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老人带娃看不惯又离不开,隔代教育的矛盾要怎么解?

2020-06-13 07: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编辑部过过 七分妈妈

"妈,孩子发热了,不能捂着。”

“孩子就是被你们冻出来的毛病,要捂着发汗才能好”……

“宝儿,你都4岁多了,怎么往垃圾桶里尿尿?”

“小孩子撒尿又不脏。”

“妈,这不是脏不脏的问题,这是行为规范的问题。”

“小屁孩,什么规范?你小时候我都没怎么管你,现在不也很好吗”……

让小编诧异的是,我国有近五成孩子接受者隔代教育。目前上海0~6岁的孩子中有50%~60%属于隔代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总数的一半;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达70%。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比例就越高。

看来,隔代教育在幼儿家庭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当科学教育正面遭遇经验教育,宝妈宝爸经常有种秀才遇见兵的无力感,隔代教育中的诸多看不惯,却又因为城市生活让年轻人工作压力大,无力照顾孩子等等原因,离不开祖辈的照顾。

看不惯:

老人为什么这么固执?

老人带孩子,习惯用的口头禅“我们那时候……”“你们小时候就是这样的,不是也没问题吗?”

他们习惯用经验主义来定义教育。这个也是隔代育儿根本原因,基于老一辈人信奉的“经验育儿”和我们信奉的“科学育儿”之间的分歧。

而现实情况是,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他们那个时代的苦,也没有办法接受老一辈的过于关注孩子的物质教育方法。

最常见的模式是,老人带娃,要求孩子吃饱喝足,不能饿着不能冻着,宝贝开心就行,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最高限度的满足,在精神层面,却是最低程度的关注。

所以,老人考虑的更多的是当前有没有把娃带好。

比如娃哭闹或者饿了,他们就会想尽办法来制止这个行为。所以家里老人带娃,经常会给娃零嘴,让他们看电视玩平板,这样娃才会开心。

而父母带娃,在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全面发展,培养娃健全的人格,关注孩子长的好不好,行为规范有没有合理,各项综合能力能不能发展。

老人带孩子常见这么几种教育类型:

过分关注型:孩子本来能自己做的,祖辈家长呵护备至,代为其劳。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结果让祖辈家长们取消了。

过分监督型: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如此,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以及对成人的不信任感。

严厉惩罚型:这种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批评多于鼓励,责罚多于奖励。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自闭或叛逆心理。不要求孩子完美,只要求孩子不断进步。当孩子怎么做都不能达到你的要求时,他就会放弃。

放纵溺爱型:祖辈家长对孙辈疼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不良结果。

民主理解型:在祖辈家长中也有的采用这种方法,只是数量很少,可遇不可求。

离不开:

隔代教养不可避免

不管怎么吐槽,知道隔代教育的种种弊端,然而,工作压力迫使大多数宝妈宝爸不能自己亲历亲为带孩子。再怎么说,老人带孩子,相比保姆更让年轻父母更放心;一般老人已经退休,时间充足,有精力照顾孩子;老人退休后也愿意照顾孩子。

因此,当隔代教养无可避免时,父母应该取得一个较好的平衡点,让弥漫着无形硝烟的冷酷战场变成展示教育艺术的多彩舞台。

多看看辛苦的爷爷奶奶照顾孩子的好处:

时间充裕,耐心细致;

积累了抚养和教育孩子的丰富经验 ;

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

能减轻孩子父母的教育负担 ;

老年人摆脱离开工作岗位后的孤寂 。

多站在爷爷奶奶的立场上,情感支持:

伴随着我们这一代的成长,老人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可是,当我们的孩子需要他们时,他们又义不容辞地承担了本该是我们承担的责任。仅凭这一点,都值得我们终身感激。其实老人要求不高,平时只要对他们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赞赏、多一些关照,他们就会乐开花。年轻父母还需避免回到家中眼里只有孩子,而忽视了老人。

多用社交技巧,“哄”爷爷奶奶和自己保持教育一致性:

老人和父母立场其实一样,对娃的爱护之心绝对不会少。都是为了孩子好,祖辈父辈又不是天生对立的,善用社交技巧帮助爷爷奶奶学习科学教育,未尝不可。

回到家夸夸他们把孩子带的好,做饭好吃,家务清洁。千万别小看这些小夸奖的力量,当老人开心的时候,我们提一些小建议,他们也才更加乐意接受。

为避免隔代教育中的种种矛盾,爸妈们不妨和爷爷奶奶商量,事前来个“育儿协议”进行明确分工,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比如在照顾孩子生活饮食方面,老人比我们经验多,时间充沛,那我们不妨听取他们的安排,还能让老人有被“重用”的感觉;在孩子习惯培养、智力开发等教育方面,年轻父母承担主要任务,因为老人缺乏科学育儿、智力开发等知识储备。

当教育意见产生分歧时,不要在问题的表面进行争论,如果父辈有科学的依据,不妨将反驳的理由往孩子智力发展、习惯养成、性格塑造等方面靠。这样既体现尊重之情,又利于老人接受建议。

写在最后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既然聚在一起,组成大家庭,生活中的大情小事还是要相互的体谅和关怀,与公婆多交流,即使不说孩子的事情,多多沟通也能加深彼此的感情。

牢记生活中的事情并非能简单得判断出对错,因此,当老人执意坚持自己的观点,而这种做法又不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时,则不妨做点让步,依老人的想法去做;如果是大原则性的问题,父辈可以坚持己见,不过切不要“硬碰硬”,善用社交技巧,在态度、气势上合理谦让,不可持“得理不让人”的架势,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促进家庭和睦。

当然,最重要的是,不管何时,不要认为带孩子是祖辈的事情,宝爸宝妈才是家庭教育舞台的“主角”,祖辈是“配角”。

对孩子来说,父母是无可替代的。因此,自己的责任自己承担,同时,鼓励老人拓展视野,寻找健康、有乐趣的生活方式。当老人视野开阔了,格局变大了,民主理解型教育也许就能被早日创造出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