某也”为词义训释之例,“某犹某”为阐明引申之例,“某之为言某”为探求词源之例,“某谓某”为阐发文意之例。其次,出于哲学论证的严密性与连贯性,《齐物论释》中的字词诂解很少阐明语理、罗列证据,只是进行“点到为止”的说明。与之相关的具体考释,往往见于《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读》《庄子解故》以及《〈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小学答问》《新方言》《文始》等“小学”专著之中。在疏证中,本书对此详加征引,以期展现《齐物论释》背后的“小学”依据和太炎先生心中的语言文字体系。最后,对于《齐物论释》中的语言文字学思想与语言哲学,本书亦给予充分的关注。

需要强调的是,“小学通义理”是《齐物论释》的核心路径,但并不是唯一路径。《齐物论释》既继承了朴学传统,也突破了乾嘉之学“训诂通义理”的单向路径,而是立足于训诂与义理、语言体系与思想系统的双向互证,积极探讨二者的边界与融通。这使它的“小学”呈现出复杂的面貌,《齐物论释》以“小学”为基础,但在强烈的义理诉求之下,其“小学”也难免主观牵强之处;哪怕是太炎先生的得意之论,也未必毫无商榷的余地,《齐物论释》对“真君”“真宰”“缦者”“窖者”“守胜”“日消”“老洫”等词语的训诂,都体现出这一特点。这为《齐物论释》的研读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既要充分关注其“小学”底藴,又不能迷信太炎先生的学术地位,盲目地接受其说,而是要进行冷静的学术判断;当面对太炎先生的“谬误”时,更不能简单地以对错论之,而是要看到“谬误”背后的“小学”发明和义理体系。某种意义上,这种在“小学”与义理之间的“两行”态度,才更符合齐物哲学的方法论特点,体现出《齐物论释》独特的学术张力。

太炎先生的学术思想源自对中国古代经典世界的浸润涵泳,《齐物论释》中展现出的传统经史、子学、佛学的深厚学养,令人叹为观止。太炎先生对文献典故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或径引其文,或熔裁其义,形成了典雅深邃的哲学话语与文章风貌。一方面,《齐物论释》的义理说解源自经典世界的积淀生成,在古典与新义的融会中,呈现出丰富的思想内涵与文化藴藉;一方面,《齐物论释》的思想阐发大大超越了经典的阐释传统,在旧说与新解的张力中,体现出锐意风发的思想突破。这两方面的特点,都需要对《齐物论释》文本背后的经典世界进行深入开掘。

太炎先生的文章以擅长用典著称,这也是《齐物论释》思想阐释的展开方式。在《齐物论释》中,太炎先生大量征引、化用先秦两汉以来的典籍文献,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如果不了解其文献典源,便无法准确地解读文意。例如:

复有意根,令其坚执,有乘刚之志,故触碍幻生;怀竞爽之心,故光采假现。

这句话描述的是“意根”,也就是第七意识——末那识的精神特质。其中“乘刚”“竞爽”二语,分别来自《周易》《左传》。先看“乘刚”,《易·屯》:“《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孔疏:“有畏难者,以其乘陵初刚,不肯从之,故有难也。”“乘刚”本指阴爻居于阳爻之上,此处指坚执之心,故能以柔凌刚。再看“竞爽”,《左传·昭公三年》:“二惠竞爽。”杜注:“竞,强也。爽,明也。”本指贵族的政治争竞,此处指矛盾对待。在唯识学中,意根执持阿赖耶识之见分以为真我,遂有见相二分之对待执着。太炎先生化用经典之文,将第七识因坚执而起对待的特点,准确、典雅而富于藴藉地表达出来。

太炎先生不仅对中夏典籍娴熟于心,对佛教典籍亦广征博取。《齐物论释》征引佛典主要来自大乘唯识、华严二宗,亦深受《大乘起信论》之影响,同时吸收了小乘上座部、说一切有部之论,兼及六派外道数论、胜论之说。共计:1. 般若部类:《大般若经》;2. 华严部类:《华严经》及相关注疏;3. 宝积部类:《胜鬘经》;4. 涅盘部类:《大般涅盘经》;5. 大集部类:《十轮经》;6. 经集部类:《圆觉经》《密严经》《楞伽经》《解深密经》;7. 毗昙部类:《大毗婆沙论》《俱舍论》;8. 中观部类:《十二门论》;9. 瑜伽部类:《摄大乘论》《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及相关注疏;10. 论集部类:《大乘起信论》《因明入正理论》《十地经论》等。对佛教经典的查证与理解,也是解读《齐物论释》的基本工作。例如:

