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宋怀桂:中国最早的“时尚女魔头”
原创 野格 十点人物志
2006年3月23日,北京马克西姆餐厅里,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追悼会。
使这场追悼会显得特殊的原因有二:一是来者皆为中国文艺界占据一席之地的人物,二是在轻松愉快的爵士音乐的烘托下,他们的脸上少有悲伤,酒杯碰撞的声响使这场追悼会,看起来更像是一场文化沙龙。
人们以这种方式纪念着这天的主角,宋怀桂女士。
“我们从未感觉她离开了,她的精神始终陪伴着我们。”作为其中一员的崔健说道。
马克西姆与时代传说
黄金时代的中国摇滚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摇滚并不接近人民,摇滚只接近马克西姆。”
站在北京崇文门路口往南一百来米,就是马克西姆餐厅。
马克西姆餐厅的装饰风格全部原版拷贝自巴黎,极尽奢华与前卫。尤其是墙上大胆精致壁画,在80年代的中国简直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当年餐厅开业时,壁画上的裸体女人曾被相关部门要求用窗帘布遮挡住。
这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餐厅,被誉为“摇滚圣地”,曾与它的女主人宋怀桂一起,见证了诸多历史性时刻。
▲ 崔健在马克西姆
1983年,宋怀桂成为马克西姆餐厅第一任总经理。每当夜幕降临,宋怀桂就把长发盘在脑后,穿上优雅的礼服,端着盛上红酒的高脚杯,站在餐厅门口迎来送往。这扇门似乎隔开了两个世界,门外的北京城沉稳而内敛,门内的马克西姆火热而狂放。
宋怀桂建造的这座失乐园,给正处在转型期、渴望交流的国人找到了一个精神诉求的出口,在不知不觉中也使一些渴望革新的年轻面孔走进了历史的进程。
▲ 宋怀桂女士
掀开马克西姆的地毯,就会露出一块空地,这里时常被当做一座简易舞台。在那上面,“摇滚教父”崔健第一次演唱了《一无所有》,黑豹乐队砸坏了唯一的吉他,贝托鲁奇开始筹拍他的《末代皇帝》,张国荣留下生前最后一张影像,而一脸稚气的姜文,捧着刚刚获得的金球奖,赖在吧台求着别人给他拍照。
《末代皇帝》的主演,香港演员尊龙把马克西姆当做他在北京的家,因此他留在马克西姆的照片十分之多。有一张照片里,他拉着宋怀桂的手臂作势要咬,像是个顽劣的孩子,一旁的宋怀桂则像个宠溺的母亲。
▲ 宋怀桂与尊龙
宋怀桂的女儿宋晓弘后来回忆道:“我妈妈很喜欢尊龙。可能因为尊龙是个‘有点怪’的人,他从小在香港学习京剧,后又去了美国,像是个没有家的流浪小孩。”
但更多时候,宋女士是亲切而雍容的,总能镇住任何场子。
不管在外面有着多响亮名号的人,在马克西姆,都得称宋怀桂一声“Madam Song”。在员工的记忆里,Madam Song待人宽厚友善,“永远给大家一个特别灿烂的笑容,一见面就轻言细语地问,你好吗?”
法国巨星阿兰·德龙在马克西姆举办50岁生日聚会时,声势十分浩大。那天阿兰·德龙与宋怀桂一同坐在中国与法国国旗的前面,在保镖们的包围下,接受无数闪光灯和话筒的采访。阿兰·德龙对着宋怀桂半开玩笑地说道:“今天我50岁,餐厅放进50个客人,就闭门谢客吧。”
▲ 宋怀桂与阿兰·德龙
宋怀桂轻松地应对道:“我们中国有个传说,生日来多少客人就能活多少岁。”那天马克西姆被宾客们挤得水泄不通。
在这场文化沙龙里,Madam Song为现代艺术与文化工作者,提供了一片乐土,马克西姆让人们感受到自由的力量。
有媒体评价:"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交礼仪和时尚界,都是从北京崇文门饭店马克西姆餐厅开始萌芽的。"
对于宋怀桂来说,推介一种生活方式,推动一种文化交融,是她的梦想,也是她的责任。
然而,一位50年代的女性,何以能有这样的眼界?
