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在北大,上暑校

2020-06-11 12: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20年6月29日-8月2日,北京大学将开展新一年的暑期学校。

受到疫情影响,今年的暑校从线下授课,改为线上教学。

呼...新一年的北大暑校又要开始了,A酱的思绪却回到了1年前的帝都之旅...... 

                                                                                       

时间回到2019年5月27日的伦敦。

考试季总是让人在崩溃的边缘徘徊。

早上7点,A酱顶着鸡窝似的头发,睡眼惺忪地打开summer.pku.edu.cn

在国内此刻,北大暑校面向校外学生的选课已开放5小时了。

北大暑校宣传图

暑期学校是大学在暑期组织教学的一种办学形式,起源于美国。

“大师身旁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

每年7-8月,燕园里都会有一批上暑校的学子涌入。

他们之中多是国内外其他高校的学生,也有中学生和社会人士。

A酱:19岁,自高考结束,已在英国读书1年了。

从未体验国内大学生活的她,一直怀揣着一个“北大梦”。

而朋友口中的“北大暑校”,无疑为她提供了一个选择。

在《数据新闻》课上,A酱所在小组以“暑校”为选题,

收集到301份调查问卷,做成了此份课程作业。

和A酱一样,在“为何申请暑校”的多选题上,

79%的外校学生将“感受国内最高学府的氛围”列为首条,

当然,大家还有许多关于课堂之外的期待 ↓

原因 | 为何选择北大暑校?

 

4个周、3门课、6学时,

这是A酱的选课结果。

开启未知的旅程,面对全新的体验,

徜徉北大的今夏,她充满期待。

对301份调查问卷统计后,A酱和组员们发现:

1-2门课是暑校同学的普遍选择,

3门课是课数上限,人数最少,为15%。

选课 | 1-3门课程数量的学生、学费分布

暑校课程共4类,学费各有差异。

除11%的本校学生无需单独缴纳学费外,

学费≤1000元及1000-2000元的比例较大,

分别在35%左右。

 

北大校内宿舍数量有限,

会率先提供给课程周数长的学生。

因为时差,即使选了3门课程,

A酱也依然没有抢到宿舍。

兼顾住宿的时长、条件、交通等方面,

大家对住宿的心理预期和实际支出难免产生落差。

住宿 | 实际花销-预算=?

以500元为间隔,每周住宿预算可分为4档。

条形中,从低到高分别代表:

每周的实际住宿花销低于、等于或超出预期。

预期为中间2档的学生占比超过80%,

且实际花销与预期的吻合度较高。

可见,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

1000元左右的住宿费较为合理。

统计中,住宿费还呈现了280→10000元/周的极值分布。

很长一段时间里,

边准备期末考试、边浏览北京的住房信息

是A酱的生活常态。

“如果有一张之前上暑校同学的住宿地图指南,

或许,我们就不那么迷茫了!”

而这也是本小组选此题的初衷之一。

为此,我们也收集了大家的住宿信息,

得到如下热点图↓

住宿 | 北大的夏天,我们住在几里外?

可以看到,

北大、清华、人大周边的大学区成为热点地带;

也有少数同学选择东二环等地为落脚点,

穿越地铁与热潮,求学路途很辛苦。

创意 | 我们还绘制了交互热点图

A酱的组员——玖瑞童鞋

还整理了同学们的住宿信息,

并基于高德地图API,

搭建了一份实用的交互地图。

希望为来年在北大上暑校或出差的您,

带来检索筛选上的便利。

了解了学费和住宿费,

还有生活费等待揭秘。

在北大暑校上学,

每周的饮食、交通等花销是多少呢?

301份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

4000元/周是生活花销的最大值,

200元/周则是最小值,

20倍的差距着实不小。

 

生活开销 | 实际消费-预算=?

再来看看上图体现的普遍情况:

同样是4档生活费的预算区间,

同样是3色代表的实际生活花销。

蓝色的条块占比最大可知,

大家对生活费的预期比较准确。

每周生活支出500-1000元的同学超过半数,

也为后来者提供了直观的指导。

 

伙食 | Yummy~

A酱用4周,刷遍了北大食堂;

在她看来,相比于伦敦,

这里的餐饮实惠、美味、量足,

着实满足了自己的中国胃和中国心。

究竟每周准备多少钱才能过好北大的夏天呢?

计算3部分开销的均值后,我们得出公式。

总计 | 暑校学习的人均总花销

对于A酱而言,学费略高于533元,

住宿费与871元持平,生活费则少于746元。

因此,每周总开销就在2000元左右,基本吻合。

正可谓将钱花在了“学习”的刀刃上,

那么,就来瞧瞧大家的课程体验吧!

年级 | 我们的同学在上几年级?

