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桥:面对种族冲突,唯有对话、平等与和解
我在大学工作,这里种族对立的讨论比其他地方更多一些,宽容性可能也高于社会上其他地方。但历史上,美国南方不少私立大学,身后有一道长长的种族主义阴影。我过去在俄克拉荷马的学校,有一群学生因为非裔“闹事”被集体开除,50年后,学校校长把当年开除的学生请了回来,并向他们当众道歉。现如今,大学纷纷和种族主义切割,向种族歧视开刀,同时拓宽渠道,增加学生、员工的多元化。反对歧视不仅是联邦法律的要求,也渐成校园主流文化。自小马丁·路德·金的民权运动以来,美国已经以法律形式,让显性的种族歧视非法。黑人当上了内阁官员、大法官、议员、甚至总统。为什么大家还“种族斗争天天讲”?我们学校非裔教授杰瑞·特勒(Jerry Taylor)在一次课堂上一语道破天机:“对话停止之日,便是恶斗开始之时,不信看看卢旺达的历史。”
6月2日,在美国休斯敦,乔治·弗洛伊德的家人参加为弗洛伊德举行的纪念游行。新华社 图在美国,你可以随便对总统和州长开喷,但若有种族主义或者其他歧视言论,则为雇主不容,为同行不齿。去年我们学校有女生模仿非裔女生,将脸涂黑,然后模仿他们的腔调说话,学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除名。对于歧视的零容忍,虽显极端,也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嘲弄弱势群体,于国家和社会属不文明,于个人则是缺乏家教。有教养的人,不会在言行上作践他人以抬升自己。
为了强化多元并存的文化,各大学都在“灵魂深处闹革命”,利用各种项目,提升师生员工的多元并存意识。大部分学校设置“首席多元官”(Chief Diversity Officer),或“多元文化办公室”,方方面面提升多元文化。我们这个白人为主的学校花了很大功夫公开讨论种族话题。暑假期间,学校给老师每人发了一本非裔作者奥斯汀·切宁·布朗(Austin Channing Brown)写的《在白人的世界寻找黑人的尊严》¹一书。 学期开始后,我们还请来了布朗给学生、老师、领导做培训。在美国学校里,我很自豪地说,我们学校在种族和解上出的力气可能是同类学校中最大的。
作为学校极少数的亚洲人,我对美国的黑白对立,有理性上的粗浅认识,没有感性上刻骨铭心的体验。对很多在美华人来说,强化多元,是高校“白左”行为,或是追求“政治正确”的表现。可是如今,在不那么极左的高校,大家也在讲究种族对话了。为什么?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把此书认真学习了一遍,想了解在这个后小马丁·路德·金时代,黑白种族冲突到底是怎么回事。
此书的第一话就是:“白人真累人。”这话给全书定了调,书中大肆抨击白人文化的诸般弊病,感叹在白人的世界做非裔的不易。比如作者去图书馆借书,图书馆馆员看看她的借书卡,会问:这真是你的卡吗?你确定这是你自己的名字吗?她说她的名字还能不确定?卡上的名字“奥斯汀”应该是男孩的名字。布朗的父母之所以给她取一个男孩的名字,是因为以后升学或者求职,对方看到Austin Brown这个名字,会以为是白人男性。奥斯汀父母“狡猾”的取名法,也说到了非裔的心酸。这个世界,白人男性处处获得便利,非裔女性处处遇到怀疑。照布朗的说法,读书时,非裔为证明自己的实力,需付出额外的艰辛和努力。
到了职场后,非裔升职不易,即便他们能力高,获得相关职位,也被视为享受了某项优惠,这些无形的歧视如影随形。布朗说她在一个新单位楼道走路,经常会有人问她要不要帮助。可是走在她身后的白人女子就没有人问。她作为负责人组织培训,明明是她在培训,可是来的白人往往会问她:这里负责的人是谁?她说是她自己,有时问的人还补一刀:真正负责的人是谁?这都是不相信她作为一个非裔有能力,能够组织一场针对白人的培训。这样的隐形歧视无处不在,时常让她火冒三丈。
