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芒种:看敦煌壁画中的稼种、耕牧、悠然自在
绿风轻抚,夏云悠悠,麦熟梅黄,丁壮在冈。至此正式进入仲夏时节,田间到处是农人们忙碌的身影。今日是芒种。在敦煌壁画中,也有不少描绘了这一节气的场面,有收获,有耕牧, 有割麦扬场,也有田间小憩,悠然自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意味着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此时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
一候螳螂生,二候䴗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这一天,从去年深秋就一直沉睡的小螳螂破壳而出;五天之后,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激昂鸣唱;再过五天,百舌鸟却因感应微生的阴气而停止鸣叫。
对于农人而言,芒种意味着“样样都忙”。
麦秋桑叶大,梅雨稻田新。一边是夏熟作物的成长到达巅峰,亟需收割;一边是夏播作物迎来最佳播种时间,逾期不候。这段时间,更具“时机”的意味。无论是收获或是播种,都在抢时间、占时机。放眼望去,四野金黄人倍忙,惟有鸟儿田间唱。
敦煌有芒
我们原以为,敦煌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因素都会阻碍农业的发展。但敦煌恰恰突破了我们的想象,它是戈壁上的一方绿洲、荒芜中的一颗明珠。作为千年前的丝路重镇,无论是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都相当发达。
沙漠中的绿洲唐朝时,敦煌粮食不但自给,还是拓边军粮的供应基地。天宝年间,河西地区收购的粮食多达三十七万一千余石,约占全国总数三分之一,沙州就是河西主要的产粮区之一。
彼时的敦煌,农作物以小麦为主,盛唐、中唐时有种植大米的记载,壁画上有少数用黄牛耕种水田的画面。据藏经洞出土文献记载,当时还种植粟、糜、豆类以及麻、棉等作物。
盛唐洞窟中的热闹与自在
盛唐莫高窟第148窟的壁画里,也是一番热闹的收获景象。农人们两个一组、三个一队,配合默契,收割、捆扎、挑担、打场、扬场……一旁耕牛正惬意休憩,似也在蓄足干劲。处处洋溢着收获夏粮的喜悦。
灵鹫山,莫高窟第23窟,盛唐这时节,晴雨均平而无常。本来阳光明媚,忽尔又下起雨来。灵鹫山上绿荫翠树,一朵朵浓云飘过,仿佛只消伸伸手,便可抚摸夏日的润泽。
和风吹过漫山碧,幽山透传往来声。在这幽静浓郁的山景中,漫步便得一番悠然自在。
刈麦很忙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刈麦场景,这番持续在线的忙碌状态,在敦煌壁画中也有直观的表现。
榆林窟第20窟五代《弥勒经变》中,为了表现未来一种七收的美好世界,绘制了农人收割和扬场的情景。画面下部两位农夫手持镰刀正在割麦,上部一农夫手持木锨扬场,一农妇执帚扫场。
割麦扬场 榆林窟第20窟 五代在莫高窟第61窟五代壁画中,同样绘有扬场的生动画面。农妇以小巾覆髻,站在凳上持簸箕当风扬场。敦煌谚语:“风中扬谷,秕者登先。” 顶风扬谷时,腹中空空的秕子先被扬到了前边。所以,不必在意浮夸虚华者的一时招摇,有真才实学的向来沉稳得不露锋芒。
扬场 莫高窟第61窟 五代山间耕牧
农忙之时,不仅农人要付出大把汗水,耕牛也不辞辛苦,风里雨里为收获服务。莫高窟第321窟的初唐壁画中,山下有人正在收割,山间几头耕牛于劳作间隙饮水休息,展现出一派耕牧景象。
山间耕牧 莫高窟第321窟 初唐田间小憩
芒种时节,秀女出房,田间地头最是人多。午饭之时,席地而坐,话几句家长里短,冲淡了紧张劳作后的些许倦意。莫高窟第23窟的盛唐壁画里,描绘了一家三口于田间就餐的温馨场面。三人中间放一大盆,母亲左手托碗,右手放于胸口,正在说话;孩子双手捧碗,侧耳倾听;父亲左手端碗,右手拿筷,吃得津津有味。虽是粗茶淡饭,一家人却过得其乐融融。
田间小憩 莫高窟第23窟 盛唐自古以来,芒种都是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此时若是偷懒一会儿,之前所有的付出就可能化为乌有、惨淡收场;如果及时收割、及时播种,这便会成为一个圆满的结尾,以及一篇漂亮的序章。
今日芒种,寻一座空山静坐,听一次空谷回音,借自然抒怀,与自我和解。
清风,夏日,青山,与你,一切不都正朝着美好的目标前进吗?
(本文据敦煌研究院资料综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