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专访维也纳酒店创始人:为什么年近花甲再创业,转行做食品
作者:极客人物小组
编辑:秀云
原创:极客人物志
这是一个江湖流传甚广的段子——
某建筑工地,三个工人在砌墙,被问到你们在做什么?
第一个答:我在砌墙;
第二个答:我在盖房子;
第三个答:我在建设这个城市。
无法确定,人生倒流34年,深圳湾,一片滩涂之上,那个挑土填海的瘦黑瘦黑的小伙子如果被问到这个问题,他选择的答案是一还是二或三。
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以自己34年的人生,给了这个问题第四个答案——当年,他挑的每一担土,建设了深圳这座城市,现在,他创办的企业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健康和未来。
34年前,他是深圳海边的普通填海人,34年后的今天,他是中国精品酒店大王,中国有机食品之父。
你可能住过他的酒店,也可能吃过他创办的食品,但你应该还不认识他——维也纳酒店创始人、和鲜食品董事长黄德满。
一
对食品的敬畏
这是2021年4月初一个普通工作日的午后,深圳的空气里飘荡着温热的气息,塘朗山脚下,紧邻深圳大学新教学楼的和鲜食品公司总部会客厅,59岁的黄德满坐在我的斜对面,他白色衬衣外面套着一件深色西装,头发整体向后梳,显得体面而精神,他温和谦逊地和在座每一位握手,感谢我们的到来,并体贴地为我们沏好茶。
“我做了28年酒店,也做了28年食品。”以这句话开场,黄德满,这位获评深圳十大商业杰出人物、走过深圳经济特区41年、改革开放43年历程的企业家开始和我们的谈话。
当年那个因为借不到50元体检费而不得不放弃上大学机会的少年,如今已经是身价超过20亿的企业家;当年因为缺钱不得不从装修队赊账才让酒店得以开张的创业青年,如今已经让越来越多追随他的人实现了财富自由。
当然,他人生的戏剧性还不止这些,更戏剧性的跨越是,59岁,年近花甲、功成名就,人生路已经到达山顶,他另辟蹊径走向另外一个山头——从酒店业跨界到食品业。
为了这一步的跨越,黄德满做了28年的储备。
黄德满的食品之路源头要追溯到1993年,那一年也是他创立维也纳酒店的第一年,酒店开始连锁经营,要扩张就要选址,这个过程也是他收集美食的过程。
其他人选址就是看环境看客流,但黄德满不一样,他去哪里先看附近有什么好吃的,这个地区有什么特色美食,再看项目本身,凭借这些元素来看这个选址合适不合适,风水好不好。
为了寻找健康养生的食材,黄德满跑遍了中国的长寿村,新疆和田、广东湛江金土村、贵州梵净山……这些声名在外的养生之地,遍布了黄德满的足迹,他甚至找了典型的67个长寿家庭,对世世代代健康和饮食的关系进行深度调研。
为什么对食品有着这么深的感情,黄德满的答案很简单,“改革开放之前,我在老家经常吃不饱,我们那个年代的人知道饿是什么感觉,所以对食物有一种特别的情感,有一颗敬畏心。”
二
从建筑工人到酒店大王
时光回溯到1961年,黄德满出生在广东阳江的一个贫困山区,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的那一年,他考上了大学,却因为借不到50元的体检费,只好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回家种田。
1987年,黄德满拿着卖毛竹赚来的5000元钱到改革开放的热土——深圳找机会,彼时的深圳是一个超级工地,在一片大兴土木的尘土中,黄德满开始做土石方生意,带着一班小兄弟在深圳的福田、南山、盐田等区域做填海工程,今天的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当年还是一片滩涂,1990年代初,黄德满就是这块海域的填海人,一挑一挑土填起了深圳新的海岸线。
一个偶尔的机会,他接手了深圳福田一个濒临倒闭的招待所,就此走上酒店经营之路,1993年,黄德满创立维也纳酒店,开始他此后为时28年的逆袭人生。
为什么取名维也纳?“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和平之都,我虽然没有精力去研究音乐,但我很喜欢音乐,听音乐会听到流泪的那种。”年轻时候的黄德满虽然一直做着粗活脏活累活,心里却住着一个文艺青年,他说,“我希望这个名字是个很美好的符号,让人有美好的联想。”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维也纳赶上了中国“黄金周”诞生、旅游业井喷的风口,再加上黄德满的创新型经营,在中国酒店业的高速公路上弯道超车,驶出足以写进中国酒店发展史的“深圳速度”。
1993年首家维也纳酒店在深圳福田开业,2007年启动全国战略并引进风险投资赛富基金,2008年开放特许加盟,2018年在营门店超过1000家,2019年8月,维也纳在全国326个大中城市运营3100多家(在营及在建)分店,超过36万间客房。
