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荐书丨中国地质图(西北)(1:150万)及说明书

2020-06-08 02: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可快速关注我们

图书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西北)(1∶1500000)及说明书》是“国家地质数据库建设与整合(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成果之一。通过综合集成近十几年来西北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基础地质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资料,系统更新西北地区区域地层、建立并完善区域地层层序与格架、更新侵入体时代、建立侵入岩时空演化序列,以初步完成的西北地区地质图(1∶100万)为基础,以板块构造学、大陆动力学和洋板块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重新厘定了西北地区蛇绿岩、蛇绿混杂岩以及构造混杂岩等的类型、区域分布,采取以年代地层单位为主、构造–地层和构造岩块为辅的表达方法,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西北),划分了西北地区地质构造单元,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西北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历史,为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预防提供基础资料,对促进我国大陆造山带对比研究、开展国际交流等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同时,1∶150万地质数据库的建立,为编制更小比例尺地质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图及说明书可供地质科学领域地质矿产调查、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参考。

前 言

西北地区的行政区划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以中低山脉与高原和盆地相间构成,南部以高山与高原和盆地相间构成,形成独有的盆山地质构造体系。主要的山脉有,北部的阿尔泰山、中部的天山–北山、龙首山、祁连山、六盘山和秦岭,南部的西昆仑山、东昆仑、巴颜喀拉山等。较大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等。北部中低高原以黄土高原为特征,南部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西北地区地质演化历史漫长,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各构造单元地质发展历史亦不尽相同。从老到新,区域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复杂;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相互制约,具有典型的盆山地质构造演化特征;无论是火山作用还是侵入岩浆作用,岩浆活动频繁,既有阶段性,又有旋回性;变质作用类型多样,变质程度差异很大。凡此种种,复杂的沉积、岩浆、变质和构造作用等,为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提供了优越的成矿背景和成矿条件。

西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和研究经历了百余年,特别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十年工作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基础地质资料,发挥了应有的作用。1999年以前,西北地区先后开展过1∶100万、1∶50万、1∶20万及1∶5万5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其中以1∶20万为主。至20世纪80年代末,除新疆西昆仑及天山、阿尔金少数无人地区外,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已基本覆盖基岩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至90年代中期完成的面积已达34.87×104km2。地球物理方面,截至2000年底,航空磁测基本覆盖了除国界15km以内的所有地区,青海南部及新疆部分地区有约45×104km2空白区,西北地区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覆盖面积约264×104km2,1∶20万区域重力调查约108.25km2;1∶20万化探也基本覆盖全区。自1999年以来,通过实施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和地质矿产调查专项,西北地区区域地质工作程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1∶5万区域地质调查覆盖率提升到35%,1∶5万航磁测量覆盖率提升到44%。同时,在综合研究成果基础上,编写出版了《昆仑及邻区地质》《天山及邻区地质》《中国西北部地质概论》等系列专著,使得西北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和水平已跃居世界先进行列。

地质编图方面,20世纪80~90年代,原地质矿产部统一部署编写并出版了各省(区)区域地质志及其系列地质图件,比例尺为1∶50万,并建立了相应的地质图数据库。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组织编制的1∶250万“中国西部及邻区地质图”于2003年完成,首次开展了国内外统一地层划分对比,对火成岩岩性特征和地质时代分期比以前更加详细。2004年,西北地区1∶250万地质图(全国地质图西北部分)和西北地区1∶500万地质图(亚洲地质图的组成部分)完成,代表着西北地区最早的小比例尺地质图。同时,围绕重要成矿带,以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新资料为基础,编辑出版了一批重要成矿带地质图、成矿地质背景图、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图件和基础地质系列专著。其中包括中国天山及邻区地质图(1∶100万)、东天山–北山地区成矿地质背景图(1∶100万)、昆仑山及邻区地质图(1∶100万)、祁连山及邻区地质图(1∶100万)、中国西北地区(北部)断裂系统图(1∶200万)、中国西北地区(北部)侵入岩分布图(1∶200万)和西北地区(北部)旅游地质资源分布图(1∶250万)等,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及西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成果数据管理系统(1.0版)。编制出版了青藏高原北部环境地质图(1∶200万)、西北地区(北部)旅游资源分布图(1∶250万)和青藏高原北部旅游地质与地质资源图(1∶200万),秦岭及邻区地质图(1∶50万),编制了中国西北地区地质图(1∶100万)。这些编图工作系统地总结了西北地区的地层、岩浆岩及构造系统,为开展西北地区1∶150万地质图的编制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西北)(1∶150万)(简称西北地区1∶150万地质图)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依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二级项目“基础地质数据更新项目”2014年启动、2015年正式下达部署的全国1∶150万地质图件之一。编图的目的是,综合集成近十几年来西北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基础地质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资料,系统更新西北地区区域地层,完善区域地层层序、地层区划;在划分构造–岩浆岩带的基础上,建立侵入岩时空演化序列;建立1∶150万西北地区基础地质图数据库,为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预防提供基础资料,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促进我国大陆造山带对比研究和地质科学国际交流。1∶15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西北)的编制,扩大了区域地质和专题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为全国1∶250万地质图编制提供了基础,为国土资源管理规划、地质调查、重大工程建设和地下空间利用、资源保障、环境保护、军事安全、国际合作等提供快捷有效的基础地质信息;填补了国家地质数据库体系的空白,为地质大数据、“地质云”建设和服务提供基础数据源;为编制各类专业性、专题性图件提供了基础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西北)(1∶150万)的编制,是在初步完成的1∶100万西北地区地质图的基础上,通过收集整理相关图件资料,包括前面提到的各种不同比例尺地质图,以及中国西南地质图(1∶150万,尹福光等,2014)、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图(王立全等,2010)等图件,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所编制的《1∶150万地质图编图细则》的要求编制完成。