佛法所说轮回异生唯是分段生死不自主故圣者乃有变易生死得自主故

今本标点或作“佛法所说轮回,异生,唯是分段,生死不自主故。圣者乃有变易,生死得自主故”,或作“佛法所说轮回,异生唯是分段,生死不自主故。圣者乃有变易,生死得自主故”,皆误。实际上,这一小段文字中包含了三个佛学名相:一、异生。即异生性,为心不相应行法之一,谓凡夫之属性,即凡夫之代称。普光《大乘百法明门论疏》:“谓于圣法未得未证,异于圣,故号异生。”二、分段生死。谓凡夫造业所感之六道轮回,生死轮转不能自主;轮回中形貌寿命不同,故曰“分段”。三、变易生死。谓阿罗汉以上圣者超越轮回,以报身、化身往来三界六道,变化自如,故曰“变易”。在《成唯识论》中,深入辨析了二者的差异:“生死有二:一、分段生死。谓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麤异熟果;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了解《齐物论释》中的佛学名相和相关论典,也就自然得出了准确的句读与理解——“佛法所说轮回,异生唯是分段生死,不自主故;圣者乃有变易生死,得自主故。”

对文献典源的理解不仅是标点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更指向着太炎先生在遣词炼字中的“微言大义”。在经典世界的溯源中探求《齐物论释》的微言深旨,是一个“玩索而有得”的过程。举例而言,《齐物论释》核心的现实指向是通过对“文野之辨”的遣除,彻底批判西方“文明论”的文化殖民主义倾向。问题在于,这种批判是否会导致新的激烈对立?是否是用另一种价值标准,再度强加于“文明论”之上?太炎先生对《齐物论释》自身的批判性,有没有更深一层的自觉反思?在相关的思想论述之外,《齐物论释》的文本细节亦体现出太炎先生的文化态度。《齐物论释·释篇题》中说:“云行雨施,则大秦之豪丧其夸,拂菻之士忘其奡,衣养万物,何远之有。”“大秦”指古罗马,“拂菻”指佛朗哥,皆谓西方各国。《易·文言》:“云行雨施,天下平也。”《菿汉微言》:“云行雨施而天下平,故《齐物论》者,内外之鸿宝也。”“云行雨施”包含着齐物哲学平定天下的现实价值。在显见的用典之外,更值得玩索的是“丧”“忘”二字,它们的互文指向了《齐物论》中的核心命题——“吾丧我”:

《齐物论》:“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郭注:“吾丧我,我自忘矣;我自忘矣,天下有何物足识哉!”

在“吾”和“我”的关系中,“丧”不是对“我”的否定——否定了“我”,“吾”又将何以独存呢?因此,郭注根据“丧”“亡”“忘”的词义关联,将“丧”解释为“忘”。“吾丧我”是对偏执的“我”的遗忘和消解,从而回归整体性的、完整的“吾”。这一庄学背景是理解“大秦之豪丧其夸,拂菻之士忘其奡”的关键:齐物哲学对“文明论”的批判,不是“非此即彼”的激烈否定,不是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逆袭”,而是在齐物平等中,消解任何一种文明的自我中心与文化傲慢,指向世界文明的多元共存。与之相似,太炎先生反对“文明”对“野蛮”的强迫性改造,批判了“文明论”背后的哲学基础——社会进化论和历史目的论。否定了先验的历史目的,但这是否意味着对社会改造的虚无态度?我们又该如何建立良好的现实世界呢?在《齐物论释序》中有一句颇难理解的话:“炊累周召。”“周召”是圣贤之治,“炊累”又作何解呢?《庄子·在宥》篇:“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郭注:“若游尘之自动。”《释文》:“炊累,犹动升也。”细品辞义,它包括“运动”和“上升”两方面的特点,是一种万物自然而然地运动生发的状态。“炊累”极为形象地表达出太炎先生对社会建设的理解——良好的现实秩序不是“齐其不齐”的强立规则,而是“不齐而齐”的自然驱动;只有如此,齐物平等才不至于异化为新的压迫性要素。良好的社会秩序是历史的自然生发,而不是改弦更张、连根拔起,这与太炎先生注重历史风俗、强调国粹立国的文化态度,也是内在统一的。

