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伊丽莎白一世:童贞与血腥并存,却是整个英国最该感谢的人

2020-06-07 14: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丹尼奥 LicorneUnique

Hello,我是丹尼奥。

从女孩到女王,

她见过多少腥风血雨?

1533年9月7号,一个女婴出生在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威治宫。她是英国亨利八世和王后安妮·博林的女儿,取名伊丽莎白。这个女婴将经历辉煌却又跌宕的一生,今日,人们仍尊称她为 “荣光女王”。

今天,我们来讲讲她的故事。

母亲的女儿

伊丽莎白的生母安妮·博林不仅聪慧高雅,更深谙时尚之道。亨利八世赐给这位王后无数珠宝,给了她最大的着装自由,也炽热地爱着她。

王后安妮·博林肖像 / 1534年 / Hever Castle

有这样一位母亲,伊丽莎白一出生就备受宠爱:亨利八世为她在哈特菲尔德堡皇家庄园建立了一个单独的府邸,甚至将她的继承权排在年长16岁的姐姐玛丽·都铎之前。

然而,这份宠爱并不持久。

安妮王后被寄予诞下男性继承人的厚望。伊丽莎白出生一年后,母亲怀上了一胎男孩,可接下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流产。亨利八世气愤不已,对安妮也失去了兴趣,很快有了新欢。在当时的宫廷,一个女人失去宠爱,等于失去了一切。

安妮遭人诬陷,亨利八世也没多问,派人将她送进伦敦塔,并赐予死刑。伊丽莎白也在几个月内被遣出了自己的宅邸,剥夺一切继承权,从公主沦为“私生女”。

安妮生前最爱的字母B项链在她去世后销声匿迹。传言,这条项链可能传给了伊丽莎白,为女儿私藏。伊丽莎白还珍藏着母亲的另一个秘密,多年后才被发现。

那时的她,只有两岁。

那个少女,小心翼翼

照理,母亲因父亲而死,孩子的内心不可能没有任何波动。然而,女孩伊丽莎白却显得异常早熟、冷静,就好像根本不记得安妮·博林。

童年时期的伊丽莎白(最右)、弟弟爱德华和姐姐玛丽© The Duke of Buccleuch, Boughton House.

多年里,她没有表现出丝毫对父亲的憎恨,也从未开口提过关于生母的任何事。不仅如此,她主动在亨利八世面前表现自己对于后母的喜爱,以及对弟弟的疼惜。

为了生存下去,伊丽莎白还比一般孩子更勤奋好学。她不仅熟练掌握了法语、西班牙语、拉丁语等六种语言,也精通古典学、历史、数学和诗歌。

11岁的伊丽莎白亲自在新一任继母的祈祷书封面上绣上了继母的名字缩写

在少女时代,伊丽莎白开始了她的翻译生涯。一直到继位后,她都坚持着翻译外文著作的爱好。可惜,在那个时代,女子的学识不会得到公开认可,伊丽莎白的许多译作都是匿名。

古罗马史学家塔西陀原作的翻译手稿,译者疑为伊丽莎白。近年,一位教授发现这些译稿用纸非常独特,这种纸张在16世纪只有女王会在通信时使用。

亨利八世第三任妻子过世后,迎娶了安妮·博林的表妹凯萨琳·霍华德。凯萨琳不仅让伊丽莎白和弟弟爱德华一起上课,而且说服亨利八世恢复伊丽莎白的继承权。但短短18个月后,亨利八世就用对待伊丽莎白生母安妮的同样套路,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凯萨琳。同一家族的两个女人,在同一地方,身首异处。

19世纪英国画家Daniel Maclise, R.A.绘画的亨利八世与安妮·博林,曾在苏富比以约37.2万人民币成交。

至此,伊丽莎白的两位亲人都死在了父亲的手中。伊丽莎白对凯萨琳同样缄口不提,却更小心谨慎地迎合国王。

伊丽莎白童年时居住的Hatfield House

她甚至第一次开口要求为自己画像,作为送给亨利八世的礼物。

少女时期的伊丽莎白/约1546-1547年. Attr. to William Scrots. Windsor Castle.© The Royal Collection

画像中,少女伊丽莎白不施粉黛,嘴角带着小心翼翼的微笑。她身后摆着一本翻开的书,这是圣经旧约;与之呼应的是她手中的小书,那是圣经新约。她的衣着虽用料考究,但样式简单。

