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蓝蓝:是什么原因使狄金森过了离群索居的一生?

2020-06-13 07: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你给我的却是别的东西”

作为一个死后蜚声天下的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在生前几乎默默无闻。她终生未嫁,隐居在深宅,过着修女般的生活,几乎足不出户,也不见人,只和一些人有通信来往。与她的哥哥奥斯汀有私情的梅布尔在一封给父母的信中,对狄金森如此描述道:“她终日一袭白衣,据说她心智奇妙。她文笔很美,却无人能见到她……她近在咫尺,却隐而不见。”

是什么原因使狄金森过了离群索居的一生?这成了众多研究者和读者深感疑惑的问题。

艾米莉·狄金森

大量的研究文章都证实,出生于1830年的狄金森虽然年少时体弱多病,但性情却活泼可爱。她在离家十英里之外的一个女子学院读书,每逢情人节,都会给她中意的少年男子寄情人节贺卡。辍学以后的狄金森,也会出席阿默斯特镇上的聚会,在家里接待朋友,和青年男子们乘马车出去兜风。总之,19世纪50年代中叶之前的她是个行为举止都正常的女子。1855年的2月和3月,她与父亲和妹妹到华盛顿和费城旅行。在这次旅行中,25岁的狄金森见到了费城的查尔斯·沃兹沃斯。查尔斯是个有家室的牧师,据说当时在美国非常有名。1860年春天,查尔斯牧师到狄金森家拜访,而许多研究资料显示的狄金森“精神激变、原因不详”的年表记载中,也正是在“1860年早期”。这一时间上的契合,使得大多数人认为,狄金森与查尔斯牧师之间曾发生过重要的情感联系,而有了妻子的查尔斯牧师,不可能和狄金森有更多爱情的进展,盖因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与有妇之夫产生爱情就是罪恶。

在狄金森死后发现的书信中,有一封写于1862年未注明给何人的信,其中写道:

如果你看见子弹击中了小鸟——小鸟却对你说它没有被射中——对它的谦卑有礼你或许会流下泪来,可对它的话你不能不怀疑。……我听说有种东西叫“赎罪”——它使男人和女人都得到宽慰。你记得我曾向你要过这个——你给我的却是别的东西。……很久以来我没有对你说,可你知道你已经改变了我……今晚,老师——可是爱却依然——如果这是上帝的旨意,我可以与你一同呼吸……如果我永远也无法忘记不是和你在一起——而且忧伤和寒霜比我离你还近——如果我用一种我抑制不了的力量希望——我的地位同女王一样……

如果这封信还不能够说明狄金森面对无法实现的爱所感到的挣扎、悲伤,以及她开始渴望——

一直等到我褐发斑白——

一直等到你拄着拐杖——

那时我会看看表——

我们就可以趁机进天堂

女诗人开始寻求另一种和所爱之人永远“在一起”的途径,那么,我们还可以在她的诗句中找到她与她的爱人“在一起”的证据,尽管这是一个极其敏感又脆弱的灵魂在尘世无法实现的愿望,但在另一个地方,它却可能“真实”地存在着。

艾米莉·狄金森传记电影《宁静的热情》剧照

“只有焊住的嘴才能讲得透”

人们或许会在日常生活中撒谎,但我相信,诗人决不会在诗歌中撒谎。诗人和诗歌的关系,正如他把一颗心袒露在众人面前而不畏因其赤裸可能遭受到的攻击和议论。但涉及隐秘私情的诗歌则不然,它不仅会引起社会道德的谴责,也会给诗人带来难以想象的人身攻击。苏联诗人阿赫玛托娃的父亲不允许她以父姓发表作品,就是基于所谓体面人对名声的维护,他的理由是不能“玷污一个受尊敬的好人家的姓氏”。

狄金森几乎不发表诗歌是不是也有这一方面的考虑?她对于一个爱而不能得的人的情感,自然也会引起当时那个社会和读者的诟病。尽管如此,这并不能阻挡一个诗人对稿纸吐露心声。诗人自有心中的律法,它远远超越了尘世的道德——

她的信息被交到

我看不见的手里——出于爱她——亲爱的——同胞们

——裁决我要手软心慈。

在写于1860年的一首诗中,狄金森写道:

我的河流奔往你身旁——

欢迎我不?蓝色的海洋!

我的河等待回答——海啊,显得娴雅——

我要从偏僻污浊的地带

给你把千条溪流送来——

说啊,接纳我吧!——海洋!

这是一首勇敢向爱人倾诉爱情的诗,但这也是一首无法收到回应的诗。得不到回应的爱虽然令人心碎,却也激发了女诗人内心的骄傲。根据汤玛斯·H·约翰逊编辑的狄金森诗集、由蒲隆翻译的《狄金森诗选》第245首诗中,狄金森高傲地赋予了自己一个“妻子”的身份——

我是“妻子”——

我已结束了那——那另外的状态——

我是沙皇——现在我是“女人”

这就更安稳

……

我是“妻子”!仅此一条!