经典世界的溯源考索是深入理解《齐物论释》的基本方法,也为我们把握太炎先生的哲学创见提供了思想坐标。以庄学为例,《齐物论释》全面吸收了郭注、成疏以来的阐释传统,也有大量突破旧说之处。比如对“卮言”的解释,旧说或以为无心之言、支离之言、变化之言:

《寓言》:“卮言日出,和以天倪。”成疏:“夫卮满则倾,卮空则仰,空满任物,倾仰随人。无心之言,即卮言也,是以不言,言而无系倾仰,乃合于自然之分也。又解:卮,支也。支离其言,言无的当,故谓之卮言耳。”《释文》:“王云:夫巵器,满即倾,空则仰,随物而变,非执一守故者也;施之于言,而随人从变,己无常主者也。司马云:谓支离无首尾言也。”

太炎先生则释为“圆遍之言”,“此乃所谓卮言,《释文》引《字略》云:“卮,圆酒器也。”是取圆义,犹言圆言尔。圆遍一切者矣。”与旧说相比,这一解释充分契合太炎先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凸显出齐物哲学的思想深度。“圆遍之言”不仅指语言的表义周延,更指向了真俗之际的圆融无碍——在真谛层面,破除语言文字之执着;在俗谛层面,安放语言文字之运用。这种在“分析名相”与“排遣名相”之间的辩证统一,正是“圆遍之言”的实质所在。此外,“圆遍之言”亦能统摄传统的解释,惟其“圆遍”,乃能涵容矛盾、统领支离,变化无穷。在庄学之外,《齐物论释》对佛教典籍也进行了突破性阐释,如对唯识种子、心不相应行法、遍计所执性的新诠,对《大乘起信论》“三细不与心相应”的创造性误解,都是构建齐物哲学的重要环节。

正因如此,在“小学”疏证的基础上,对《齐物论释》的文献典源进行考察,还原其背后的经典世界,是本书的另一个基本内容。我们为此调动了全部的知识储备,充分利用现代学术的检索便利,对《齐物论释》进行穷尽性的典源考察;同时尽量翻检原书,确解文意,以免生吞活剥地截取文本。中夏典籍,言简意赅,多援引全文;天竺经藏,辞繁义复,或节引章句。其中,《齐物论释》与旧说不同者凡四十余处,这是理解齐物哲学思想突破的关键之处,需要格外关注。在疏证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为太炎先生的博闻强记、功力雄深所折服!如果没有电子文献检索的辅助,今人想要充分追蹑其学术踪迹,简直是不可思议之事!这一感慨,亦让我们更加明确解读太炎先生的基本视域——他的思考与论述,不仅针对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更是对中国文化传统深刻而彻底的回应;对太炎先生的研究,既要立足“现代关切”,更要建立起充分的“古典关切”!还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撰写之际,恰逢缪篆先生《齐物论释注》重见天壤,我们遂于全书定稿之后,详加对比,增补引文近百则。学界对缪注或有批评,认为其“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尽管缪注不免杂芜,在哲学思想上亦不能彻见《齐物论释》之内在理路,但缪篆先生的深厚功力,实在值得后学钦佩!