调查可得,大一二学生的占比都超过35%,

因此,如果你正处于大学低年级,

不妨来北大暑校,和同龄人一起头脑风暴!

此外,还有近4%的学生仍处在高中,

A酱不禁感慨:真是后生可畏啊!

生源 | 我们的同学来自哪?

同学们的学校/工作地是哪儿?

301份问卷也汇集成了很有意思的现象:

有22.2%的学生来自浙江,位居榜首。

A酱的组员调侃:

我赌,其中20%都是浙江省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学生,

因为这个学校的暑假实在太长了!

令我们意外的是,和A酱一样,

来自海外和港澳台的学生占比位列Top3、4,

究其原因,A酱分享了她的感受:

相比于国外高校暑校,北大暑校的性价比是非常高的。

而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作为国内一流高校,

北大的国际化建设确实卓有成效!

课前,A酱也想象过,

每门课的教授内容和形式是怎样?

在暑校的课堂上,

跨学科的头脑风暴给A酱带来了全新的学术体验。

课程体验 | 实际内容-预期=?

在面对“所选课程的教授内容”这一问题时,

“老师实际教授内容完全吻合学生预期”占比最少,

更多是实际内容在预期所学的上下浮动。

对此,

《数据新闻》的叶韦明老师也对即将选课的同学提出建议:

1/细读课程大纲,了解授课详情;

2/比对自身需求和实力,决定是否选课;

3/选课后,提前接触所学知识和技能,不打无准备之仗。

虽然老师在课堂的实际授课内容并不简单,

有时超出了A酱的预期想象和知识范围,

但她没有退缩,而是及时查漏补缺,

与老师、同学请教,课后给自己加课。

她和占比45.5%的137位同学一样,

理解并掌握了大部分的课堂内容。

课程收获 | 难理解?易吸收?

然而,还有超过1/5的学生选择了“大部分甚至全部掌握不了所学内容”。

出现相应情况的同学也向教务部门提出了反馈意见:

1/规范选课详情页面里的“先修课程”等词条,给选课学生以正确引导;

2/了解选课同学的普遍需求和实际能力,提前反馈给授课教师,以帮助教师做出合适的授课规划。

来暑校之前,A酱其实有一点私心:

希望此行能够解决自己的个人问题。

在课程最后,

她收获了来自天南地北的新朋友,

也浇灌出爱情的萌芽。

情感之喜 | 友情?爱情?师生情?♥

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

“广交天下友”,同学们收获的远比期盼的多;

但在爱情和师生情方面,落差还是显著的。

而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爱情,可遇不可求;

暑校课程周期短、规模大,

老师难以和每位同学沟通感情,产生独一份的师生情。

其实,师生情的现实落差,也是许多老师的遗憾。

对此,《美国文化概览》的Richardson老师也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虽然我们只有短短几天的缘分,

但老师们真的很希望在课上课下与同学们聊天交友。

淡化师生间的鸿沟,期待下一个夏天,

师生间真挚的感情会实现质和量上的反超!

4周飞快,8月已至,暑校远去。

回顾自己的暑校生活,

A酱用两词概括:充实、开心!

词频 | 属于你和我的 暑校记忆!

从我们的词频统计中得出,

有趣、专业,合作、挑战……

是大家对暑校课程的普遍印象。

而充实、开心,读书、交友……

也纷纷成为暑校记忆的代名词。

当然,“炎热”也是必不可少滴!

燕园内外相知,二教楼里上课,

农园餐厅打卡,未名湖畔散步,

怀着几份期盼来,捧着些许收获走,

这是我们在2019年 北大的夏天里,

共同拥有的“独家记忆”。

咔嚓 | 2019 北大暑校 《数据新闻》 结课时

♥感谢叶韦明、王喆、刘佳昕、王洪喆老师和李莹学姐,

为本小组提供了专业指导与耐心帮助。

♥感谢301位北大暑校知己,

为本份数据新闻作业提供了真实又生动的数据来源。

♥感谢8位组员,我们的初衷很简单:

希望曾来过的我们能觅得点滴共鸣,

希望将到达的他们能喜得可操建议。

而今,我们做到了,我们达到了。

那就再会吧,我的北大暑校。

2019北京大学暑期学校  《数据新闻》课程作业

小组成员 | 徐昌昊 席玖瑞 刘怡玢 陈昕宇 姜启元 董玉婷 刘睿皙 王一乔

指导老师 | 叶韦明

数据来源 | 301份调查问卷

图文编辑 | 徐昌昊 刘怡玢 席玖瑞 陈昕宇 董玉婷

地图制作 | 席玖瑞

暑校标志 | 北京大学暑期学校首页

联系方式 | houtengch@sina.com

版权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