“我们有超过3100家店,包括在建的,在全球单体酒店品牌规模中,这个数字是全球第一。”黄德满说。
可能你对数字并没有那么敏感,但如果提到客房延迟到下午2点退房、入住不用交押金、钟点房等等酒店人性化措施,你应该不会陌生,这些都是黄德满的创新之举,而后被全国酒店额效仿。
三
重塑中国食品信心
农民、建筑工人、填海人、酒店管理者、中国精品连锁酒店第一人……农民,黄德满人生路好似一个莫比乌斯环,走着走着,谁曾想走了58年,还是回到了原点。
2019年5月,58岁的黄德满卸任维也纳酒店集团CEO一职,他换了办公室,换了一个新的身份——和鲜食品董事长,决意把后半生的时间都投入食品业,准确说是回归农业做一个新农人。
新农人,眼下是一个情怀的标签,种杨梅的吴晓波是新农人,养猪的丁磊是新农人,用满山头的橙子书写人生最后绚烂的褚时健更是将新农人三个字染上传奇的色彩,但黄德满做农业,并不仅仅因为情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我希望自己多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为什么从酒店业跨界到农业,黄德满有自己的小算盘,“酒店是服务业,是有行业壁垒的,不能为社会留下什么,更不能反哺社会,但农业是可以传承的,可以反哺社会,可以实现产业升级,改变整个生态链,最终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
黄德满认为饮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民族最博大精深、而且可以通过商业去发扬光大的文化,“可以为子孙后代创造财富,可以为人类谋福祉。”
“中国百姓对中国食品是没有信心的,我希望重新塑造大家对中国食品的信心。”黄德满,这个经历中国改革开放激荡43年的男人,说话声音低沉平和,但在说这句话时声音突然调高了几度,怕在座的人没有听清楚,他又重复了一遍。
四
“零添加”的代价
中国食品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黄德满认为是添加剂太多,用添加剂辅助香味,用添加剂保证有效期,添加剂是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我就是要将食品、调味品从铺天盖地的添加剂中解救出来。”
怎么传承好中华饮食文化,让人类在享受美食中健康起来?这是现年59岁的黄德满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
“这是一个大健康时代,消费升级时代,很少食品、调味品都没有达到这个层面,无法满足大家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黄德满从人类最本质的健康层面着手,打造“零添加”健康食品。
做零添加,就要从源头做起,黄德满在贵州梵净山、在广东阳江、东北长白山多个自然山水纯净之地布设了多个食品生产基地。2018年,和鲜在老家阳江总投资56亿元的“阳江和鲜食品科技产业园”首期投入使用,产业园目前已建400余亩,总规划用地达到2400亩,是以零添加为核心,质检、销售、流通协同发展的一体化、专业化、标准化健康食品产业基地。
曾经的黄德满是农民,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犁田耕地,现在59岁的黄德满重新做回农民,他要做的是智慧农业,一方面继承传统工艺,另一方面加大科技研发、生物技术升级改造,坚守无添加剂生产工艺,全流程智能自动化生产。
比如做调味品,和鲜酱油厂的总裁在老干妈工厂做了12年的厂长,但他们并不认同老干妈的做法,“那种超温油炸出来的东西,吃起来很香,但事实上并不健康。”
“我们改良加工技术上,不用高温炒,低温也可以做出来。”黄德满说,这样做出来的调味品,保证口味,又有益健康。
“我们要像守护眼睛和生命一样守护诚信,坚持做好‘零添加’健康食品。”黄德满说。
当年那个深圳湾滩涂上的填海人,在命运激荡了34年后,把人生的光荣和梦想再次交给了土地。
对话
1. 您为什么选择做食品?
黄德满:我们国家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需要传承下去,如何让传统工艺结合生物科技,让农业实现产业升级,这个对我来说很有意义。
我希望通过汲取传统智慧再整合新的生物科学技术,做出一个可以传承的、代表中国制造、为人类健康谋福祉的品牌,我是农民出身,也应该为中国农业中国农民做点事,这是值得我余生付出的事业,中国农业和大健康产业是片有待开垦的蓝海,可以更有所作为。
我的人生理想不是为了赚多少钱,而是希望让大家生活得好一点,健康一点。
2.您的食品研究方向是药食同源,可以分享下药食同源产品的研发过程吗?