章太炎先生《与龚宝铨书》“独《齐物论释》《文始》千六百年未有等匹”(杭州名人纪念馆藏)

无论是“小学”世界还是经典世界,都指向了《齐物论释》的思想世界。语言文字的基石与古典文献的根壤,共同滋生出齐物哲学的义理体系。在中国哲学史上,“寓作于述”是一种根本性的学术形态——孔子整理六经,述而不作,开启了在经典阐释中寄寓新思的经学传统,这一传统影响深远,从董仲舒到郑玄,从朱熹到王阳明,从顾炎武到戴震,历代先哲莫不如此。《齐物论释》正是这一传统的充分展现,太炎先生融贯庄释,旁及儒学、史学、诸子之说,在此基础上建立齐物哲学的体系。可以说,他是要通过全方位的“述”,来实现彻底性的“作”,从而建立东方哲学基础上的真理形态。

理解《齐物论释》的思想世界,有四个关键性的问题需要思考——《齐物论释》的思想主旨是什么?《齐物论释》的内在框架是什么?在太炎先生的思想体系中,齐物哲学具有怎样的地位?齐物哲学与东西方哲学传统之间,进行了怎样的对话与碰撞?对这四个问题,此处难以详论,只是进行一些启发性的探讨:

第一,关于《齐物论释》的主旨有一个重要的阐释误区,那就是过于强调其思想的“否定性”。有的学者将太炎先生界定为“否定的思想家”,认为这一思想依据佛教“世界本无”、物质世界“都非实有”的真谛得以建立;有的学者认为齐物哲学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空洞思考,最终走向了相对主义与价值虚无。事实上,《齐物论释》固然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体现出鲜明的否定内涵,但在否定的深处,又有着极其明确的价值建立;太炎先生的佛教思想也不是断灭虚无,而是具有大乘佛法勇猛无畏、济世利他的“菩提道”精神。在《齐物论释序》中,凝练地阐明了齐物哲学的主旨:

维纲所寄,其唯《消摇》《齐物》二篇,则非世俗所云自在平等也。体非形器,故自在而无对,理绝名言,故平等而咸适。

这是理解《齐物论释》时需要反复涵泳的一句话。齐物哲学的主旨在于《逍遥游》《齐物论》二篇,太炎先生开宗明义地将其概括为“自在平等”,在《国学概论》《诸子略说》等论著中,也反复强调庄子的根本主张在于“自由平等”;他的政治思想亦以“令一切得自由平等”为终极标准。具体而言,“自在平等”体现为“体”与“名”两个层面,在本体论和语言论的双重意义上得以建立,“证成真如”与“排遣名言”也成为了《齐物论释》中重要的哲学框架。可以说,齐物哲学的根本追求在于通过“真如一元论”的构建[2],证成自由平等的哲学基础,从东方哲学的会通出发为中国文化建立纲领性的现代价值,这也是太炎先生对中国哲学传统的根本性突破。齐物哲学的“自由平等”具有怎样的特定内涵?它与西方启蒙思想之间有哪些异同之处?《齐物论释》证成自由平等的哲学理路是什么?如何处理自由与平等之间的统一与矛盾?这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也都围绕着“自在平等”四字次第展开。

其次,《齐物论释》是传统的疏证文体,依据《齐物论》的文本次序进行阐释,并不利于独立的思想论述;它犹如老杜笔下的七律,虽然背负着沉重的形式镣铐,却走出了清晰整齐的哲学步伐。在《齐物论释》中,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哲学框架。在这里,我们先要概括其章节的基本内容,全书依据《齐物论》的章句次第,分为七章,其中第一章包含六个小节:

第一章第一节从庄子的“吾丧我”出发,破除见分、相分之对待,证成阿赖耶识。进而根据唯识学“五位百法”的结构,据庄子之地籁阐明“识生万法”之义。

第一章第二节根据庄子中的“真君”“真宰”证成真如心体。初本建立第八阿赖耶识,定本建立第九庵摩罗识,这是齐物哲学的重要演进。真如一元论的建立,是齐物哲学建立绝对自由的基本路径。

第一章第三节整合心不相应行法与康德哲学之十二范畴,建立起齐物哲学特有的种子说,完善了“识生万法”的义理。种子未成,是非亦无;名言有作,是非遂起,故进而排遣是非之见、语言之执。

第一章第四节深入排遣“依名求实”之执,从传统“小学”的训释之法出发,论证名言思维不可探求真际,以“因言遣言”为证真之根本路径。

第一章第五节阐释唯识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太炎以执持名言的第六意识为遍计所执性,这与他排遣名言的思路是内在相应的。

