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Nature公布最大规模研究:中国居民胆固醇正在飙升

2020-06-09 18: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何沙鸥、PHEONIX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亚洲国家,到了警觉的时刻。

问:西方发达国家有多富裕?

答: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国民血胆固醇水平上。

你别笑,这是真的。至少,在40年前是事实。

今天,和我们息息相关的一则信息是:40年间,中国居民的胆固醇水平,或已由世界上最低,一跃超过许多西方高收入国家。

好消息?!我国国民经济崛起了!

手别拍得太早!胆固醇是什么?那是通过影响人类健康,阻碍生命和谐、文明进步的隐形杀手。

近期,NATURE期刊发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全球胆固醇水平研究,直指——西方国家的胆固醇水平正在急剧下降,而亚洲国家正在上升。

图1:重新定位全球非最佳胆固醇的中心

来,一起康康胆固醇这个敌对分子对亚洲国家的杀伤力。

再谈胆固醇,“好”、“坏”两头蹲

在介绍这项重大研究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胆固醇的概念。

胆固醇,在血液中呈蜡状存在的物质。根据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同,胆固醇可粗略分为两种: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即“坏”胆固醇,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即“好”胆固醇。

“坏”胆固醇是指除HDL-C以外其他脂蛋白中所含有胆固醇的总和,主要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其中LDL-C占70%以上。过多的“坏”胆固醇将沉积在血管壁上,影响正常血供,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增加。而“好”胆固醇HDL-C则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的作用,可以吸收多余的“坏”胆固醇。

总胆固醇(TC)是指血液中所有脂蛋白所含胆固醇的总和。

目前认为,除机体自身合成代谢以外,non-HDL-C通常来自于饮食中摄入的过多富含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这些脂肪多见于加工食品中。而HDL-C则多由饮食中摄取的不饱和脂肪酸代谢产生。

此一时彼一时,人群总胆固醇水平大变样!

OK,下面我们回到研究本身。

这项研究由帝国理工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完成,共纳入1980年至2018年,39年间,来自200个国家的1.026亿人数据,分析胆固醇水平在人群中分布的变化趋势,以及胆固醇浓度的变化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根据地理位置和经济水平,研究者将全球划分为中欧和东欧,中亚、中东和北非,东亚及东南亚,高收入的亚太,高收入的西方国家,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大洋洲,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几个区域。我们先来看看“老大哥”TC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如下图所示,图中不同颜色的箭头代表不同区域,而箭头的方向则代表TC水平39年间的变化趋势。

图2:1980年至2018年按地区划分的男性(a)与女性(b)平均TC变化

可以看到,2018年,全球年龄标化的平均TC水平为女性4.6 mmol/L(95% CI 4.5 - 4.7),男性4.5 mmol/L(95% CI 4.3-4.6)。近40年间,全球TC水平变化不明显,女性每10年平均降低0.03 mmol/L,男性每10年平均降低0.05 mmol/L。

从地区来看,自1980年起,深蓝色和浅蓝色箭头代表的高收入的西部地区和中欧、东欧地区的平均TC水平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其中欧洲西北部的TC降幅最大 (每10年约0.3 mmol/L)。

与之呈两极化走向的是a、b两图中十分显眼的橙色箭头,代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这两个区域的女性和男性的平均TC每10年增加超过0.1 mmol/L。

“坏”胆固醇,影响胆固醇人群分布的主力军

我们都知道TC是血液中所有脂蛋白胆固醇之和,那么TC的分布在4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由它的哪一种组成部分贡献的呢?接下来就到了我们比较关心的心血管疾病作祟的“罪魁祸首”——non-HDL-C。

如下图所示,对non-HDL-C变化趋势的分析与上一张图如出一辙,意味着高收入的西部地区和中欧、东欧地区TC的下降主要由于non-HDL-C的下降所致,而东亚和东南亚地区TC的增加主要是由于non-HDL-C的增加所致。

图3:1980年至2018年按地区划分的女性(a)与男性(b)平均non-HDL-C对比

全球胆固醇水平此消彼长

下面4张图更为直观地对比了数据开始搜集的1980年和截止搜集的2018年,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non-HDL-C水平。这种强烈的对比简直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

如图中最下方色块示意,由紫色到红色的颜色渐变代表平均non-HDL-C的浓度。

可以看到,在1980年(女性:图a;男性:图c),高收入地区如西北欧、北美和大洋洲国家,non-HDL-C水平还是较高的4.5 mmol/L左右,即为图中的红色、橙色,而到了2018年(女性:图b;男性:图d),这些地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胆固醇水平下降到了3.5 mmol/L左右甚至更低,已经是绿色、黄色了。

