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郭守敬:治水业绩江河长在

2020-06-06 13: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郭守敬

(1231年 至 1316年)

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市)人,是中国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他在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治水方面尤其突出,在中国水利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郭守敬幼年时由其祖父郭荣抚养。郭荣是邢州大儒,不但通晓五经,还精于算数、水利等实学,对郭守敬的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后来,郭守敬拜刘秉忠为师。刘秉忠学识渊博,精通《易经》,深谙天文、水利、算术、律历等知识。从此,郭守敬开始了一个全新、系统的学习。

崭露

头角

由于连年战争,郭守敬的家乡邢州城北郊的河渠水道无人管理,河水漫溢,家乡的有一座古石桥被洪水冲毁多年,深埋淤泥中,无法确定其方位。当时,郭守敬参与了河道修整工作。他认真考察现场,审度地形地貌,查看水流方向,精确计算方位,挖出了石桥遗物并修复如初。他又命人疏浚河道,便利交通,灌溉周围几百亩农田,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恢复。这一工程只征调了400名民工,利用冬季农闲的40天就完成了。

中统三年(1262年),时任中书左丞的张文谦推荐31岁的郭守敬主持水利,称赞他“习知水利,巧思绝人”。同年,郭守敬又被引荐给了忽必烈。郭守敬在忽必烈召见时,针对当时存在已久的华北水患和漕运问题,提出六条建议。这六条建议是经过仔细查勘后提出来的切实计划,对经由路线、受益面积、河道整治等都说得清清楚楚。忽必烈听完后十分高兴,感叹“当务者,此人真不为素餐矣”,并授予其“提举诸路河渠”的职务。第二年,郭守敬又被提升为佩戴银符的副河渠使。自此,郭守敬开启了其伟大的水利人生。

西夏

治水

西夏末年,由于蒙夏连年征战,水利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田地荒芜。西夏覆亡后,宁夏地区的引黄灌区无人管理,一派沟渠破败、生产衰退的惨淡景象。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派张文谦全面负责西夏治水工作,副河渠使郭守敬随其前往,视察水利。

郭守敬到西夏后,沿黄河两岸勘察地势水情,绘制地图,发现长达四百余里的唐徕渠和长达二百五十余里的汉延渠以及12条干渠、68条支渠都无法引水。他调查研究后提出“因旧谋新”“更立闸堰”既快又省的治水政策,即在疏浚旧渠故道的基础上开挖新渠,更立渠首闸坝。

忽必烈批准后,郭守敬率领民工,开挖疏浚原有河道,修堤建坝,“授田种,颁农具”。在他的指导下,人们普遍采用了新的工程技术修筑渠、堰、陂、塘,大都使用了调节水量的“牌堰”,即水坝和水闸(斗门)。水坝和水闸起到了控制水流、水量的作用,旱则开闸引水入田,以收灌溉之利,涝则关闭闸门,以避泛滥之灾,使整个灌溉系统具有很好的灌溉和防洪作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修复了唐徕渠、汉延渠以及多条正渠和大小支渠,圆满完成了疏浚修复河渠的任务。

河套地区的灌溉系统自此得以恢复,引黄灌区的农田面积超过了历代,达到了一万多公顷,河套平原再次呈现“塞北江南”的景象。当地人民感激郭守敬,在渠道上为其建“生祠”,并立碑记传。

考察

黄河

郭守敬一直关注黄河及其支流河道的开发利用情况。他在觐见忽必烈时面陈“水利六事”,其中第五条提出“怀、孟沁河,虽浇灌,犹有漏堰余水,东与丹河余水相合。引东流,至武陟县北,合入御河,可灌田二千余顷”。第六条提出“黄河自孟州西开引,少分一渠,经由新、旧孟州中间,顺河古岸下,至温县南复入大河,其间亦可灌田二千余顷”。这些建议说明,他不仅对黄河孟州段的河道和水流水势状况非常了解,还提出了跨区域调水的治水思想。