这还要从她的跨国婚姻说起。
第一个嫁出国门的女人
在日常居家的时间里,宋怀桂总是把漆黑油亮的头发梳成一根大辫子,姜文每每夸赞她的这种装扮时,宋怀桂都会很开心。
这时她就会神秘地说:“我年轻时候的辫子更好更粗,而且能传达很多信息。”
在中央美院读大学时,宋怀桂与男朋友就是靠着辫子的样式互相传递暗号,男友把约会时间与地点写在纸条上塞进树洞里,在人前碰面两人要装作不认识,靠宋怀桂的辫子样式作为答复:两条辫意思是能够赴约,一条辫意味着去不了。
这段谍战剧一样的爱情故事,主要原因在于,男方是一位外国人。
在男女朋友写信互称“同志”,大街上牵手都被视作耍流氓的50年代,与外国人谈恋爱更是件不被接受的行为。
更何况宋怀桂出身于传统的礼教世家,父亲曾受过良好的国学教育,曾在民国政府担任高级文官。从小就显露出美术天分的宋怀桂,在18岁那年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师从画过《开国大典》的董希文先生。
▲ 宋怀桂年轻时
在大学里,情窦初开的宋怀桂结识了同样是学习艺术的留学生万曼。万曼来自保加利亚,在祖国的土地上,万曼就住在一个叫做中国村的地方,似乎与中国有着某种不解之缘。
宋怀桂常常帮助万曼学习中文,两人很快陷入了爱河。
尽管两人的交往一直处于秘密状态,但在保守的社会环境下,这段异国恋情最终还是浮出水面,宋怀桂因此受到了来自家庭与社会的警告与指责。
除了社会舆论,两人要面对的更大难题是:普通人结婚都需要上报组织审批,和外国人结婚怎么获批呢?
面对各方的责难,宋怀桂说:“我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因为并没有相关的法律禁止中国人和外国人结婚”,带着这样不服输的精神,宋怀桂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陈情信。
没人想到,日理万机的周总理亲自为这对儿跨国恋人送来了祝福。
在中央美院的大礼堂里,宋怀桂与万曼完成了他们简单的婚礼,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桩涉外婚姻。
▲ 宋怀桂与丈夫万曼
法国服装品牌皮尔·卡丹的创始人皮尔·卡丹曾这样评价宋怀桂:“即使被扔在沙漠上,她也能学会仙人掌的语言。”
女儿出生后,宋怀桂离开故土,跟随丈夫来到保加利亚,进入索菲亚大学深造,继续探索艺术之路。
为了寻找东方表达与西方审美的对话方式,宋怀桂开始参演一些电影,在其中本色出演东方女性。
直到宋怀桂在丈夫的软雕塑艺术展上遇到时尚巨头皮尔·卡丹,她的人生轨迹从此变得更加与众不同。
给中国加点颜色
中国第一位职业模特贡海斌回忆起初见宋怀桂的情景,十分感慨:“我长这么大,北京城里没见过这么讲究的女人。”
彼时,宋怀桂正为皮尔·卡丹的时装秀寻找身高超过180cm的年轻人做模特,在北影厂她见到了几位业余演员,但都被以“没听说过这种职业”为由拒绝了。
“别人不明白她要做什么事,觉得她是不是有点毛病。”
贡海斌本来有些犹豫,但他被眼前的中年女人吸引了,他至今仍记得那天宋女士的样子:“红色羊绒披肩,里面是黑丝绒衣裳,鲜红的口红,画眉描眼,高跟鞋,太讲究了。”
那时的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时装与模特,一眼望去,满大街的深蓝、深灰和国防绿,只有不务正业的人,才会每天把时间花在穿上。
时间回到1974年,应周恩来总理邀请,宋怀桂带着一双儿女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参加新中国成立25周年庆祝活动。
那天中午,宋怀桂一身嬉皮打扮,当她走进通往家门的那条小胡同时,很快被一圈孩子围住,他们好奇地打量着她,就像打量外星人一样。