第一章第六节从“名言无自性”出发,探讨“遣名”与“立名”的两行关系,论述语言文字约定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名相纷呈,乃有森罗万象,故进而从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出发,论证华严“无尽缘起”之义。通过“黄金有识”证成“无情有性”,贯通了唯识、华严与《大乘起信论》的义理,建立起齐物哲学的“一往平等”。

第二章立足齐物哲学,阐明六经皆史的经学思想,认为庄子“《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即以《春秋》为记事之史。

第三章立足齐物哲学,破除文野之辨,批判西方“文明论”背后的文化殖民主义。

第四章沟通真俗之际,在真谛层面,万法唯心,一切存在都具有绝对之自由平等;在俗谛层面,根据“众同分心”——大众共同的精神愿望及其所凝结成的历史风俗而建立社会秩序。

第五章从庄子的“天均”出发,再度论述“识生万法”,依阿赖耶识所藏种子以有心物万象,在此基础上探讨“真妄两行”“自悟悟他”之理。

第六章破缘生之法、立无因之论。一切缘生因果、万象纷呈,皆唯心所变、唯识所现,此为齐物哲学之究竟了义。

第七章阐释齐物哲学的济世情怀,从庄子的“内圣外王”出发,建立“以百姓心为心”的俗谛准则;对帝国主义压迫下的现实苦难,表达充分的悲愤之情。

在《齐物论释》的章节中,体现出不同层次的哲学框架。首先,“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真俗之际是太炎先生思想的基本维度,也构成了《齐物论释》基础性的思想框架——以第四章沟通真俗为枢纽,在第一章和第二三章之间、第五六章和第七章之间,呈现出双重的“真—俗”结构。其次,第一章为全书重点,其篇幅超过了后六章的总和,又以第六节尤为丰富。在前三节和第六节之间,呈现出由“自在”到“平等”的义理结构;根据佛学渊源的侧重不同,亦体现出由唯识到华严的思想进路。最后,建立真如与排遣名相为齐物哲学之一体两面,在第一章中,也展现出二者之间的互相发明。我们看到,在《齐物论释》的章节关系中,具有“真—俗”“自在—平等”“唯识—华严”“证真—遣名”等多层次的哲学框架。在具体行文中,太炎先生吸收了唯识学注重因明的传统,更使全书环环相扣、条理秩然、逻辑明晰,形成了严密的思想体系。对这一体系的发掘与描写,也成为《齐物论释》研究中有待突破的重要方向。

章太炎《论佛法与宗教、哲学及现实之关系》手稿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

再次,《齐物论释》在太炎先生的思想体系中具有纲领性地位。就思想轨迹而言,1903年的《苏报》案是太炎先生学术思想的重要转折,他在《自述学术次第》中说:“遭祸系狱,始专读《瑜伽师地论》及《因明论》《唯识论》,乃知《瑜伽》为不可加。”从那时起,佛学成为了他重要的思想资源。1906年,太炎先生出狱东渡日本,一方面,他将传统“小学”改造为“中国语言文字之学”,“作《文始》以明语原,次《小学答问》以见本字,述《新方言》以一萌俗”,开启了章黄学派的百年传统;一方面,他以佛学为理论基础,对东西方哲学中的根本命题进行回应,撰写了《俱分进化论》《无神论》《建立宗教论》《人无我论》《五无论》《国家论》《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四惑论》《规〈新世纪〉》《国故论衡》等一系列重要论著。《齐物论释》正是这一系列论著的思想总结,它标志着太炎先生哲学体系的最终建立。在此后的著述中,无论是由《訄书》到《检论》的改定、《国故论衡》的修订、《菿汉微言》的撰写,还是晚年的国学讲演,都深受《齐物论释》之影响。就思想统摄而言,齐物哲学更是太炎先生会通众说、调和异论的枢纽:

余自志学迄今,更事既多,观其会通,时有新意。凡古今政俗之消息,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拘者执着而鲜通,短者执中而居间,卒之鲁莽灭裂,而调和之效终未可覩。譬彼侏儒,解遘于两大之间,无术甚矣。余则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孙顺。秦汉以来,依违于彼是之间,局促于一曲之内,盖未尝睹是也。(《菿汉微言》)

