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世界海洋日丨这片深蓝,我们来守护》
保护生态环境 呵护地球母亲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所在。上海海洋大学有这样一群教授和学生,他们活跃在海洋生态保护的舞台上,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6月8日,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由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指导,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广大海洋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江苏海洋大学等“中国海洋文化新媒体联盟”成员单位联合推出“这片深蓝,我们来守护”系列推文。
章守宇教授团队近海栖息地生态与修复
章守宇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近海栖息地生态修复和渔业资源养护,研究内容为人工鱼礁、海藻场、海洋牧场建设与生物资源增殖等。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现任国家现代海洋牧场科技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农业部海洋牧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藻场建设与生态修复”岗位科学家和养殖与环境控制研究室主任、中国水产学会海洋牧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理事、上海市第四届第五届学科评议组(环境科学与工程)成员等。先后主持国家863重点项目、973前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和农业公益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农业部渔业局专项、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等。发表论文百余篇,授权专利40余项,培养硕博士研究生60多名。
由上海海洋大学章守宇教授领衔的近海栖息地团队现有研究人员11人,致力于海藻场生态学和人工鱼礁、海洋牧场方面的研究近20年,主要包括:(一)人工鱼礁、天然藻场、海洋牧场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二)生物资源增殖与养护、栖息地生态修复与评价等计划及实施;(三)海洋生态系统理论、渔业工程技术等的研究。团队依托各类承担项目,围绕海岛礁生态系统及海洋牧场构建技术,形成了多套支撑岛礁栖息地生态与修复的研究和应用技术。 2020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上海海洋大学将陆续推出系列海洋科普活动
6月8日上午9点
将前往舟山进行枸杞岛海藻场项目实地探访
海大官方哔哩哔哩平台全程直播
不见不散!!
何培民教授团队
海岸带与近海生态修复
何培民,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2000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获得植物生理学光合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上海市“曙光学者”、“浦江人才”、“ 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01-2003年在美国Connecticut大学海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进行访问合作。现在主要从事海藻生物技术与生态修复研究。现担任上海海洋大学“水域环境生态上海高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海洋环境生态与修复研究所”所长,先后承担过国际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海洋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海洋局公益项目、国家环保部重大水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项目、上海浦江人才项目、上海教委曙光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发表论文350多篇,其中SCI70多篇,编写和参编专著5部,申报专利60多项,其中授权40多项。
水域环境生态上海高效工程研究中心主要围绕我国流域及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建立具有国内水域生态工程研究一流的实验室和基地,组建一支高水平从事水域环境生态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才队伍,不断通过技术集成与创新孵化,提高工程研究中心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并成为我国水域环境生态工程项目研究孵化、工程项目成果转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南黄海紫菜养殖区海藻牧场构建岛礁多营养级层次综合养殖系统模式南汇东滩海三菱藨草湿地修复效果吴惠仙教授团队
港航生态研究
吴惠仙,博士、教授,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生态系主任。海洋工程装备检测试验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上海港口及近海生态环境科技服务平台(筹)主任,上海海洋大学港航生态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海洋大学船舶压载水检测实验室执行主任,国际船舶压载水检测与应用联合实验室执行主任。200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2005-2007年上海海洋大学博士后,2007年博士后出站留校任教;2010-2011年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学者。近年(2010—)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获授权专利40余项。
上海海洋大学船舶压载水检测实验室获CNAS、ILAC、CMA、美国海岸警卫队(USCG)和挪威船级社(DNV GL)等认证资质,是我国唯一具有资质的专业从事压载水检测的第三方实验室。
上海海洋大学港航生态安全研究中心以船舶压载水、港口及邻近海域为研究对象,以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学、海洋环境科学等为理论支撑,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开展港口生态学、港口生态观测、港口环境监测、远洋船舶压载水检测、港口及邻近海域海洋外来物种入侵及防控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相关技术研发,构建以港口生态基础研究、海洋外来物种防控和船舶压载水检测为主的港口生态研究平台,为港口及邻近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绿色港口建设、港口国船舶压载水检测的业务执法、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的生物有效性测试以及国家对船舶压载水国际公约的履约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是学校海洋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国家亟需的关于港口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科研创新平台。中心已获授权专利60余项,涉及压载水模拟实验装置设计、取样、样本预处理与保存和快速检测等方面,基本掌握压载水研究与检测领域的前沿技术,并保持国内领先和国际同步水平。