这时的她,希望在父亲心中树立自己好学、守规矩、与世无争的形象。

“姐姐”,令人战栗的字眼

伊丽莎白的谨小慎微,除了是对于父亲的讨好,也带有对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都铎的恐惧。玛丽性情暴戾,她憎恨父亲,憎恨伊丽莎白,也不满于现有礼法条约。而对于伊丽莎白,玛丽的存在也是笼罩在头顶的一团乌云。

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肖像 / Antonis Mor / 1554年

1547年,亨利八世病逝,弟弟爱德华在位6年后也因病而亡。姐姐玛丽继位,成为了英格兰史上第一位女王。随着权力暴增,玛丽的暴戾也越发展露了出来。

玛丽以极其强硬的手段在国内推行天主教,大肆铲除新教教徒。对于新教徒妹妹伊丽莎白,玛丽强行逼迫她改信天主教。

玛丽残杀百姓,落得“血腥玛丽”的称号,英格兰在她的统治下一天不如一天,百姓怨声载道。有人试图以拥立伊丽莎白为名,发动政变。这下,玛丽怒火爆发,她不管不顾地将伊丽莎白送进了伦敦塔,并判以死刑。

19世纪版画中,被关在伍斯托克宫的伊丽莎白仍在写诗©Royal Collection Trust

幸好,在大臣们的劝阻下,伊丽莎白被关押两个月后被释放。然而,自由不属于伊丽莎白。一出狱,她就被姐姐软禁在远离伦敦的庄园中。

然而,哪怕是差一点脑袋落地,伊丽莎白仍然表现得非常平静,她仍坚持学习、观察、钻研历史。

1558年,玛丽病逝,膝下无子。终于,25岁的伊丽白作为顺位继承人被召回伦敦,从此开启了人生的下一个篇章。

女王的诞生

1559年1月15日,伊丽莎白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被正式加冕为女王,是为伊丽莎白一世。大主教将王冕带在她头上的瞬间,那个谨小慎微的“私生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踌躇满志的年轻君主。

伊丽莎白一世的加冕画像。她颈上佩戴的项链由红宝石,绿宝石以及珍珠组成。

从此除了神明,不再有人能凌驾于她。

但伊丽莎白即位之时,英格兰内部正处于宗教分裂的混乱状态,国家财政缺口巨大,国债达25万英镑。这些棘手问题还没解决,她本身也遭到了质疑。

16世纪的英国对女性有强烈的偏见,认为理想女性应该是善良的妻子,时刻保持温顺、缄默。传教士更是坚持,女人对男人施以权威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英国人曾目睹玛丽·都铎时期的动荡和混乱,这似乎为女人无法治国提供了证据。

面对难题和质疑,伊丽莎白一改往日的低调内敛,用强有力的政策迅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在宗教上,她颁布了天主教与新教兼容的政策,解决了姐姐在位时造成的动荡。她大力发展航海业,着重训练海军…通过各方面整改,英格兰晋身欧洲最强大、富有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时达到了顶峰,涌现出威廉·莎士比亚等名垂千古的文人。

19世纪绘画中的莎士比亚与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被后人称为 “黄金时代”。随着国力迅猛增长,国内对伊丽莎白的质疑声也消失了。

1572年,为庆祝女王从天花中康复而打造的椭圆金章。自康复以后,伊丽莎白将面部涂白,掩盖天花旧痕 ©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Science Museum

然而,问题又来了。按照传统,只有君主结婚并生下继承人,国家才算是真正得到保护。

但是,女王在婚姻上的选择非常受限:她只能选择一个属下或者外国君主。假如是前者,那么婚姻不仅不会提升她的地位,反而会对她造成潜在的侮辱。假如是后者,虽可增加她的头衔和统治范围,但这也是以损失更大的主权为代价的。

伊丽莎白深知,这是女性君主的死结。于是在加冕礼上,她把一枚红宝石戒指戴在手指上,并告知天下自己已经嫁给了英国,以后不会再有其他丈夫。

但嫁给了英国的伊丽莎白并非没有爱情。一个叫罗伯特·杜德利的男人,赢得她的心。

罗伯特跟伊丽莎白也算是青梅竹马。在爱德华六世执政期间,他曾担任护国师。

两人真正开始熟悉,是在玛丽·都铎执政期间。伊丽莎白正受到姐姐的打压,而被玛丽剥夺了官职的罗伯特,也处于在宫里无所事事的状态。两个不受重视的人聊到了一起。后来,罗伯特经常陪着伊丽莎白跳舞、打猎、看书...年轻的伊丽莎白就这样陷入了爱情。

