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遗产日首日,到商船会馆溯源上海城市发展史

澎湃新闻记者 徐萧
2020-06-13 12:54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6月13日,上海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正式开启,78处文物建筑向市民免费开放,跟着老建筑去探寻城市的根,受到市民欢迎,尤其是首次对公众开放的商船会馆。

当年的会馆入口,是高大方砖砌的门头,正门好像是一座城门,两侧放着两只石狮。门头上的大方砖上有立体的“商船会馆”字样。

商船会馆,位于外滩董家渡核心区内,它是上海最早成立的商船业主同业会馆,也是当时上海建筑面积最大,建筑格局和形势最为豪奢的会馆之一。

遗产日首日,等待参观商船会馆的市民。澎湃新闻记者 徐萧 图
首次对公众开放,商船会馆吸引了众多市民来了解上海航运和城市发展史。澎湃新闻记者 徐萧 图

会馆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是由上海和崇明籍沙船商“为敦乡谊、相同帮”而成立。乾隆、嘉庆年间扩建,光绪八年(1882)重修。同治初年,曾作为在南市筹办江南制造局(今江南造船厂)办事处。

会馆建筑群坐西朝东,为砖木结构。现存主要建筑有砖雕门楼、大殿、戏台和清乾隆石碑,建筑占地面积793平方米,分布面积2341平方米。门楼高5米、阔16米,由清水方砖砌筑,雕有“商船会馆”字样。大殿歇山顶,雕梁画栋,南墙上嵌有清代石碑一块。殿前为戏台,上有八角形漆画藻井。

因为在上海航运史和发展史上的重要位置,商船会馆于1987年成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原馆长潘君祥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到商船会馆,主要看上海的航运业。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原馆长潘君详与参观市民交流。澎湃新闻记者 徐萧 图

“商船”也指的是沙船。这种方头方尾的平底帆船,是中国四大名舟之一,他起源于崇明。商船会馆,对上海人而言是一个神奇的传说。三百年前占据着开埠以来上海最佳位置的董家渡,是往昔船商的聚集之地,依靠黄浦江起家的船商们在此打造了上海会馆中规模最大、最豪华的商船会馆,奠定了上海以港兴市的繁荣基础。

董家渡区位图(上)、早期沙船(下)

“上海之所以能在古代有所发展,在近代飞速发展,靠的就是航运业。”潘君祥介绍,商船会馆是上海城市发展中,最早起作用的行业组织。“它的主要功能协调行业发展,比如规定行业制度、集会交流经验等,类似于现在的航运协会。”

大殿修缮前后对比图
正门修缮前后对比图

然而随着时间和时代的发展,会馆的功能逐渐被取代,活力也就不复当年,渐成破旧、衰败。2019年,商船会馆实施修缮,此前,光戏台和大殿的修缮设计方案就耗费了近一年半时间、超过10次方案论证、专家评审。整个修缮中不仅保留了原来的结构、形制,并大量采用传统工艺。仅800平方米的修缮面积,就动用了近60名传统工艺技师,单雕花一个环节,就要经过拓印、描线、粗加工、细加工、上油漆等几道工序,力求原汁原味保留会馆的历史底蕴与记忆。

当年年底,会馆修缮落成,黄浦江畔老码头的历史记忆被重新激活,它记载着上海航运发展、客商贸易及文化往来的厚重历史,也是上海海纳百川城市精神的见证。

相比于其他地方商船会馆,潘君祥认为,上海商船会馆的修缮具有独特的上海味道。市民杜先生是文物建筑爱好者,上海大大小小的老建筑他都跑过了,在得知商船会馆对公众开放后,今天第一时间来到了现场。在他看来,商船会馆的修缮做得不错,“修旧如旧”。

接下来,潘君祥希望能在展览陈设上做更多上海航运历史的展示。“上海是个港口城市,展示了港口和航运历史,就是展示了上海发展的道路。而这正是商船会馆的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