说明书的编写,主要参考了《西北地区重要成矿带基础地质综合研究》《西北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综合研究》、《天山及邻区地质》和《西北地区重要成矿带地质图及其说明书》等报告或专著,以及大量已经发表的文献。主要编写人员分工如下:第一章,李智佩、朱涛、吴亮;第二章,李智佩、朱涛、张二朋、王洪亮;第三、四章,李智佩、李婷;第五章,李智佩、朱涛;第六章,李智佩、徐学义、马中平;第七章,李智佩、冯益民、朱涛;第八章,李智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西北)(1∶150万)的编制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领导严光生、徐学义、前局长叶天竺、前区域地质调查处处长其和日格等的亲切关怀,受到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副总工程师李荣社,校培喜、王永和的亲切指导;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李仰春、王阳刚,武警黄金部队黄辉,成都、天津、沈阳、南京和武汉等大区地质调查中心的尹福光、谷永昌、付俊彧、杨祝良和赵小明等专家也对地质图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

说明书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编图范围与指导思想

一、编图范围

二、指导思想

第二节 资料收集与利用

一、地理底图

二、地质资料应用

第三节 编图方法与图面表达

一、编图要求与方法

二、图面表达

第四节 创新与新进展

一、本次编图特色

二、编图新进展

第二章 区域地层

第一节 地层区划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二、地层区划

第二节 区域地层特征

一、区域地层概貌

二、主要地层特征

第三章 侵入岩

第一节 西北地区构造岩浆岩区划

一、基本原则

二、构造岩浆岩区划和命名

第二节 西北地区侵入岩浆作用

一、阿尔泰–天山构造岩浆岩省

二、塔里木克拉通构造岩浆岩省

三、塔里木克拉通周缘构造岩浆岩省

四、华北克拉通构造岩浆岩省

五、华北克拉通周缘构造岩浆岩省

六、扬子克拉通构造岩浆岩省

七、泛扬子构造岩浆岩省

第四章 火山岩

第一节 古亚洲构造域火山岩浆作用

一、阿勒泰–准噶尔地区

二、天山–北山地区

第二节 特提斯构造域火山岩浆作用

一、阿尔金–祁连–秦岭构造岩浆岩区

二、昆仑–扬子北缘构造岩浆岩区

第五章 区域变质岩

第一节 区域变质岩系

一、前南华纪

二、南华纪—早古生代

三、晚古生代—晚三叠世

第二节 变质作用及演化

一、区域变质作用

二、高压变质作用

第六章 蛇绿岩

第一节 蛇绿岩类型

一、古亚洲构造域

二、特提斯构造域

第二节 西北地区蛇绿岩的时空分布

一、阿尔泰–准噶尔地区

二、天山–北山地区

三、阿尔金–祁连山–柴北缘–秦岭地区

四、昆仑–北羌塘地区

第三节 蛇绿岩与构造演化

一、元古宙蛇绿岩

二、古生代蛇绿岩

第七章 地质构造

第一节 地质构造单元

一、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二、构造单元划分方案

三、主要构造单元地质特征

第二节 地质构造发展演化

一、陆核形成、汇聚及早期超大陆重组阶段

二、古元古代超大陆裂离和新元古代超大陆形成阶段

三、新元古代超大陆裂解及洋陆演化阶段

四、碰撞期后板内伸展阶段

五、陆内盆山构造演化阶段

第八章 结 语

第一节 结 论

第二节 存在主要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附 图1

附 图2

版 本 信 息

责任编辑:肖莹莹 宋永存 郑长胜 杨建超

版 次:2019年6月北京第1版

印 次:2019年6月北京第1次印刷

定 价:680.00元

书 号:ISBN 978-7-116-11466-1

购 买 方 式

原标题:《荐书丨中国地质图(西北)(1:150万)及说明书》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