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落叶归根》,我们在追寻什么

2020-06-09 13: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围炉 围炉

前言

2007年年初,由张杨导演、赵本山主演的贺岁片《落叶归根》在全国公映。虽然影片最终票房不是非常让人满意,但是考虑到影片故事的主题与传统贺岁片之间的巨大反差,以及同期有着《满城尽带黄金甲》和《007大战皇家赌场》两部强劲的商业大片,这样的成绩也是情有可原。相比影片的票房,它背后的故事则有趣得多。

落叶归根背后的故事:“背尸还乡”的艰辛历程

《落叶归根》的故事改编自一则真实新闻。

2005年1月3日,《南方都市报》A14版报道了一则“老乡猝死他乡 同伴将死者假扮成醉鬼千里运尸”的新闻事件:同伴左某客死他乡,为了让死者尸骨还乡,湖南人李绍为等4位老乡先后将死者假扮成醉鬼、病人,欲将死者从福建运回湖南老家,转运广州途中被警察发现后制止。随后,死者左某的尸体被送往广州殡仪馆,其家属也陆续赶到。《南方都市报》以及一些其他媒体对该事件还进行了一系列后续报道,涉及李绍为遭死者家属责难、李和左老家情况、左某后续丧事处理等,在当时引起很大关注。张杨就是根据这些报道创作了这部电影。

张杨曾说:“一开始,我的确是被民工的这种执着感动了。于是就和朋友开着车去了湖南那位民工的家,了解他当时的心态。了解完了,剧本也就出来了,很单纯。本来在真实的事情里,一共是3个民工,但电影只需要一个主角,所以我们就在‘一个人’的基础上来发展剧情,而在开车去湖南的途中,因为走的路也长,我突然想起,其实如果拍出来,这会是一部很不错的公路片。所以,在那之后,我就把剧本的重心从背尸的结果转移到了背尸的过程。因为公路片就是这样,一个主角,在路上,碰到不同的人,在这其中,可以展现不同层面的东西。” 可以看到,导演从一开始就已经对电影的主题有了自己的改编。

事实上,这已经是“农民工李绍为千里背尸回乡”事件的至少第三次讲述了。2005年1月13日,《南方都市报》首先报导了这个新闻故事。随后1月24日,《凤凰卫视》节目《冷暖人间》对主角李绍为进行了长达三十分钟的专访,新闻事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当张扬敏锐地注意到这个题材,并将其加工为一个黑色幽默的公路电影时,作家贾平凹也开始了以此事件为触发点的长篇小说《高兴》,这个小说以20万字的笔墨精心讲述一个城市农民工的困苦与欢乐,首印30万册,同样受到了市场和读者的热评。

而在张杨的电影当中, 除了在新闻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关系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动(运尸团队由4人变成1人)之外,在情节结构、故事细节、主题倾向等方面都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和处理。新闻中的“运尸还家”展现的是一段艰难的返乡历程,而影片呈现给观众的,更像是一段充满温馨的寻根之旅,一个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了信守诺言千里迢迢背尸还乡,虽然一路上磨难重重:汽车上被打劫、旅店里盘缠被盗、在黑饭店遭讹诈,但是却也结识了为爱情跑长途的小伙子、为坚持独自去西藏的青年、为亲情避世的养蜂人一家、思念故乡的发廊小妹和捡破烂供儿子读书的女人,留下一路欢笑与感动。张杨将故事的主题意蕴从艰难的返乡历程转变为温馨的寻根之旅。

在新闻事件中,从背尸到被发现,仅仅历经两天时间,而且事件发生的时段是在寒冷的冬季,尸体的保存还不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但是,在影片中,事件的背景被改成了夏天,背尸千里,一路上虽偶有车载,但更多还是人扛,历经数日,因为几粒反腐药丸,尸体却能完好保存,导演将故事从一种客观的纪实性转变为虚构的戏剧性。