罗伯特·杜德利微缩画像 / Nicholas Hilliard / 1576年。其直径不超过5厘米,是可以让女王握在掌心的一幅小画。

伊丽莎白登基的当天就将他召回宫廷,并赋予他职位,让他能随时陪在女王身边。

可惜,罗伯特·杜德利已经结婚,后来即使妻子过世,也无法与伊丽莎白光明正大地在一起

然而对于这两个人,婚姻注定无望。伊丽莎白作为一国之君,不能冒风险。她宣称,罗伯特只是自己“一条受宠爱的小狗”。

黄金时代

收藏在荷兰国立博物馆(Rijksmuseum)的英格兰伊丽莎白一世肖像

稳定了政局,又有爱人在侧,这时的伊丽莎白也可谓事业、爱情双丰收。她把从母亲身上继承下来的时尚基因发扬光大。光是衣服,她就拥有超过2000件。

尽管现在的英国王室收藏中基本没有伊丽莎白一世的珠宝,但她对珠宝的热情留存在众多记录中。绘制于1479-1505年间的这枚胸针,据说,胸针上的珍珠每一颗重0.5盎司。

1585年的伊丽莎白画像上就出现了这枚珠宝

对于珠宝,她更是无限热爱。发间、颈上到衣裙之间,女王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夺目的光芒。

伊丽莎白奢华的穿搭被详细地封存在她的众多画像中。金线刺绣,珍稀宝石,精巧花边,还有数不胜数的珍珠,其堆砌之华丽令人屏息。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是珍珠珠宝的鼎盛时期,在她上任之后,英国王室甚至立法规定:除王室之外,一般贵族不得穿戴镶有珍珠的服饰。而伊丽莎白本人,购买珍珠时都是以“篓”为单位,这足以体现她对珍珠的执着了。

据说罗伯特为她制作了一条长达2米的珍珠项链,请女王缠绕其身,以表达自己对她一生一世守护之意。

在她数不胜数的画像中,最著名的有两幅,分别称作“凤凰肖像”和“鹈鹕肖像”。

“凤凰肖像”和“鹈鹕肖像”,胸针掩藏在众多宝石之间

在“凤凰肖像”中,伊丽莎白的胸口佩戴着一只红色凤凰胸针;而在“鹈鹕”肖像中,她的胸针换成了一只白色的鹈鹕。

凤凰胸针,在一颗巨大的宝石下方。c. 1575. Attr. to Nicholas Hilliard.©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

在16世纪,“凤凰”代表着“重生”,暗示女王给英国带来了中兴盛世;而“鹈鹕”则是“母爱”的标志,象征女王对英国臣民如母亲般宽厚。

鹈鹕肖像细节, c. 1575. Attr. to Nicholas Hilliard.© Walker Art Gallery, Liverpool Museums

在这些由珠宝和金丝堆砌成的画作中,伊丽莎白嘴角永远带着一缕骄傲的微笑。画中总有丰富的小细节,向世人毫不避讳地展示自己的壮志和成就。

伊丽莎白精致的妆发和裙上的蝴蝶结展现女性魅力;

她身旁摆放着的王冕暗示着她作为一国之君的威严;

背后的船队暗示着她发展航海业的丰功伟绩;

她一手按住的地球仪,则体现征服世界的野心。

华服加身,外加浑身上下佩戴的珠宝,伊丽莎白本人就是“黄金时代”的代名词。

对于伊丽莎白来说,女王的形像不仅是国力强盛最好的体现,也是巩固王权的手段之一。她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玛瑙雕刻或金章珠宝中,这类珠宝通常只会奖赏给功臣。

姐妹女王

在伊丽莎白忙着处理姐姐留下的烂摊子时,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加特凭借其血统,试图从伊丽莎白手中夺过英格兰的统治权。

传记电影《玛丽女王》。出生10天就继承王位的玛丽比起伊丽莎白要单纯很多;而从小见识过人心复杂的伊丽莎白十分谨慎,她对玛丽的态度始终透着生疏。

君王之事,从不单纯。玛丽曾表示希望成为伊丽莎白的继任者,伊丽莎白不可能同意。尽管如此,她却仍然定期与玛丽通信,交流感情,讨论见面的可能性。

19世纪版画作品中被囚禁的玛丽

不久,冲动单纯的玛丽在苏格兰受到了性命威胁。她在无奈之下逃到了英格兰,祈求伊丽莎白的庇护。对于从小失去亲人的伊丽莎白来说,玛丽是她在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血亲,然而玛丽对王位的威胁始终存在。最后,伊丽莎白决定将玛丽软禁,并制定法案剥夺玛丽继承英格兰王位的权利。