在太炎先生的思想中,真俗、古今、东西、政俗、文野……极为丰富的思想资源交织碰撞,呈现出多元、杂糅甚至充满矛盾的面貌。但在他自己看来,一切矛盾都能在齐物哲学中调和无碍。某种意义上,太炎先生的自我认识和我们的阅读感受形成了鲜明差异,而这一差异恰恰是问题所在——齐物哲学异彩纷呈的思想背景,如何整合为条理秩然的思想面貌?太炎先生是如何做到“割制大理,莫不孙顺”的?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最后,《齐物论释》不仅是对中国哲学的突破,也是对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作为现代西方文化根基的古典哲学的积极回应。太炎先生是一个具有世界性视野的思想家,他立足东西方文化的剧烈碰撞,思考着中国文化的命运与未来。齐物哲学对“文明论”的批判,与对帝国主义的抗争密不可分。太炎先生痛切于中国和其他殖民地国家的悲惨现实,在《五无论》中悲愤地质问:“然始创自由平等于己国之人,即实施最不自由平等于他国之人。在有政府界中言之,今法人之于越南,生则有税,死则有税,氣食有税,清厕有税;毁谤者杀,越境者杀,集会者杀,其酷虐为旷古所未有。此法兰西,非始创自由平等之法兰西耶?”他的悲愤之情体现于哲学,则是对目的论、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批判,而这一系列批判又指向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在《齐物论释》中,太炎先生说:

证无生灭,示有生灭,此亦两行也。若海羯尔有、无、成之说,执着空言,不可附合庄氏。

“海羯尔”即黑格尔,“有无成”即正反合。在齐物哲学中,太炎先生从四个角度批判黑格尔哲学:其一,持公理以遏制自由;其二,据目的论以鼓吹进化;其三,倡文野之辨而为侵略张本;其四,专务名理思辨而不能亲证。相关论述,详见《疏证》所引之文。尽管他对黑格尔的了解来自日本译介,具体论述亦不免简单武断,但他独立不倚的哲人风骨、会通东西的宏阔气象、高度的民族自信与深沉的现实关怀,皆为“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作为注疏体裁,本书对《齐物论释》的思想阐发是“引而不发”的——尽管难以深入阐释,但在行文之际,始终藴含着积极的义理思考。这体现为五方面的工作:其一,在章节之前介绍章旨,阐发全篇思想脉络。其二,在疏证中随文讲解,剖析文义,揭示篇章的内在逻辑。其三,对《齐物论释》中的思想相关之处,进行内证。其四,对《齐物论释》与太炎先生其他著述的相关之处,进行互证。其五,对太炎先生对东西方哲学的批判、创获之处,详加疏解,以展现其思想之整体面貌。前两者是对《齐物论释》的思想说解,后三者是“以章证章”的工作。在太炎先生的思想体系中全面互证,探求渊源、明确意旨、贯通脉络,从而展现《齐物论释》的思想统摄,这是本书用力最勤的所在。在疏证中,或有个人之学术见解,敝帚自珍,不忍刊落,体例所限,亦难尽言,唯待来日成文,再就教于方家。

孟琢:《齐物论释疏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此书是对《齐物论释》的详细注释,或于篇前,阐明章旨;或于句下,说解文义;于《齐物论释》所涉文献典故,探源考索,力求无遗。为阅读、理解《齐物论释》和章太炎的思想提供重要助力。

对《齐物论释》中的“小学”世界、经典世界和思想世界的疏证,构成了本书的基本内容,这也是解读齐物哲学的三个基本层面。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在疏证中无法充分展现,却又断然不可忽略的层面,那就是太炎先生所面对的中国近代的历史世界。

如前所述,《齐物论释》的写作、修订与刊刻定本,是从1908年到1919年;如果自太炎先生的佛学转向算起,还可上推到1906年,其间经历了十三年的光阴——这段光阴非同小可,从“排满”抗清到辛亥革命,从临时政府到袁氏当国,从“二次革命”到“护国”“护法”,这是中国历史发生根本改变的十三年,是各路政治势力风起云涌的十三年,是中国文化面临危机、艰难蜕变的十三年,更是太炎先生勇猛无畏地战斗在中国革命第一线的十三年!

