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近期有什么历史与文学书籍值得一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读文史类书籍,往往让人获益良多。
这次圈圈准备了7本书,希望你能够喜欢。
一、在历史中汲取智慧
《中国官制大辞典》(上下两册)
俞鹿年 编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作者俞鹿年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中国职官制度史。
全书上下两册,收词目1万5千余条,包括国家与职官的起源、中枢机构、地方行政机构、职官考选制度等 9 部分,详细解析各种官职、机构的名称、建制、职掌的沿革及有关制度的变迁。
官制反映历代的国家组织结构,在史学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而且与政治学、法学有密切关系。掌握一定的官制知识,对于军事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会有不少助力;对于文学史的研究和古典文学的阅读也会有所裨益。
例如,有一时期曾对《木兰辞》的创作年代有过争论。《木兰辞》中有“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的句子,如果知道十二转是勋官的最高等级,而勋官产生在北朝周齐交战之间,就可以大致判定《木兰辞》的创作年代。
过去的官制研究,往往详于中央而略于地方、详于官而略于吏,或侧重于某一朝代某一部分。而本书内容系统全面,让读者能够纵观中国四千余年官职演变的脉络。
《读史阅世六十年》
作者:何炳棣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何炳棣,著名历史学家,少年时在南开中学、清华大学求学。后赴美留学,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历史学博士。
他长期从事中国史的教研工作,利用大量而多样的史料,通过缜密的考证,对一系列国史上基本性大课题,取得原创性的成果。在美国人文社会科学界地位亦甚高,曾出任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会长,被视为大师级学者。
本书是一部偏重学术性的回忆录,由何炳棣亲撰,内中并附有私人信札和学术评估密件,详述过去六十多年“读史阅世”的心得体会,反映出早年留学海外的青年知识分子探求学问、开拓思想、融合中西文化的学思历程,也是近现代教育史、学术史辉煌的一页,实有传世意义。
《一个民族的精神史》
作者:许纪霖
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本书为著名思想史专家许纪霖教授的知识分子研究成果结集,聚焦于中国近代张之洞、钱穆、沈从文、巴金等十三位充满个性又具有时代特色的知识分子,深刻体察每一位知识分子作为个体丰富而复杂的思想轮廓与人文气质,由个体到群像,由个人到时代,进而勾勒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精神脉络。
十三位知识分子,或名士、或儒士、或战士、或信徒、或文化托命人、或悲情的浪漫主义者。他们的故事汇集于一书,清晰地呈现出知识分子在时代中的挣扎、抉择、坚守,堪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沉浮史。
二、在文学中体悟人生
《秋水堂论金瓶梅》
作者:田晓菲
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作者田晓菲,笔名宇文秋水,是哈佛大学东亚系中国文学教授。
在本书中,作者逐章详解《金瓶梅》,细致体察当中的曲笔深心。并对此书流传的两大版本——词话本,绣像本进行了颇具新意的对比,行文不求高谈阔论,但求字字有情,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亦是一本极好的入门导读。
书中收录20幅精美插图,来自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珍贵馆藏清代《金瓶梅》插图册。
《叶灵凤日记》(三册)
著者:叶灵凤
策划者/笺者:卢玮銮
注者:张咏梅
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叶灵凤是内地与香港文化界知名人物。一九二五年加入创造社,开始文学创作。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在参加《救亡日报》工作,后来在香港定居。
《叶灵凤日记》一套三册(两册文字与一册图集),收录了他从一九四三年至一九七四年的日记。这是香港民生艰苦、社会动荡,经济尚待起飞的年代,叶灵凤在香港以编辑为生,以写稿帮补家计,平日主要就是买书、读书、写作,或与家人和朋友茶聚欢宴。
透过坦率的记述,我们可以探视作者之为文人、知识分子、编辑、藏书家、艺术鉴赏家、丈夫、父亲等的意蕴。他的日记,透露了一代文化人在香港这商业社会的谋生不易。加上卢玮銮及张咏梅老师的笺和注,让读者了解到那些年香港的文艺脉络与社会情态。
《胡雪岩系列》(六册)
作者: 高阳
出版社:联经出版公司
作者高阳,本名许晏骈,一生著作约90余部,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是当代知名度最高的历史小说家之一。
本系列的主角胡雪岩,赤贫出身,身处清末海禁大开、动荡不安的时代,以其才思敏捷、胆识过人,对经商有独到见解,凭借如“商道即人道,信誉即是钱”等信念,在传统复杂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套装共六册,《胡雪岩》(上、中、下)三册写胡雪岩与王有龄相识到发迹之路;《红顶商人》叙述王有龄殉亡后,胡雪岩改投靠左宗棠,经商贸易生涯迈入全盛辉煌时期;《灯火楼台》(上、下)写胡雪岩的结局。
《贝加尔湖隐居札记:在这喧嚣的世界, 一个人到西伯利亚森林住半年》
作者:Sylvain Tesson
译者:梁若瑜
出版社:木马文化
法国记者席尔凡・戴松前往西伯利亚自然而孤独的荒野────贝加尔湖畔的一座小木屋里住了六个月。他没有邻居,最近的村庄在一百二十公里外。
在小木屋四周是无边无尽的自然景致,冬季气温会降到令人冻僵的摄氏零下三十度;到了夏天,化不开的冷空气成为弥散在湖面的雾气,更让人觉得这里是流放之地。
两只狗、一座烧柴锅炉,以及一扇面湖的窗户,这是戴松仅有的东西。他靠自己的双手将小木屋内部打造成像梵高在阿尔勒小镇那间黄房子,自然明亮且毫不矫饰。他每天的生活逐渐简化成几个行为:砍柴、钓鱼、煮饭;而陪伴他的只有书籍、伏特加与雪茄。
这本书是他这六个月的日记和随笔,记录着一个疲惫的心灵,在寂静中找出属于自己的阳光和喜悦的真实经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