黄德满:所谓“药食同源”是指中药与食物同时起源,许多食物即药物,并无绝对界线。当下大家都面临亚健康问题,希望根据药理做出的食品可以缓解大家头疼失眠等各种亚健康的状态。
我自己就有亲身经历,2016年的一天,我胃痛,去医院检查发现是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是生存于人体胃幽门部位的细菌病原体,胃癌元凶之一),医院建议的治疗方法是连续两周吃四联抗生素,但我不肯吃抗生素,老母亲就用了传统验方蜂蜜黄酒蒜,没想到吃了就康复了。
我决定将蜜蒜这个民间食补秘方开发出来惠及大众,为此开始了长达两年、上千万元投入的研发之路,从科学配比、自动化生产、优质原辅料等入手,对蜜蒜的传统工艺进行研发和创新。
和鲜开发的养胃蜜蒜原本是计划2018年3月上市,可是当时蜜制产品的辅料黄冰糖非特制,是经现代工艺熏硫后的黄冰糖,蜜制出来的10吨蒜检测出了添加剂残留和二氧化硫,为了坚守“零添加”的信念,我将10吨蒜报废处理,继续研发。
这款养胃蜜蒜推迟半年2018年10月上市,市场反响很不错,坚定了我做零添加的信心。
不管什么产品,我们都必须严格控制原料和工艺,宁愿亏本,也要坚持零添加,在产品质量上绝不妥协。
3. 如何通过食品去改善整个产业链和改善农民的生活?
黄德满:食品的改革,从源头上可以作为农业变革的补充,我们从起源看,农民过去为了提高产量就是打农药,我和他们说,你们不要打农药,你有机种植,我花更高的价格买你的东西,我们和中国国内农业知名高校合作,从生物技术角度辅助农民可以不打农药可以更高产。这样,从长远的角度,就是保护了土地,缓解了土地污染,让土地可以可持续发展。
从整个产业链角度,我们希望通过高标准的产品质量,上下游的供应链、渠道、原材料、产品把控提高整个行业标准,促进产业升级,用更健康更安全的食品让中国人对中国食品重塑信心。
这些年中国食品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说中国蜂蜜产业和国际是脱轨的,蜂蜜市场很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标准,我就用高质量的产品重新定义标准,给蜂蜜这个市场重新洗牌,这是产业的角度。
农民穷,穷在哪,产品没销路,我们为蜂农解决养殖所需的资金预付,以及蜂蜜的包销,在养殖之前,由我们合作的专家提供蜂源选址、养殖培训、指标检测等相关服务,确保蜂农出产的蜂蜜达到欧标、美标、国标的优质标准,并能获得这三大标准认证和有机认证。
从源头看,也极大改善农民的生活,我们养蜂基地的养蜂人过去一年可能2万块赚不到,但如果成为我的养蜂基地,一年一个家庭可以赚到60万-120万,如果世世代代掌握养蜂技术,完全可以作为一个事业来做。
4.您1993年创立维也纳,也是92派企业家,做企业这些年,您认为企业经营者要具备哪些品质才能带好一个企业?
黄德满:胸怀很重要,作为一个企业的领航者,必须具备乐于分享的价值观,乐于帮助员工实现个人的理想与追求,乐于成就他人。
第二就是格局,企业家必须具备成就大梦想的使命感,为成就一家伟大公司,愿意付出毕生
的努力,并极具奉献的精神去做实事。
第三就是信念,创业是九死一生,很多人就是死在后天到来之前,成功没有偶然、巧合与幸
运可言,只有一分耕耘一份收获,一份付出一份回报的强大信念,才能有所成就。
企业家最大的能力,是预见未来,能较为精准地预测未来社会与商业的发展趋势,精准地制
订商业模式与发展战略。第四点,眼光,是为企业家最关键的、无人能代替的核心要务。
第五点:智慧,企业家要有大智慧,其中学习力是决定一个企业家能否将企业做强做大,以及能否带领企业远航的关键因素。
第六点就是正能量,用心做事、用心做人、用心待人。
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时代需要企业家推动商业进程,希望政府善待企业家。
5.您经营企业27 年,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黄德满:我是1990年代初期起步,前期我们什么都没有,没有品牌没影响力没有资金,也没有方向,走了很多弯路,也有很多失败和失误。
野蛮生长,纠错中前行,深圳这个城市的发展是这样,我们企业发展也是如此。
6.今年是深圳特区建立40年,您看深圳这些年的发展,最触动您的是什么?
黄德满:翻天覆地,变化太大了。
这个国家太伟大了,没有改革开放,可能我现在还在农村养猪种田。感谢政府感谢时代,给我这个改变人生的机会。
7.您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
黄德满:我希望自己每一天都是快乐的,从容,平静,内心愉悦。
人家是699,我是716,一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所有时间都在思考,都在工作,连高尔夫都不打了。
鲁冠球说,企业家的终点就是坟墓,我还有一段很长的路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