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全球大学应共同提高教育的适应力
6月10日,清华大学与帝国理工学院共同发起抗击新冠疫情联合研讨会。来自两校的校领导和专家学者们相聚“云端”,共同探讨全球疫情蔓延下的高校科研,展望全球经济“新常态”,进一步加强海内外高校疫情防控工作交流,深化教育科研合作,彰显世界一流大学携手抗疫的使命与担当。
“在全球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此次清华大学与帝国理工学院联合举办抗击新冠疫情联合研讨会意义非凡”,会议在帝国理工学院外事副校长玛吉·达尔曼(Maggie Dallman)的主持下拉开帷幕。面对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高校发挥科技和智库优势、全面加强国际合作是最有力的抗疫武器。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陈旭在致辞中表示,很高兴通过线上研讨平台,汇集专家学者观点,共同探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全球性挑战以及大学在积极抗疫中发挥的作用等重要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技术是人类抗击疾病最有力的武器”。陈旭表示,清华师生为抗击疫情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取得了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并在4月2日成立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展现了保障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维护人类健康福祉的积极高校形象。
面对新冠疫情引发的全球挑战,陈旭强调了大学在抗击这一流行病中发挥的作用。她呼吁,全球大学应共同致力于提高教育的适应力,以及应对全球突发卫生事件的能力。
“新冠疫情虽然改变了大学管理和科研工作的方式,但却不能改变我们与国际伙伴合作的决心”,帝国理工学院校长爱丽丝·加斯特(Alice Gast)说道。自疫情暴发以来,帝国理工学院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展现出顽强的毅力并作出了坚实的努力。中英两国科学家致力于分享专业知识,深入抗疫研究,在流行病学、疫苗研发和临床治疗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爱丽丝·加斯特(Alice Gast)表示,面对新冠疫情,单靠一个国家或一所大学是无法解决的。两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推进科研层面的伙伴关系,在数据分享、教育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在这场全球危机中有所作为。
找准方向 全球合作助力研发提速
清华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有着20多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生物医学成像、计算、能源等领域科研合作紧密,此次更是共同启动联合种子基金,支持两校开展合作研究。陈旭表示,充满活力的伙伴关系不仅使清华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受益,而且将为整个世界提供关键的解决方案。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院长、世界卫生组织原总干事陈冯富珍发表了题为“携手合作是战胜疫情的唯一选择”的主题发言。
新冠疫情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陈冯富珍(Margaret Chan)指出:“人类对新型冠状病毒发病机制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药物和疫苗的研究和开发仍在进行中,用科技手段攻克疫情还需要时间。”
陈冯富珍讲话中国抗击疫情的经验弥足珍贵。陈冯富珍高度肯定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为抗击新冠疫情所作出的巨大努力。中国采取的果断措施阻止了疫情的蔓延,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位病患,挽救了数万人的生命,不仅赢得了人民的支持,也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她表示,“中国的成功实践给全球抗疫增添了信心,贡献了智慧,相信在疫后完善公共卫生防疫系统方面,也将为世界提供宝贵经验。”清华大学与帝国理工学院在此时联合发起抗疫主题研讨会,彰显了大学在抗击疫情中的责任与担当。
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全球防疫合作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携手合作是战胜疫情的唯一途径”,陈冯富珍说道。当前,全球疫情尚未结束。她强调:“国际社会应继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卫组织指导协调下,进一步加强合作,携手克服当前危机,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世卫组织新冠疫情应对特使、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全球卫生创新研究所联合主任大卫·纳瓦罗(David Nabarro)表示,疫情给全世界上了宝贵的一课,提醒人们在科学研究、社会治理和公共卫生等方面不断完善和进步。
大卫·纳瓦罗讲话大卫·纳瓦罗强调,应对新冠疫情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要做到跨学科开展工作,系统性思考全球公共卫生问题,还要关注社会公平,加强国际合作与对话。他指出,此次疫情凸显了大学在抗疫中的重要地位,清华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的通力合作将推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迈上新的台阶。
寻求突破 潜心科研展现高校担当
专题发言环节围绕疫苗研发、病毒检测和经济挑战三个议题展开,来自两校的专家学者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研究见解。
面对全球快速传播的新冠疫情,尽快研制出可行性、安全性强的疫苗成为全人类战胜疫情迫在眉睫的需求。帝国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主任尼莱·沙阿(Nilay Shah)博士分享了全新疫苗制造平台工程项目。项目着眼于疫苗研发,从临床、开发和测试、过程开发、批量生产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创新了疫苗生产流程。他指出了项目面临的两大挑战:一是能面对区域性突发疾病快速作出反应,实现疫苗批量生产,二是能为尚未完全接种疫苗的全球性疾病提供大规模疫苗接种平台,并保证质量安全。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张林琦汇报了研究团队的疫苗研究进展。团队从新冠康复患者血浆研究中分离出高效抗体,并以腺病毒载体或mRNA形式作为疫苗的构建方式。他表示,今后将继续投入临床实践阶段,致力于更多候选药物的开发。
病毒检测是全力抗击新冠疫情的第一道关卡,清华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的研发团队攻坚克难,在疫情防控和诊治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科技支撑。帝国理工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系生物医学电子学专家潘泰利斯·乔治斯(Pantelis Georgios)分享了近期抗疫研究成果。他认为,对SARS-CoV-2的快速准确诊断是克服新型冠状病毒的关键。团队研发的微型芯片技术能够快速、精确识别受感染的患者并进行监控,有助于遏制疫情的爆发。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讲席教授程京展示了为此次疫情设计开发、获批并向武汉等地捐赠的六项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芯片试剂盒,以及一系列应对疫情的新型技术研发情况。他表示,团队目前正在开发准确、便捷、快速检测新冠病毒的车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移动实验室。程京还建议,为应对未来可能再出现的新发、突发传染病重大疫情,国家应构建重大疫情智慧监控“天网”。
中外专家研讨研讨中,两校专家学者就疫情引发的经济话题展开了讨论。帝国理工大学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戴维·迈尔斯(David Miles)认为,新冠疫情既是一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也是一场经济危机。他分析了疫情对英国及欧洲经济的影响,并全面剖析了当前货币政策的利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鞠建东则提出了“3W3H”的模型,从疫情、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国际金融局势,提出了“入境严控,境内放开”的最优防控策略。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和帝国理工学院外事副校长玛吉·达尔曼(Maggie Dallman)作了总结发言。杨斌表示,抗击疫情无国界,很高兴看到两校在疫苗研发等领域的合作即将展开。他真诚期待两校能共同应对挑战,承担社会责任,促进世界稳定、发展与繁荣。玛吉·达尔曼(Maggie Dallman)也表达了携手打赢疫情阻击战、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烈意愿。
杨斌讲话两校部分受邀师生、校友,以及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伙伴院校代表共计1000余人在线参加了研讨会。
(原题为《清华大学与帝国理工学院抗击新冠疫情联合研讨会成功举办》)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