而中低收入国家40年间的non-HDL-C水平不减反增,在1980年(女性:图a;男性:图c),中、低收入地区如非洲、东亚和东南亚国家,non-HDL-C水平还是较低的2.5 mmol/L左右,即为图中的蓝色、紫色,而到了2018年(女性:图b;男性:图d),这些地区的胆固醇水平升高到了3.0 mmol/L左右甚至更高,蓝色变绿色、紫色变蓝色了。

图4:1980年和2018年按国家划分的女性(a、b)与男性(c、d)平均non-HDL-C对比

再来看看每10年不同国家、地区non-HDL-C水平的变化,也即以10年为一个单位,non-HDL-C浓度的平均增减。下图中,颜色越向深绿色靠近,说明该地区的non-HDL-C下降越多,而越向红色靠近,说明该地区的non-HDL-C升高越多。

无需多言,“中国红”简直不能更触目惊心。

图5:按国家划分的女性(a)与男性(b)每10年平均non-HDL-C变化

高胆固醇、高死亡率相伴相生

与高胆固醇同行的,必然是高死亡风险。大量研究表明,缺血性心脏病(IHD)和缺血性卒中(IS)是高胆固醇诱发的主要致死性疾病。

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与1990年相比,代表西方发达国家、地区的蓝色色块在2017年显著缩小,而代表亚洲、非洲国家、地区的橙色、红色色块显著增大。说明西方发达国家因non-HDL-C过高引起的IHD和IS所致的死亡率在20多年有所降低,而亚、非国家因non-HDL-C过高引起的IHD和IS所致的死亡率出现大幅升高!

图6:1990年和2017年按国家划分女性(a)与男性(b)因non-HDL-C过高引起的IHD和IS所致死亡

改变吧,就是现在!

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重塑,不同地区居民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改变,降脂药物的不同程度应用,全球人群胆固醇水平也发生了巨变。

高胆固醇是全球390万例死亡的罪魁祸首。其中一半的死亡发生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1980年,中国的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处于世界最低水平,但在39年的研究期间,中国non-HDL-C的增长率却是最高的之一。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埃扎蒂教授指出:non-HDL-C的最高水平首次出现在西方世界之外。non-HDL-C水平最高的国家从1980年比利时、芬兰、格陵兰、冰岛、挪威、瑞典、瑞士和马耳他等西欧国家,转变为托克劳、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亚太地区国家。

这项史上最大型胆固醇流行病研究证明了一件事:高胆固醇就在你、我和身边许多他的体内,侵蚀着国民的健康。

你慌了吗?

别怕,还有救。简言之:

明确有无高胆固醇血症、调整饮食结构、转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

第一,通过定期体检或主动前往医院化验,了解自己的胆固醇水平;

第二,将饮食从饱和脂肪转向非饱和脂肪;

第三,规律作息,增加运动量();最后,我们还有药物防线——他汀类药物。

大量研究表明,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机体non-HDL-C水平。西方国家non-HDL-C水平的下降部分是由于西方国家增加了他汀类药物的使用,而导致如今亚非国家non-HDL-C水平飙升、死亡率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药物尚未在中低收入国家广泛使用。

还等什么呀?!放下手机,该睡觉的睡觉,该跑步的跑步了啊同志们!

停!先别划走,这一次针对是什么导致各国胆固醇水平有所不同?中国的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持续升高究竟是因为什么?我们连线了来自伦敦帝国理工大学的Cristina Taddei教授,为我们揭开谜底……

异国连线,对话作者

小编

您在研究中主要负责哪部分?

Cristina Taddei

我和其他NCD-RisC(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因子研究协会)研究员一起进行了数据的收集工作。我分析了汇集的数据及其展示的结果。

NCD-RisC主页

小编

您认为主要是什么原因导致各国的胆固醇水平变化有所不同?此项研究近40年,这个原因是否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Cristina Taddei

在过去几十年里,世界各地影响血液中胆固醇水平的饮食和行为相关决定因素都发生了变化,但这些变化因国家和时间而异。同样,各国使用降脂药物的概率也各不相同。

小编

您怎么看中国的数据?为何中国的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持续增加?

Cristina Taddei

在中国,动物源性食品的消费量有所增加,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率很低,这可能是导致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的原因之一。

专家简介

Cristina Taddei

内科医师,伦敦帝国理工大学(Imperial College London)公共卫生学院在读博士,致力于改善人口健康状况及其相关的社会不平等现象。

本文首发: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受访专家:伦敦帝国理工大学(Imperial College London)Cristina Taddei 教授

本文作者:何沙鸥

采访及整理记者:PHEONIX

责任编辑:董小雯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转载请联系授权

- End -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