给孩子的100堂诗歌课

作者: 蓝蓝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品方: 雅众文化

出版时间: 2019-12

她是谁的妻子?是爱人的?是嫁给永恒之物、时间的妻子?抑或是诗歌和语言的妻子?但无论是谁的妻子,狄金森都给予了自己一个“合法”的身份,这个律法来自她对无限的时间、广阔情感的深刻认识,来自她对自己将要对某事“献身”的热忱庄重的肯定。她所献身的对象也远远不再是某个具体的尘世肉身,而是不朽的象征。但同时她也知道,这些秘密的话语不能对众人诉说,“还没等他说出口,/他就会被烧死在广场上!”这样的爱情意味着罪恶,它不能见容于俗世,但除了寻求上帝还能向谁诉说呢?即便在上帝眼中它依旧不可饶恕,而诗人仍然渴望着上帝的慈爱会给她以帮助:

救世主!我无处去诉说——

所以就来烦扰你。……

我当时已无力支撑——

我把那颗心装在自己心底——

结果我的心变得过沉——

……

对于你,是不是大得过分?

无望的狄金森或许怀疑上帝也无法理解这份可怕的情感,她甚至向万物求助:

月亮——星星啊!

你们很遥远——但如果谁也

远不过你们——

……

跟你们在一起

……

但还有一个——

还远过你们——他离我——

还远过一片天空——

所以我永远去不成!

狄金森显然知道自己悲惨的未来,她将一辈子都不能和所爱的人在一起,“我将付出什么才能见他的面?/我要付出——付出自己的生命——当然——/但那仍然不够!”她哀叹道:“他给我的生命扎了一圈皮带——/我听见搭扣啪嗒一声——他转过身去,神态威严/就此折起我的一生……”。这些诗句,明白无误地解释了狄金森何以终生未嫁的原因,也显示出她情感的强烈和脆弱。脆弱一词还能意味着什么呢?除了它一再地显示了人性中最人性的那一部分。

艾米莉·狄金森传记电影《宁静的热情》剧照

“安卧在雪花石膏寝室”

1862年是狄金森一生中写诗最多的一年。这一年她写了366首诗,比365天还多一个数。这些诗篇大多涉及死亡和永恒,尤其是死亡的主题占据了更多的比例。有研究者指出,狄金森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的感情危机持续到了1865年,1864年她的身体崩溃,不得不去波士顿看病治疗。后世的批评家们多认为狄金森对于死与生的思索是基于宗教信仰,对此意见我个人并不完全同意。她曾经在诗中明确引用耶稣的“死亡已死去”这句话,也就是说,在狄金森那里,所谓的死亡无非是永生的同义词,“爱就是生命,/生命的内涵是不朽/……我无法举证——/除了——/耶稣受难地”。在人间受难,唯一可解脱的便是死亡,如果死亡意味着永生,那么在永生的世界里便可以实现诗人灵魂的“存在”。

我国读者对狄金森的了解,大多是通过课本和各种选本里她的诗篇,这些诗篇又多是她比较明朗的歌颂大自然之作,而对于她抒写死亡的诗歌却并不熟悉。这些阴森晦暗的诗歌,是了解狄金森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体现她杰出诗艺的例证。在这些诗中,她把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将她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拥有的人在活着的时候就将其变成鬼魂——抑或说,使其进入永恒,与她永远在一起。她借助语言的力量,重新安排了世界的秩序,赋予虚无以真实的意义。她在诗中不仅阐述了对死亡的看法,也期望不被世俗容许的爱情能在永生的死亡中得到赦免:

想想它——爱人!

我和你——

面对面——将得到允许——

生之后——我们会说——就是死

她甚至精心安排了自己的婚礼:

我们自己在一个夏天结了婚——亲爱的——

你的美梦——在六月间

……

黎明时——我将为人妻——

朝阳——你是否为我打一面旗?

……

当一个新娘是多么容易——

那么,午夜,我已经从你那里

迈向东方,迈向胜利——

狄金森的“胜利”是穿过痛苦和绝望炼狱之火的胜利,是爱战胜时间的胜利,也是诗歌的胜利。没有谁能夺走一个诗人的荣耀和骄傲,哪怕是那个“你的富有——教给我——贫困”的人,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是“没有什么的——一个百万富翁”靠自己的诗句使那个男人永垂不朽的女诗人的伟力。