电影改编时把新闻事件掐头去尾,主要抓住了新闻事件中最引人关注点——“背尸还乡”的路途大做文章。新闻事件的头与尾都被省略,编导对这个故事进行了地地道道的重新演绎,新闻事件在电影中的展现只剩下一个离奇的故事外壳。新闻事件当中,左家兵的打工经历与死亡结局,让我们看到其中隐现的很多社会问题。而且新闻事件中背尸回乡的农民工李绍为,不仅没有得到死者家属的感谢,反而甚至因结怨断绝往来,让人不胜唏嘘。在电影当中,导演淡化了这些冲突,将视角聚焦于路途中的人和事,通过一系列情节将影片打造成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悲喜剧。

通过一系列改编,导演成功将一部原本可能十分沉重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变成了依托现实的黑色喜剧片,自然,影片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

老赵:苦中作乐的小人物

饰演电影主人公老赵的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张杨曾提到之所以找来赵本山担当主演,主要是因为他身上的幽默感和农民气质。“从一开始,我就不想把老赵塑造成悲悲切切的人,他是乐观的,对生活充满热爱。故事里的小人物生活在最底层,但他们懂得苦中作乐,也不因为那些苦难就无法更好地面对生活。”

赵本山较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他在这部电影当中贡献了自己的演技,成功塑造了一个乐观、机智、憨厚的农民工形象,他也因此片获得了第4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提名。片中的老赵是活灵活现的,天真的想象和朴素的现实相映成趣,是生动和逼真的,带着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朴实,丰富,憨态可掬,有激情有小滑头有生存技巧有处世哲学。

当然,滑稽之中也透露着老赵的艰难与辛酸,但是导演想通过影片表达的,不是让我们同情这种辛酸,而是看到老赵身上那种乐观与坚强。虽然背尸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但是老赵都会积极面对,随机应变,尽管也有一次感到实在支撑不下去想要选择放弃,但是在被救起后仍然能重拾信心。尤其难得可贵的是,老赵在途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正经历或者曾经经历过生活的磨难,老赵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开导,有时也从他们身上学习,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也感染了与他相遇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当中人物的性格与原新闻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闻事件中的李绍为是一个木讷的寡言少语的农民工,但是电影当中的老赵却是一位性格外向,足智多谋,不再拘谨甚至比较开放和浪漫的人。

归属——我们在追寻什么

如果说老赵代表了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那么片中的其他人物,则代表了一种对归属感的追寻。老刘虽然在外地打工,死后却想要落叶归根;货车司机漂泊在外,却想要与爱人相守不离;孤苦老人希望得到亲人朋友的关注;年轻的骑手渴望找到心灵的归宿;养蜂人想与妻子拥有一片安宁的乐土;发廊女孩一听到乡音,就产生了对家乡的思念;拾荒女人在养大自己的孩子后,也想拥有一个真正的家。而老赵,他看似漂泊无定,但是在背尸回乡的过程中,其实他也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片中的人物虽然都是底层民众,但是对归属感的追寻,却能得到观众的共鸣与认可。就像三毛所说的那样,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都是流浪。

这部电影最初的名字是《落叶》,导演听了赵本山的意见后改为《落叶归根》,不仅更加贴合主题,还增添了一份哲学意味。落叶,是凋零的生命,归根,是最后的归宿。不一样的归家之旅,一路走过,人生百态。到头来,不过都是在找寻自己的归宿。

参考资料:

[1]《南方日报》:张杨新作改名《落叶归根》 被民工的执着而感动,2006-08-16:

[2] 杨春风:从新闻到电影的叙事变迁 ——以《落叶归根》为例,《电影文学》,2009年第3期

[3] 《扬子晚报》:《落叶归根》笑里含酸——导演张杨在宁说戏里戏外故事,2007-01-09

文 | Bopha

图 | 豆瓣 南方都市报

原标题:《《落叶归根》,我们在追寻什么 | 围炉 · FDU》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