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环评造假,人民日报一追到底
人民日报客户端消息,6月10日,《人民日报》在生态13版刊发题为《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环评造假处罚结果公布》的文章。
《 人民日报 》(2020年06月10日13版)
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环评造假处罚结果公布
本报深圳6月9日电(记者吕绍刚)《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因被指多处抄袭涉嫌造假而引发广泛关注。近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公布了对该《报告书》责任单位和编制人员的处罚结果。
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多处出现湛江字眼。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和《失信记分决定书》显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编制的《报告书》,多处出现“湛江”等字样,部分抄袭了《湛江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存在基础资料明显不实、内容虚假等严重质量问题。
根据相关规定,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被记15分失信记分,并被处罚款320万元;《报告书》编制主持人兼主要编制人员徐某,5年内禁止从事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工作,并被记20分失信记分;广东省深圳航道事务中心作为项目代理建设单位,未充分履行责任,对《报告书》存在基础资料明显不实、内容虚假等严重质量问题负有主要责任,被处罚款200万元;深圳市交通运输局作为项目建设单位,未对《报告书》的内容进行审核,也未监督代建单位履行相关职责,对《报告书》存在基础资料明显不实、内容虚假等严重质量问题负有责任,根据相关规定,被处罚款100万元。
回顾
对于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环评造假一事
人民日报曾连续发表两篇评论
《人民日报》(2020年04月15日14版)
环评不是做样子
程晨
环评,有着为保护生态环境把关的重要作用,不能变成拼拼凑凑、复制粘贴的文字把戏
一份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的环评报告,出现35次“湛江”,甚至有该工程是“落实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体现”的表述——最近这份多处张冠李戴的报告,因为被质疑抄袭而引发关注。
作为开工前的环境审核关口,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的判断,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开、公正,起到为保护生态环境把关的作用。也因此,环评报告应基于扎实的调研做出,不是简单地“走个程序”“意思意思”,更不能变成拼拼凑凑、复制粘贴的文字把戏。
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生态环境部将绝大部分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下放到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大幅减少编报告书的建设项目数量,审批改为告知性备案。但这并不意味着放松监管,而是要进一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大对各类环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3月31日,生态环境部就通报了一批环评文件质量问题,经复核和必要的现场检查,发现15份报告书(表)存在环境要素或者环境风险预测与评价内容不全等问题。根据规定,相关的10家报告书(表)编制单位和19名编制人员被通报批评和失信记分,相关的建设单位、评估单位和审批部门也一并予以通报。
为何环评报告存在质量问题的情况仍然不少?是一些机构态度上不重视,想要做做样子应付了事?还是违法成本低导致的肆无忌惮?深圳是候鸟迁徙重要的“中转站”“加油站”,每年冬季都能吸引10万多只候鸟在此歇脚或越冬,其中不少会聚集在深圳湾。为有效保护深圳湾自然资源,深圳采取严厉措施,在深圳湾设置约23平方公里海域禁渔区。但关于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的这份环评报告,却令人质疑此次环评能否起到为保护生态环境把关的作用。
目前,疑似违规情况的出现,已经引起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的关注。希望有关部门对此类问题,抓住一起就严肃查处一起,让环评能真正发挥把关作用。
《人民日报》(2020年04月21日05版)
把好环评这道生态保护重要关口
刘毅
环评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经济发展质量密切相关,质量是环评报告的生命线
我国1979年正式确立环评制度,自2003年9月起施行环境影响评价法以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环评制度体系,在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进一步提升环评的质量,切实发挥环评的效用,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最近,两个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事件备受瞩目。一个是,深圳市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涉嫌抄袭,把抄袭对象的名字都照抄了上去。
这份环评征求意见稿中,竟然出现30多处“湛江”字眼。生态环境部迅即责成广东省、深圳市生态环境部门依法严肃查处,并要求将处理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另一个是,环评未科学评估对珍稀濒危物种绿孔雀等造成影响的云南戛洒江一级水电站,经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建设单位被判立即停止基于现有环境影响评价的水电站建设项目。
环评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道“关口”。但这道重要关口并非无懈可击,现实中仍存在一些环评文件不负责任、粗制滥造和弄虚作假等现象。生态环境部最近通报的信息显示,自2019年11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施行以来,全国共有25家环评编制单位和30名编制人员因环评文件质量问题,被采取列入失信“黑名单”和失信记分等信用管理措施。
通过环评,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这是国际通行的环保制度。环评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经济发展质量密切相关,质量是环评报告的生命线。环评报告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对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长远发展可能造成难以逆转的巨大危害。对于建设单位和环评编制单位,生态环境部门应依法依规加强监督管理,加强规范性检查和质量检查,对环评文件质量问题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严肃查处。
此外,进一步推进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对去除环评“抄袭”“走形式”等沉疴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评信息公开透明、公众参与渠道畅通,能够使公众了解规划和项目的情况,监督企业、建设单位履行环境责任,促使环评机构自觉把好环评质量关,更好地为无言的大自然“代言”。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是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各类工程项目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前提。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做规划、上项目时,也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不能把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抛到脑后。“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那些为了短期GDP增长而造成“生态赤字”“环境透支”的规划和项目,注定不可持续,将来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大。做环评要“真走心”,不能“走形式”,环评审批要快速高效,但不能忽视质量,这是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格落实环评等环境管理制度,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们才能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康庄大道。
(原标题《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环评造假,人民日报一追到底》)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