玛丽女王后来鲁莽地结婚,让英格兰与苏格兰局面更为紧张

这一软禁就是18年,期间,伊丽莎白从未亲自探访这位表亲。但是,女王其实一直在给玛丽的监禁人萨德勒爵士写信,其中无不表达了对玛丽状况的关心。从玛丽申请使用银餐具,到出门能不能坐马车,伊丽莎白都一一回复。

伊丽莎白一世写给萨德勒爵士的其中一封信。这种找中间人传话的行为,像极了两姐妹互相怄气的场面,面冷心热。

女王的终末

即使是女王,也无法能一直辉煌。

她的生活总是出其不意地走向阴暗。

经历了极致辉煌之后,伊丽莎白也迎来萧瑟的晚景。

先是苏格兰玛丽女王这边。伊丽莎白多次接到秘信,提醒她玛丽想要造反,再次试夺英格兰王位。不管伊丽莎白信不信,朝中的大臣们却不安了起来,反复进言,要求女王处死玛丽,彻底除掉危险。最后,为保全大局,伊丽莎白无奈地同意了对玛丽的处决。

玛丽女王的死亡同意书,由伊丽莎白一世亲自签署

1583年2月,被软禁18年的玛丽女王在伦敦塔被砍头。王权虽得到保障,但对于伊丽莎白来说,她在世间仅存的几位至亲,又有一人丧命在了那个她痛失生母的地方,并且这一次,是她亲自将刀递给了刽子手。

玛丽女王走向刑台

更令伊丽莎白难受的事情还在后面。1578年,陪伴她多年的罗伯特私下与伊丽莎白的表亲结了婚。知道此事的伊丽莎白勃然大怒,从此与两人断绝往来。

伊丽莎白女王在万斯特德大厅。身后花园中的人物中可能出现了罗伯特。

本想怄气,等罗伯特来求和,但伊丽莎白再也没等来爱人。1588年,罗伯特死于一场不明原因的腹痛。得知他的死讯,伊丽莎白彻底崩溃了,她把自己锁在房间,整日痛哭。到1603年女王去世,罗伯特生前写给她的最后一封信随她一起入土。

杜德利写给伊丽莎白一世的最后一封信,末尾署名是他的昵称“眼睛”。

女王的秘密

后来,人们在整理伊丽莎白一世的遗物时找到了她在加冕时期为向世人宣布自己终身不嫁的决心而戴上的那枚红宝石戒指。

契克斯戒指(Chequers ring)

这枚戒指的戒圈由珍珠、母贝和黄金、红宝石等组成,戒面六颗钻石组成字母“E”,镶嵌在蓝色珐琅“R”上。执政45年间,伊丽莎白始终珍藏这枚戒指。

伊丽莎白一世画像中的一枚红色宝石戒指

女王驾崩后,人们从她手上摘下这枚戒指,发现戒面竟可打开,其暗格中隐藏的画面,雕刻着她的生母:安妮·博林。

原来,在伊丽莎白一生中,在恐惧、痛苦与绚烂的日子里,母亲的温暖始终相伴。我们不知道,在被姐姐打压、被臣民质疑、与爱人分离的夜里,她是否曾对着戒指哭泣;可以肯定的是,在她看似冷峻的外表下,始终包裹着对母亲的眷恋。

只是,她把这份留恋藏了一辈子,直到去世也未曾开口。

伊丽莎白创造了为历史铭记的丰功伟绩:开创“黄金时代”、创造最强舰队、取得宗教兼容…这些军功章堆砌成了坚固的铠甲,这位女王仿佛无坚不摧。

但真实的伊丽莎白是有血肉的,成为女王之前,她是女儿,是姐妹,是爱人。只有看到她蜕变的过程,看到她如何在人生的泥泞中奋力前行,我们才能体会,这个女子的功绩背后,那份毅力与勇气。

Reference:

Queen Elizabeth I of England, Luminarium: Anthrop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The Dramatic Love Story of Queen Elizabeth I and Her Favorite Robert Dudley,The Vintage News.

杨玉林著,《伊丽莎白一世及其贵族》

杨玉林、赵万江著,《少年时期的伊丽莎白》

https://www.npg.org.uk/collections/search/portrait/mw02075/Queen-Elizabeth-I

小编 | 丹尼奥

收集资料整理报道

原标题:《童贞与血腥并存的女王,却是整个英国最该感谢的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