杨红教授团队海洋环评
杨红,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1983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专业。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中心主任,上海海洋大学海域使用论证资质技术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环境海洋学。主要从事海洋环境监测、环境评价及规划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海洋创新成果奖等。主要研究浅海水团变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海洋生源物质循环再生机制、海洋赤潮发生预警系统以及渔业水域环境质量监控、预测技术以及船舶溢油的生态风险评价。
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中心隶属于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于2008年依托海洋环境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和财政部共建实验室建设项目正式建立,是学校海洋学科的重要平台。中心设有生物监测室、有机污染分析室、无机污染分析室、重金属检测室、TOC分析室、激光粒度仪式、渔业资源室等,配有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等设备。中心可完成水质检测分析、重金属检测、浮游生物/微生物检测、渔业资源调查分析、水文气象调查等相关专业实验、实习教学和有关的科研任务。通过多年建设,中心形成具有对海岸带、海岛、典型河口及区域海洋环境变化进行监视、评价和预测能力;开展海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海洋资源环境价值评估及海洋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对海洋灾害的发生及影响进行评估和预警研究工作,为海洋领域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为国家地方海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大金山岛海岛调查象山港电厂温排水污染损害围隔实验江苏滨海海上风电工程噪声对生物的影响李娟英教授团队有机污染物研究
李娟英,博士,教授,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上海海洋大学任教。2008年7月至8月赴澳大利亚Tasmania University进修双语教学;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在澳大利亚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国家环境毒理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进行环境毒理学相关研究;2015年8至11月在加拿大University of Alberat进行国际师资培训。2017年3月任职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副院长,2019年3月挂职上海市宝山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现任中国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会第四届专委会委员,全国海洋标准化委员会专家库成员,中国海洋生态学会资深会员。近年来主持了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农委、上海市教委、国家海洋局、同济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项科研项目的资助,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多篇文章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申请国家专利近10项,出版专著1部;本人也获得了校级三八红旗手、教学名师、育才奖在内的10多项荣誉奖励。
李娟英教授领衔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及环境毒理研究团队,主要从事海洋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分布、生物有效性及生物累积、复合污染物的毒性和食用风险评价的相关研究。近年来将基于高聚物材料的被动采样技术用于海洋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生物有效性评价做了大量的研究,基于生物有效性建立了多种有机污染物在海洋生物体内累积浓度和食用风险的定量预测模型;确定环境中复合有机污染物生物累积后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贡献值;在此基础上,探索沉积物中污染物修复固定及修复效果评价方法,为海洋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管理、毒性评价与风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有机污染物的被动监测与生物有效性评价有机污染物的生物累积及健康风险贡献估算沉积物中污染物的固定及修复效果评价蓝丝带海洋保护志愿服务社
清洁净滩,守护南汇东滩湿地
上海海洋大学蓝丝带海洋保护志愿服务社成立4年,聚集了众多爱护海洋,积极为大自然做贡献的优秀志愿者,他们以“海洋保护”为使命,一直致力于海洋保护事业。
社团自成立之初就很关注南汇东滩湿地的生态保护工作,南汇东滩湿地曾被“国际鸟盟”认定为国际重要鸟区,并设置有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观测区。但在2012年后,由于气候原因以及人为破坏,能飞到南汇东滩的鸟儿正在减少,曾是申城第一“鸟类天堂”已接近消失。2017年来,社团成员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主题日期间连续三年前往南汇东滩湿地组织开展“清洁净滩”活动,捡拾海滩垃圾并分类称重处理,为东滩环境改善作出了大量工作,社团也被学校评为“星级社团”。
此外,上海海洋大学蓝丝带海洋保护志愿服务社还积极组织海洋科普宣讲、水质生态调查及海洋系列讲座,凝聚起更多关注海洋、保护海洋、经略海洋的优秀人才。
更多精彩这个盛夏,一起跃入人海
今天上海下雨了,一波“魔幻”实景图来袭
从学科薄弱到国家级科创4项,成功保研
海大通讯社
来源丨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
封面丨彭丽洁
编辑丨颜晶晶 丁琳
责任编辑丨刘欣
策划丨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宣传部 海纳网络文化研究室
原标题:《《世界海洋日丨这片深蓝,我们来守护》》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