“作论者其有忧患乎?”《齐物论释》的创作寄寓着太炎先生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冷风热血、深心切愿,这种关切是高度内化的,除了我们熟悉的“文野之辨”之外,太炎先生积极探讨着“百姓之心”的根本意义,思索着现实秩序的心灵基础,将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恻隐作为社会性的伦理基础。齐物哲学虽不是具体的政治纲领与现实策略,但其形而上学的思考,始终指向中国现代价值和文化方向的哲学奠基——如何在形而上学的本源意义上,为现实生活提建立必然之理,这也是中国哲学的根本传统。正因如此,《齐物论释》不仅是形而上学和语言哲学,也具有了政治哲学的内涵。那么,如何深刻地理解“回真向俗”的含义,全面阐发齐物哲学对太炎先生政治思想的统摄与影响,也就成为了解读《齐物论释》时不可回避的核心命题。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回到本文之初提出的“如何读懂章太炎”的问题了。中国近代的思想世界是一个充满纷争与矛盾的舞台——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复古与变革、保守与激进,各种声音瞬息万变、冲突不已。太炎先生以前所未有的博大与深刻,回应着时代的复杂与矛盾,他的思想闳硕壮美、网罗百家,又有着条理缜密的内在系统。正因如此,对太炎先生的解读,也是一个不断突破当代学术局限性的过程——毋庸讳言,这种局限与学养匮乏、学科狭隘以及思想的封闭与畏葸都密不可分。其中,“小学”世界、经典世界、思想世界与历史世界的多维理解与互动融通,为太炎先生的思想解读提供了基本路径。

在《大乘起信论》中,真如与无明之间的交感方式称为“熏染”,我们对世界的感受、认识与实践,并不是一个线性的“由此及彼”的过程,而是全部身心的融注与投入。学术世界亦然!正如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所说:“将令学者原始要终,寻其枝叶,究其所穷,优而柔之,使自求之,餍而饫之,使自趋之,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在太炎先生的广阔“世界”中浸润熏染、抽绎条理,进行“涣然冰释”的理解,是不断读懂他的必由之路。对章黄“小学”而言,最基本的师承在于“系联”——在以《说文》为核心的小学文献中,根据不同线索,对相关的语文信息进行穷尽关联,从而把握语言文字的系统性;“系联”是枯燥而无目的的,但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逐步形成对语言文字网络关系的认识,从而把握语言的内在规律。“有系统条理始谓之学”,这一朴素的学术工作体现出章黄之学核心的学理方法。某种意义上,“小学”方法与思想研究的方法是相通的,人文学术不仅是观赏具体的风景,更是要拥抱整个大千世界!

这是一条艰难的学术之路,读太炎先生的著作,犹如海上行舟,常有横无际涯之慨。在《齐物论释》的解读中,往往要阅读大量文献,在提出观点与自我否定之间不断往复,才能得出一个相对安心的理解。就其疏证而言,我们尽量在小学、经典、思想和历史的不同层面,将《齐物论释》背后的“世界”有条理地展现出来,以期读者于中浸润熏染,然后有得。当然,这一工作远远超出了作者的能力范围与学科背景,我们只能大胆地说一句:“非曰能之,愿学焉尔”!《疏证》的内容不免繁深,甚至带来了更大的理解难度,但这一体裁的学术意义,不也恰恰在于对“世界”轮廓的勾勒吗?

本书成于二〇一九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也是《齐物论释》定本刊印一百周年,更是太炎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百年风云,蓦然回首,五四运动为我们理解《齐物论释》的思想价值与历史命运,提供了关键性的历史坐标。

