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十四五”|面对全球低速增长和产业转移,如何迎难而上
【写在前面】
编制好“十四五”规划,需要把上海未来发展投放到全球、全国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重新审视和谋划,找准上海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坐标和方位,从更宽的视野、更新的理念分析上海未来五年发展的机遇挑战以及影响应对。对此,课题组围绕“十四五”国内外环境专题,系统梳理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重要论述和研究报告,组织召开了多场专家研讨会,对当前国内外环境的新特征、新趋势进行了研判,并对上海的影响做了初步评估。
本文系“十四五”上海发展的国际环境影响分析与研判的第一部分。
“十四五”时期,世界处于新一轮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低速增长、治理体系加速变革、地缘格局深刻演变、新一轮科技竞争空前激烈、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或面临颠覆性调整,中国在世界发展格局中的作用地位日益凸显,但中美关系的复杂多变使得外部挑战十分严峻,上海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在大变局中找准坐标,在大趋势中抓住机遇,十四五是发展变革的五年,也将是突破跃升的五年。具体来看:
一、未来五年,全球经济处于百年来新一轮低速增长期,世界经济结构性问题短期难以缓解,上海面临深度挖潜、提升实力的重大机遇,也肩负着率先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的历史重任
1、全球经济正面临百年未遇的困局,经济增速跌落至百年谷底,预计“十四五”仍将处于低速增长期
从长周期来看,过去近200年中,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两次工业革命,全球经济呈现出“两起两落”的特征,其中在1882年和1929年前后,分别有两个特别明显的“波谷”,即全球经济增速低点。当前,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已接近回落到这两个低点的水平,出现了工业化进程以来的第三个“超级谷底”,并且预计这一轮萧条的强度和长度可能都将超过上世纪70-80年代石油危机、19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据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2020年至2035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速约为2.6%,发达经济体将进一步放缓至1.7%左右,发展中国家增长速度也将有所下降,预计到4.9%左右。“十四五”时期,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继续呈现趋势性下降,并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保持较低增速。
2、全球经济格局多极化将更加明显,但结构性问题预计短期内仍将难有突破
“十四五”时期,全球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将更加明显,新兴经济体崛起,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地位更加重要,保持现有速度,预计2030年GDP将接近世界总量一半,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80%。美国、日本和欧盟仍将是全球主要的经济体,但地位将有所下降。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将进一步从欧美转移到亚洲,并外溢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世界对中国依赖度将进一步上升,部分亚洲和非洲国家预计将成为全球经济的领跑者。但同时要看到,全球分工效应仍然持续减弱,叠加环境恶化、监管缺乏活力等因素,预计世界经济“十四五”期间将更加不稳定,更加疲软。
3、政府传统经济调控手段失灵,贸易壁垒加重和经济“孤岛主义”盛行,未来五年全球经济风险不容忽视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实施了大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刺激性的财政政策,均难以提振总需求,反而使得各国政府债务高企,财政政策难以为继。总需求难以增长使得全球各国纷纷从一起“做大蛋糕”转向“分蛋糕”,因此贸易保护主义加剧、民粹主义抬头,特朗普上台和欧洲的民粹主义政党复兴则是标识性事件,而这进一步削弱了全球分工和创新流动。因此,未来5-10年风险必然将进一步加剧,大国对抗风险、摩擦持续升级导致贸易战、金融风险导致政策失效、不平等固化、不兑现国际承诺、网络安全与冲突升级等。此外,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外溢效应冲击全球金融市场,新兴经济体汇率大幅波动,需警惕再次爆发较大规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风险。
对上海而言,进入“十四五”,首先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全球经济增长新一轮结构性放缓所带来机遇挑战及其新的内涵。回顾来看,在整个中国经济参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上海自开埠以来,每逢全球经济步入增长谷底或危机萧条期,反而几乎都会迎来一个城市经济跃升的“黄金窗口”,比如1929年(大萧条时期,上海迎来发展黄金十年)和1998年(上海步入长达近10年的两位数高速增长期)前后,正所谓“危中有机”,分别在变轨或转型中实现了新的跨越。这是由上海特殊地位所决定的,无论对外开放还是对内辐射,上海均能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因此,围绕人才、科技创新、土地、政策等资源要素的重组和现代经济产业体系的重构,率先发现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结构性潜力,率先实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转换,在大变革、大调整中实现综合实力和城市能级的大跃升,应当说将再一次迎来“每逢谷底必有跃升”的战略机遇期,也肩负着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历史重任。
