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从成为认知者开始……

2020-06-07 21: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地球70%的面积都被海洋覆盖,所以从太空俯瞰,这颗星球呈现出美丽的蔚蓝色。作为生命的起源之地,海洋中的生物多达20余万种,其中动物约18万种,植物2万余种。海洋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绿色能源,其中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流能、潮流能等,也是食物、药品的主要来源,更是生物圈的关键组成部分。

但这片浩瀚的“蓝色引擎”在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的同时,也承载着来自陆海的双重污染和开发压力。近年来,我国非法围填海仍时有发生,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滨海湿地等资源遭受严重损害,近海水质与目标仍有差距,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与挑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个全国人大代表关注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呼吁为保护红树林立法,构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体系。

说说你不知道的红树林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由于涨潮时被海水部分淹没,仅有树冠露出水面,红树林因此被称为“海上森林”;有时完全淹没,只在退潮时才露出水面,所以也有人称它“海底森林”。

从外观看,红树林跟陆地上的森林没什么两样,也是绿色的。而实际上,它们是“心红表不红”。据说许多年前,马来人在砍伐木榄作为薪柴时,观察到裸露的木材呈现红色,就连砍刀的刀口也变成红色,于是他们便利用木榄的树皮提取红色染料,红树林也因此得名——红树植物富含单宁酸,尤其以树皮里的含量高,单宁酸遇空气被氧化便呈现为红色。

为众多生物提供理想居所

由于红树林具有热带、亚热带河口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特征以及特殊的咸淡水交迭的生态环境,为众多的鱼、虾、蟹、水禽和候鸟提供了栖息和觅食的场所。因此,红树林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物种多样性。同时,红树林也是候鸟的重要的中转站和越冬地。据统计,每年在深圳湾红树林湿地停歇和觅食的冬候鸟及过境鸟约有10万只,超过190种。

是天然的海岸防护林

红树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盘根错节屹立于滩涂之中。红树林对海浪和潮汐的冲击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可以护堤固滩、防风浪冲击、保护农田、降低盐害侵袭,对保护海岸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内陆的天然屏障,有"海岸卫士"之称。

除以上功能之外,红树林可以净化海水,吸收污染物,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防止赤潮发生;可以促淤造陆,在海滩上形成了一道樊篱,发达的支柱根加速了淤泥的沉积作用,随着红树群落向外缘发展,陆地面积也逐渐扩大;对科普教育、发展生态旅游业也有着积极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全能型”湿地生态系统。

中国红树林现状

化石记录表明,中国历史上红树林面积曾达到25万公顷以上(相当于3400多个故宫);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尚有近5万公顷的红树林。2012年,在北京通过验收的“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再次与20世纪50年代的数据比较,证实中国丧失的红树林面积已达73%。

进入21世纪,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的红树林仍然面临巨大挑战。人类的长期反复破坏,不仅改变了红树林的组成及林分结构,导致群落结构由复杂到简单,植被从乔木向灌木方向演替,还使红树林生产力显著下降,生物效能大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保护红树林迫在眉睫

行动带来改变。

近些年,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红树林保护、恢复和科学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包括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在内的NGO也在预警机制、基础研究、社区发展、公众参与和教育、生态恢复等方面做了许多努力。

实际上,我们普通大众也可以身体力行地参与到保护工作中:

成为支持者:通过认养红树苗、消费红树林友好产品(红树林蜂蜜、红树林可持续海产品等),为红树林保护和社区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成为行动者:根据实际情况报名各种适合公众志愿服务的活动;积极参与红树苗生长监测、鸟类等生物多样性普查等公民科学版块;申请成为预警机制的义务巡护员,利用业余时间定期开展红树林巡护,及时制止潜在的破坏行为。

当然,也可以从最简单的成为认知者开始……

来源:宁波自然资源规划

原标题:《“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从成为认知者开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