那一刻,宋怀桂想要给祖国带来改变的心情,比任何时候都强烈。
80年代前后国门已经打开,中国急需扩大服装出口以赚取外汇,但跟世界隔阂太久,中国服装界对西方的流行趋势一无所知,直到皮尔·卡丹的到来打破了这种隔阂。
▲ 皮尔·卡丹在中国
被皮尔·卡丹选为中国首席代表的宋怀桂,为了把时尚理念和“美的复苏”带进中国,她开始筹备一场时装秀,从零开始培养中国模特。
作为一个舶来词汇,没有一个中国人理解这个职业究竟是干什么的,作为中国第一支模特队成员的刘美亚后来说:“我一跟家里人说我要演泳衣,他们立马就炸了。”
但宋怀桂告诉年轻的模特们:“你们和未来的中国人,都会变成这样,这是生活之美。”
▲ 宋怀桂(左一)与模特们
没有教练,没有前车之鉴,宋怀桂从纺织情报局找来国外走秀的录像带,自己先学,然后带着模特们一遍一遍地模仿练习。
尽管面对一片骂声,但对美的向往和对“宋阿姨”的崇拜,支撑着包括贡海斌与刘美亚在内的年轻人们。他们白天在工厂打工,下班后洗上一把脸,换上用塑料袋带去的干净衣服,乘三趟车去鼓楼训练台步。
在那些鞋跟与鼓楼东大街的马路磕出声音的夜晚里,来回来回回走上十几里地,他们觉得自己简直是全北京最迷人的一群人。
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宋怀桂筹备的这场时装秀最终在北京饭店举行。那天,台上的五彩斑斓与台下的一片蓝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穿着短裙的女模特走出来时,观众就像挨了一阵掌风,集体后仰。
透过白花花的大腿,中国人第一次窥见世界的色彩。
那次走秀结束,宋怀桂送给女模特们一人一只口红,姑娘们接过口红,视若珍宝。在此之前,雪花膏是北京能买到的唯一化妆品,她们只能用木炭描眉,用红纸给嘴唇上色。
这群鲜活的年轻人在方寸的T台上走出了自己的青春步伐,走着走着,竟走上了国际。
1985年,包括法国《费加罗报》在内的多家权威报纸报道了一则文化事件。
宋怀桂的模特队第一次被允许出国演出,她带着十二位中国姑娘飞赴巴黎国际秀场,手举国旗,坐在敞篷小轿车里穿过凯旋门,全世界惊异于东方女性的时尚魅力。
▲ 中国模特在巴黎
这次法国之行给了世界一个信号,中国即将开始一场时代巨变,中国人开始在审美层面有了自己的追求。
而让宋怀桂一直奋斗到晚年的一个项目,名叫“五朝霓裳”,这场展现中国服饰文化的演出曾在多个西方国家进行,把中国文化体面地介绍给了世界。
宋怀桂说:“有人说,做梦的人是疯子,但我认为,没梦的人,才是疯子。”
尾声
丈夫万曼去世后,晚年的宋怀桂与女儿、外孙女一起住在北京,她用几个数字形容自己最后的时光:“三代女人住在一起,请两个女管家,说七国语言,养两条狗,认很多干儿子”。
宋女士69年的人生里仿佛从未在探索的路上停止过脚步,也从未向任何苦难妥协,她给艺术界带来了一片自由乐土,也给中国人带来了多彩审美。直到病魔夺走了她的生命,属于宋怀桂的传奇才被迫终结。
去世前,宋怀桂留给女儿这样的遗言:“我会度过这个难关,你们不要难过。”
对于早已逝去的时代来说,宋怀桂这位中国最早的“时尚女魔头”,像是从海底走出的未来人,带来没人见过的新潮理念,也像是反叛的普罗米修斯,用自由之火种探索着尚且模糊的道路。
在纪念宋怀桂女士的纪录片《缪斯之旅》中,演唱家苏小明这样感叹道:“突然有一天知道宋太太离开的时候,我有一种感觉,就是那个时代结束了,再也不会有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及网络
参考资料:
1.纪录片《缪斯之旅》
2.谷雨实验室《海底来的人:中国初代模特队传奇》
3.周末画报《致敬中国时尚教母宋怀桂女士》
4.《生于完美,死于唯美——女儿对宋怀桂的回忆》
十点人物志原创内容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