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淮北缘何“因煤而兴”?


因煤而兴
煤炭产业支撑起全市经济发展
1960年淮北建市后,市委、市政府把加快煤矿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带领全市人民艰苦创业、开拓前进,工业经济迅速发展。至1966年,淮北矿区已建成煤矿8座,设计生产能力达438万吨,还建设了电厂(1台5000千瓦发电机组)、水泥厂、机械厂等附属企业,铁路、公路、输电线路先后建成使用,同时,职工住宅、学校、医院、商业网点等陆续建成配套,一个新兴的能源基地初具规模。

改革开放后,淮北煤炭产业高速发展,新建一批新井、扩建部分生产矿井,矿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大型矿井20多对,全市原煤产量不断跃升,从1000万吨到3000万吨、5000万吨,2012年,达到5835.3万吨。年入洗能力1600 万吨的临涣选煤厂成为亚洲最大的炼焦煤选煤厂。淮北已建设成为华东最大的能源基地,国家工业供给的“动力源” (两淮煤炭基地是国家规划重点建设的14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淮北矿业集团公司、皖北煤电集团公司也均已发展壮大成为全国500强企业。

毋庸讳言,煤炭资源的开发曾使淮北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
02
因煤而兴
煤炭产业带动了多个产业发展
淮北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市电力、纺织、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等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淮北市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门类。其中,电力、纺织、机械制造、食品与煤炭工业一道构成淮北的传统优势产业,共同支撑淮北成为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城市。
1
电力工业

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淮北电力工业的发展,国家决定在相山投资建设大型坑口电站——淮北发电厂。1968年11月,淮北发电厂首期工程开工。1970年,全市煤炭产量达到500万吨后,淮北市委成立电厂会战指挥部,加快了工程进度,发电机组不断投产。至1992年,该厂总装机容量已达95万千瓦,成为当时华东电网的主力军,进入全国大型坑口电站之列。随后,装机总容量120万千瓦的淮北第二电厂(现国安电力)建成发电。与此同时,矿区兴建了多座以煤矸石为燃料的发电厂。淮北电力生产不但满足当地生产生活需求,还通过华东电网向上海等华东地区输送。当前,淮北市发电装机容量已经突破5000万兆瓦,拥有电厂十余家,其中,在建的平山电厂二期工程采用“1350兆瓦高低位布置双轴汽轮发电机组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电力工业依然是淮北市重要的支柱产业。
2
煤化工业

3
其它工业

20世纪80年代前,淮北市除煤炭、电力工业外,其他产业屈指可数。机械工业有为煤矿服务的机械厂,纺织业有纺织厂、针织厂,规模都不大。为更好解决煤电企业职工家属就业等社会问题,1978年后,淮北市大力发展纺织工业,第一棉纺织厂、第二纺织厂、印染厂等多家纺织企业进入国家大中型企业行列。到1992年底,全市纺织行业发展到17家企业,职工总数达19429人,产品达50多种,当年完成产值55800万元,实现利税2076万元,综合经济效益居全省各地市第一名,成为淮北市的重要产业。

4
交通运输业
淮北煤田大开发之前,淮北市的交通比较落后。为适应矿井建设和煤炭运输的需要,新建和改造一批公路。1959年,由煤炭系统修筑了一条濉溪县至杜集的交通便道,是淮海路的前身,成为全市第一条城市道路(即淮海路的前身)。1966年7月,纵贯淮北矿区南北的符(离集)夹(河寨)铁路建成通车,铁路北接陇海,南接津浦,淮北首次同全国铁路网沟通。1970年7月,青(龙山)阜(阳)铁路建成通车,增加了淮北铁路运输线路,连接起淮南、淮北两大煤炭基地。虽然符夹、青阜均为铁路支线,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省地级市中能够拥有两条铁路运输线,是很少见的。担负淮北矿区原煤入洗、煤炭外运和物资运输任务的矿区铁路专用线,经过多年的发展,分布在百里矿区,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03
因煤而兴
煤炭建设提升了城市品位
1、奠定了淮北市的教育基础。
1958年7月,淮北煤矿筹备处党委决定组建职工子弟中学和小学。1959年9月1日,淮北市第一所中学——淮北煤矿筹备处职工子弟中学在三堤口开学。1960年6月,淮北煤矿筹备处职工子弟中学及小学搬迁到古城路。学校改名为“濉溪矿务局子弟中学”。1962年3月,学校更名为“安徽省濉溪市第一中学”,后来发展成为淮北市第一中学。淮北煤矿筹备处职工子弟小学后改名为淮北矿务局职工子弟学校。后来该校经过不断发展壮大,分别成立淮北矿务局中学(淮北市实验高中前身)、淮北矿务局小学(淮北市第三实验小学前身)。

2、开创了淮北市的卫生事业。
1958年8月,淮北煤矿筹备处矿工医院,在濉溪县城西关梁家祠堂筹建,征购民房88间为院址。同年12月1日开诊。主要医疗设备有X线诊断机、显微镜、简易手术床、牙科治疗机等。1960年3月,迁至淮北市淮海路南,更名为濉溪矿务局矿工医院。占地面积3109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93平方米,开设大内科区、大外科区及门诊部。至1961年,全市仅有的3所医院全部是煤矿企业医院,分别是淮北矿务局矿工总医院、袁庄矿分院和淮北煤矿基本建设局职工医院。1964年11月,全市第一家市立医院濉溪(淮北)市人民医院成立。此后,在各地积极支援淮北煤田开发建设过程中,医院医疗条件不断改善。随着淮北煤炭工业的发展,矿区的扩大,至1992年年底,淮北矿区共设医院25所,占全市医院总数的81%。

3、提升了淮北市的城市文明。
1958年淮北煤矿筹备处成立后,为了加快煤矿建设,从全国各地调配了大量的工人、技术人员、退伍战士,成为淮北市城市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有数据表明,1960年,全市以煤矿工人为主的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94.7%,农业人口仅占5.3%。至2011年,全市直接从事煤炭生产的职工达11.3万人。外来人口来自于本省及江苏、上海、山东、河北等省市,使得淮北的文化更加多元化,也更有包容性。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又大大提升了淮北人的精神品位和文化层次。
建市初期,淮北带有明显的工矿城市特征。依矿、依厂建镇,点多线长,整个城市(矿区),大分散,小集中,形成相山、杜集、烈山三大片区,相应设立了三个区,相山位于中枢,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随着煤炭、电力等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全市经济不断发展,市区、矿区各项基础建设不断完善。淮北市城镇化率一直在全省领先。2018年年末,全市城镇化率为65.11%,居全省第四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42个百分点。近年来,采煤塌陷区得到治理,建成南湖、绿金湖、碳谷湖、乾隆湖等。城市环境不断绿化、美化,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多年来,淮北市一直是人口净流入城市,大量的外来人口,尤其是高素质人口,使得城市文明程度持续提高。2017年,淮北市,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正是实至名归。

淮北建市60年来,经过艰苦创业、开放创新,在皖北平原上建起了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在此过程中,煤炭的发展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是煤炭造就了淮北,长期支撑着淮北发展。淮北人民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发展道路。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未来,淮北将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实施“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转型战略,全力推动高质量转型崛起,创造出新的辉煌和奇迹。
来源: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原标题:《淮北缘何“因煤而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