二、未来五年,全球产业格局或面临百年以来的又一次颠覆性调整,生产方式变革将重塑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上海迫切需要把开放之门敞得更大,重塑战略优势、再造发展动力
1、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制度基础和技术基础发生深刻变化,或将面临颠覆性调整
进入“十四五”,由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在贸易、投资和技术保护主义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共同作用下,原本以国际工序分工或产品内分工合作为代表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将发生深刻变化。美日欧等经贸大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手段,将给世界贸易格局带来两个板块性新变化:首先,贸易战博弈的主战场是在大国间竖起一道道关税墙、科技墙、断供墙。其次,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战威胁将促使同等发达程度的国家之间加速零关税、零壁垒的“点对点”对等开放。在分散化、本地化和区域化趋势作用下,未来中国将逐步成为全球市场驱动型、效率驱动型、资源驱动型资本的主要投资地,但也必然将面临产业资本外流的挑战。依托庞大国内市场,上海“十四五”实体经济巩固发展将迎来新的契机,同时也面临全球产业分工格局调整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
2、生产方式变革重塑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新一轮调整,为后发经济体加快赶超打开了新的“时间窗口”
进入“十四五”,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创新发展和扩散应用,预计将引领和加速第四次工业革命进程。“十四五”期间,预计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将推动数字技术创新,源于数字技术的颠覆性新兴技术将不断涌现,并且数字技术革命将引发“关键生产要素”的变迁,并进一步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和国际经济格局变化。作为科技创新中心,上海需要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审时度势、趋利避害,面对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的深度调整重塑未来发展的核心优势,捕捉住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红利的“下半场”,通过集聚关键核心要素形成未来发展的新动力。
3、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博弈持续影响全球产业分工格局,跨国公司将继续是全球价值链投资和布局的主导力量
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全球化的产物,因此全球化的走势及进程将会产生很大影响。进入“十四五”,预计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的趋势基本可以确认,但同时逆全球化声音和行动将反复出现,中短期冲击不容忽视。这一背景下,以跨国公司为代表功能性机构投资策略调整、动向将发生变化,作为全球跨境投资和价值链布局的主要力量,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跨国公司数量将持续上升,这对上海“十四五”迈向更高水平开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受全球贸易格局影响,部分“生产在中国、市场在全球”的外资企业必定将会向外转移。比如,随着贸易摩擦升级,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产能和订单将加快转移。上海如何稳住上海现有8万多家外资企业、累计2400亿美元的存量外资“主力盘”,迫切需要因势利导、因企施策,通过更好的开放准入和服务保障,鼓励企业增资扩股、建设新项目、加大技术改造和科技投入。
另一方面,受中国巨大市场吸引,部分“生产在国外、市场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希望加速进入中国,但在市场准入、服务保障等方面存在一些障碍。中国拥有近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并在稳步扩容的中等收入群体,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遇。2018年中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8万亿元,并有望在2020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同时,中国市场不仅体量巨大,而且消费市场还在不断升级。动态跟踪显示,当前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分工体系随着贸易壁垒的增加,投资和布局普遍持观望和谨慎态度,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门户和窗口,上海必须在迈向更高水平开放上拿出更加实在的姿态,依托长三角腹地强劲分工基础优势,把开放的大门开得更大,着力优化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推进各项投资、创新、开放政策落地、落实和争取尽快见效、见利,在市场主体“引进来”、“走出去”等方面另辟蹊径实现根本性突破。
(本课题报告完成于2019年10月,未包含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因素评估,特此声明。)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