据史料记载,郭守敬在宁夏期间,曾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开发黄河、探寻黄河河源的建议,并奉旨在西夏“尝挽舟溯流而上,究所谓河源者”。虽然史籍上没有记载这次探险的结果,但郭守敬实际上是探寻黄河河源的第一人。

至元二年(1265年),郭守敬升任都水少监。他自宁夏返中都途中,特乘舟顺河而下,四昼夜至东胜(今内蒙古托克托),以实际行动成功证明此段黄河可以漕运。

同年,郭守敬为了掌握准确的水利数据,在孟津以东考察黄河的新、旧河道。在纵横数百里内进行地形测量,绘制黄河沿岸地形图,标出分泄洪峰、筑堤防和引水灌溉的位置。更重要的是,他以海平面为基准平面,比较了大都(北京)与汴梁(开封)的高程差,认为汴梁之水距大海远,其流峻急,而大都之水距海很近,其流且缓。这是当今地理学中“海拔”概念的最早应用,也是他长期水利工作中的一项创造性成就,此概念比德国数学家高斯提出的平均海平面概念早560年。

大都

治水

1271年,忽必烈废除“蒙古”国号,改称“大元”,定都大都(今北京)。为保证物资供应,需从南方通过水路调运大批粮食到大都。但大运河只通到通州(今北京通州),从通州到大都全靠陆路运输,运输效率极低。因此,让大运河直通大都,成为元朝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郭守敬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进行了前期的水利调查规划,“水利六事”中的第一条便是整治建议。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有人建议利用滦河和浑河溯流而上,作为向上都运粮的渠道。忽必烈不能决断,派郭守敬去实地勘查。

郭守敬进行了仔细的勘察、测量,发现两条河道流域面积小,降雨量少,即使投入大量人力挖深河道,也会因缺乏水源而难以通航,随即报告称:“滦河既不可行,泸沟舟亦不通”。他还乘机提出许多新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已筹划多年的大都运河新方案。

这个方案利用把瓮山泊流出的一支清河上源引向南面高梁河的河道。为了进一步扩充水源,又把昌平县东神山(今称凤凰山)脚下的白浮泉水引入瓮山泊。泉水流出瓮山泊后,河水经原有的高梁河上游从和义门(今西直门)北的城墙下流进大都城,汇入积水潭。然后,再将水从积水潭向南引,从皇城东城墙南部流出,注入已废的金代运粮河,再向东直奔通州。忽必烈看后喜曰“当速行之”,并特别重置都水监,由郭守敬任领都水监事一职。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春天,这项工程浩荡动工。整个工程只用了一年半时间,全长一百六十多华里的运河连同全部闸坝工程就完成了。忽必烈从上都回到大都,路过积水潭,见其上“舳舻敝水”,大为高兴,亲赐名为通惠河。

通惠河不但解决了运粮问题,而且促进了南货北销,繁荣了大都城的经济,极大提升了运河两岸的经济发展。

郭守敬

郭守敬的一生中,提出工程建议共有20多条,治理的河道、沟渠数百处,在元代的水利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在治水方面的经验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

正确指导思想是治水成功的前提条件。郭守敬在治水过程中,始终贯彻灌溉、防洪、漕运三位一体的指导思想,取得了治水的综合效果。

躬行实践的精神是治水成功的决定条件。郭守敬一生从事兴修水利事业,不畏艰难,注重调查,勤于实践,为后人所推崇。

采用科学的方法是治水成功的重要手段。郭守敬在治水过程中结合数学计算、地理地形模拟、现场勘查等多种科学手段,有力地保障了水利工程的成功。

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去世,享年86岁。他的学生、太史院继承人齐履谦在为他撰写的传记《行状》中,将他的一生功绩总结如下:“公以纯德实学为世师法,然其不可及者有三:一曰水利之学;二曰历数之学;三曰仪象制度之学。”

来源 | 水利部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夏厚杨

原标题:《郭守敬:治水业绩江河长在》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