我们认为,《齐物论释》代表着中国传统哲学的近代高峰。这一评价来自两方面的观察:就哲学形态而言,《齐物论释》选择了“寓作于述”的思想路径,通过对传统经典的再度诠释,寻求积极的思想突破;齐物哲学的“真如一元论”接续了理一元论、气一元论的哲学脉络;在古典世界的浸润中,它的哲学话语采用了典雅、深邃的文言,因此,它是属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就哲学品质而言,《齐物论释》体现出彻底的创造性。太炎先生突破了固有的学术框架,通过庄佛、儒道、经史之间的互相发明,建立起贯通真俗的、全新的思想体系;无论是他的形而上学、语言哲学还是政治哲学,都有丰富的创见。他把自由平等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也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树立起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思想圭臬,勇猛冲击着腐朽的封建等级文化。更为难得的是,在东西方哲学的对话中,太炎先生通过“文野之辨”彻底批判了西方哲学目的论、进化论、神学化与理性形而上学的倾向,其锋芒所向,正是帝国主义的殖民文化——齐物哲学具有双重的突破性,既突破传统以建立现代价值,又批判西方而具有了“后现代”的哲学反思,这一特质与太炎先生“反封反帝”的时代担当密不可分。正因如此,它代表了中国哲学的近代高峰。

《齐物论释》的哲学品质是卓然的,但它的历史命运又是寂寥的。这一命运源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化的剧烈转折——首先,齐物哲学意图从中国传统中生发现代价值,但随着古今之际、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彻底割裂,这种“寓述于作”的哲学路径已经基本被否定了;尽管“自由平等”是现代价值的基本维度,但它们似乎已经站到了传统文化的对立面。其次,齐物哲学的思想资源来自传统经典,延续着清末以来由经学及子学、由子学及佛学的发展轨迹,但随着西方“先进”文化的强势介入,酝酿出文化新变的子学、佛学也迅速地边缘化了。再次,齐物哲学以形而上学的真谛为纲,开拓出多元的俗谛关怀,“真—俗”之间呈现出庞大的思想体系;但在中国革命的迫切与列强侵略的焦灼中,太炎先生的“体系”也被无情抛弃,其真谛被彻底遗忘,俗谛也遭受了种种误解。最后,随着“文言—白话”的语体转型,《齐物论释》艰深典雅的语言风格,也使之成为“望而却步”的陈迹。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太炎先生渐渐远离了时代中心,《齐物论释》也沦为历史的绝响。某种意义上,这一命运不正是中国传统义理之学在历史剧变中明显缺位的一个缩影吗?

在历史上,“是非”与“成败”是一对永远纠缠不清的母题。前者关乎品质,后者关乎时势,我们可以立足“是非”来超越“成败”,亦能根据“成败”来断定“是非”。就其品质而言,《齐物论释》的哲学体系、价值建立、思想突破与文化反思藴含着深刻的思想价值,为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就其时势而言,在中华文化走向复兴的今天,中国哲学需要认取自身的历史传统,为现代社会提供本源性的价值基础,以获得充分的当代性与生命力;中国文化需要面对“传统—现代”的张力,在对传统的批判性阐扬中推动文化新生;中华民族更要在世界之林中找准“普遍”与“特殊”的辩证,从中华文明的底藴出发,建立起民族文化的自立与普世。由此观之,《齐物论释》的思想价值也拥有了再度“激活”的可能。在定本最后,太炎先生说道:“今者寻绎微旨,阡陌始通,宝藏无尽,以诒后生也。”自今视昔,百年弹指,我们的工作仍是对这份“宝藏”的再度开掘——《齐物论释》犹如巍巍木铎,虽然尘封日久,但叩之小者以小鸣,叩之大者以大鸣,本书之作,不过是钟韵初声,我们盼望学者同道的不断叩问,以期重新振响宏阔悠远的菿汉天声!

谨以此书,献给太炎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

戊戌年冬初稿于北师大晓韵楼

己亥年夏定稿于中国美术馆小竹林

注 释

[1] 参考了汤志钧、王仲荦、李智福、余一睿、李培炜等人的观点。

[2] 关于齐物哲学是一元论还是多元论的问题,汪荣祖先生和汪晖先生之间有着重要争论。我们认为,哲学意义上的一元论和文化意义上的多元论是不同层面上的问题,因此参考杨立华先生的观点,将其界定为“真如一元论”。当然,太炎先生对“一元”“多元”的理解,本身带有鲜明的东方哲学特点与反思性格,这也是《齐物论释》研究中的重要论题。

欢迎关注三联学术通讯

sdx_bulletin

学术出版 | 评论闲聊 | 读书内外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竭诚为读者服务===

原标题:《孟琢丨《齐物论释》的“四个世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