我用古典的方式爱过你

作者: [美]艾米莉·狄金森 著

[美]托马斯·约翰逊 编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译者: 董恒秀 / 赖杰威

出版时间: 2019-7

看看狄金森是如何为爱无畏“赴死”,并带领她之所爱进入永恒的吧——第412首诗中,她说自己无法把死神等候,他便停车把自己接上。“车上载的只有我们俩一一只有永恒与我们同往”;他们经过了学校、庄稼地,经过了夕阳,最后在一座房舍前停下:“它好似土包隆起在地上——屋顶几乎模糊难辨——”,而“马头朝着永恒之路/也是我最初的猜想”。这首诗前段和中段都有大量现实生活场景的写实,直到最后那“隆起的土包”才会令人惊悚地想到坟墓。她模糊了真实的现实与幻想的现实的界限,也模糊了生与死的界限,她洞悉死亡之神秘,深谙语言的力量,她知道“泥土是唯一的秘密”,于是便宁愿“安卧在雪花石膏寝室”,因为她知道自己以诗歌创造出了什么样的奇迹——对于那隔离生死的神秘之河,“你却已经一跃而过”。

(原题为《狄金森的秘密生活》,文/蓝蓝,选自《花神的梯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转自:小众诗集)

花神的梯子

作者: 蓝蓝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6

本书是著名诗人蓝蓝的第一部读书随笔集,涉及特朗斯特罗姆、雅格泰、艾略特、辛波斯卡、狄金森等40位享誉世界的诗人、作家。

书中所收录的文章绝大多数为对世界范围内的作家作品的深度解读,其中有多位已确定文坛地位、享有世界声誉、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作者,也有个别进入作者的阅读视野中但还未被大规模译介的作家作品。对于大众熟悉的作品,作者侧重从文本出发,旁征博引,同时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和阅历,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不一般的纵深感。对于还未进入普通读者视野的著作,作者客观中肯而热情洋溢,起到了“持灯者”的推介作用。

祖籍河南,生于山东烟台。出版有诗集《含笑终生》《情歌》《内心生活》《睡梦睡梦》《诗篇》《蓝蓝诗选》《从这里,到这里》《一切的理由》《唱吧,悲伤》《世界的渡口》《从缪斯山谷归来》、散文诗集《飘零的书页》《燕麦草》、散文随笔集《人间情书》《滴水的书卷》《夜有张脸》《我是另一个人》、长篇童话《梦想城》《坦克上尉歪帽子》《大树快跑》、短篇童话集《蓝蓝的童话》《魔镜》等。

《鳄鱼街》

[波]布鲁诺·舒尔茨

本书收录了与卡夫卡、普鲁斯特比肩的天才作家布鲁诺· 舒尔茨存世的全部虚构作品:两部短篇小说集《鳄鱼街》《用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以及集外的3个短篇,构成了一个个既彼此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故事。

在这些短篇作品中,舒尔茨以高度的原创性描述了不同寻常的童年回忆,现实与幻想相融合,语言瑰丽,充满奇思。封面采用布面精装工艺,值得收藏!

《在阁楼独听万物密语

——布鲁诺·舒尔茨诗篇》

黑陶

《在阁楼独听万物密语——布鲁诺·舒尔茨诗篇》是诗人、散文家、三毛散文奖、“万松浦文学奖”获奖作家黑陶从翻译家杨向荣翻译的《鳄鱼街》的29篇短篇小说,如《八月》《圣显》《肉桂色铺子》《鳄鱼街》《书》等,提炼、创作出的128首诗歌,每首诗歌都标注了小说出处。黑陶从翻译著作中挖掘提炼,选用成诗的句子、词语,不增加,不改动,只是进行了删削、拼接、分行、组装成诗,构成了这本独特的诗集。

“本质上,布鲁诺·舒尔茨是位诗人,伟大的诗人。这一点中国诗人、散文家黑陶敏锐地发现了。”

——《世界文学》主编、诗人、翻译家高兴

《海德堡笔记》

张清华

《海德堡笔记》是著名评论家、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清华在海德堡大学讲学间隙的欧游杂记,包括《深秋海德堡》《哲人小路》《乌鸦与喜鹊》《日耳曼森林》《雨雪中的纽伦堡》等36篇。

在本书中,作者带着对遥远的异域文明的好奇,行走于城市和乡间,注目于那些山水、松林、河水、街道、建筑以及陌生的人和生命。

《七千里流亡》

刘可牧

《七千里流亡》是一部不多见的中学生抗战流亡个人史述。刘可牧以独立的目光、生动的笔触详尽记述了全面抗战爆发后随中学流亡大后方的经历——艰难跋涉七千里,“读书救国”,弦歌不辍,展现了抗战大时代里,同学、师长等各色人物的种种际遇、命运,在实录笔下,众多人物的归宿也补叙于文中。

《去林芝看桃花》

江子

《去林芝看桃花》是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提名奖、江西年度最具影响力图书获奖作家江子的最新作品。共计26篇文章,围绕浙江、广东、四川、新疆、云南、西藏、福建、台北、江西这9个地域,将与之息息相关的人、物、事娓娓道来。所到所见之处皆幻化成作者笔下瑰丽的奇景,所忆所思之处便是与过往密切相关的奇闻轶事。

原标题:《纯粹阅读丨蓝蓝:是什么原因使狄金森过了离群索居的一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