布朗称,白人的世界里,白人时时刻刻要处在注意力中心。“白人会忽略有色人种的人性,凡事把照顾白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就算遇到警察滥用暴力,非裔倒在大街上马上就要死了,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说某些话是否伤害了白人的感情。”布朗在书中也好,演说中也好,索性放开了飙名词,毫无顾忌地使用“白人种族至上主义”、“白人救主”、“白人脆弱性”等说法。
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手握警棍的警察在街头警戒。新华社 图有些美国人否认警察滥用暴力的存在,而布朗再三痛击警察针对非裔滥用暴力,和对非裔大肆抓捕监禁的现象。她的书里,不是非裔犯罪率高,而是白人疑心大,不信任。比如即便小时候去超市,她爸爸都不要她把手插口袋里,以免人们怀疑她偷窃。这种情况已经升级到了危险的地步。近年屡次发生非裔被警察掐死或者打死的悲剧事件。在达拉斯,一个白人女警,回家时跑错了楼层,跑到别人家,看到屋子里有个黑人,开枪把他打死,事后才发现自己搞错了。这些暴力和伤亡事件,引起了非裔群体的大规模抗议。与此同时,很多非裔家长不得不告诉小孩路遇警察怎么办,以免再次发生被误判,被打死的人间悲剧。白人出门在外,则根本就不需要担心这种问题。换言之,你们不是黑人的,不知道黑人的苦。
布朗此书难能可贵的一点,是丝毫不顾白人怎么看她的写作。她描述非裔的自豪感,比如非裔教会的敬拜,会比白人的生动活泼得多。非裔的歌舞文化,风靡全美。非裔非常团结,遇到问题,大家会抱团战斗。静坐、抗议、示威,都是非裔的拿手好戏。非裔你不能随便欺负。布朗说白人好像“特别喜欢猫”:哪怕是在家里遇到了家暴,有伤痕,也都说是猫抓的,而不肯打破所谓白人的体面。她说这种事情遇到非裔,他们绝不会放过。她给非裔的”黑色愤怒” (black rage)正名,甚至要大家有“创造性的愤怒”,不容他人肆意宰割。
作者到我们学校来做过讲座。在现场讲座上,她同样对白人社会充满愤怒、抨击和嘲笑,毫不留情地吐槽给台下济济一堂多为白人的听众。大家都礼貌地在听,甚至最后起立鼓掌。我在想,作为白人在下面到底怎么想?这是他们在找人抽自己。为什么这么做?是要战胜自己内心的种族歧视吗?白人找非裔作者来“黑”自己,要榨出自己白袍下的歧视,也是很值得尊重的做法。布朗女士让我极为佩服的地方,是她写书、发言,不顾忌白人的敏感神经,而是有什么说什么,十分放得开。说到激动处,脏话都能出来。她让我看到非裔找到了独特的声音。这种独特的声音,反而是多数群体需要学习的。
让我不同意的地方,是布朗没给多数群体什么解药。白人种族暴力和仇视她抨击,白人内疚和反省,她一样不买账。在她的文字里,在她口中,白人的世界似乎欠了非裔太多。首先,过去非裔世代为奴,遭受了多少压迫和折磨。在早已废除奴隶制的美国,越来越多的白人良心发现,有了“白人的内疚”(white guilt)。布朗对此也不屑一顾,说白人总指望非裔“饶恕”自己,得到良心上的解脱。但是她不会去原谅。她也不信白人说的对非裔多友善的那一套。在布朗笔下和口中,非裔成了战斗的种族。非裔在反抗种族压迫上,有小马丁·路德·金这种非暴力不合作,也有马尔科姆·X的战斗。不肯饶恕,那么到底要让人怎么办?这里我只能看到抽象的“和解”和非裔的“骄傲”,我并不能看到大家和谐相处的道路。这是我不大认同的地方,她这种快言快语的文风,会刺激一些麻痹的白人,但也会将温和同情的人推向更极端的反面。
6月1日,希腊民众在首都雅典的美国驻希腊大使馆外举行示威,抗议美国白人警察暴力致死非洲裔男子事件。新华社 图另外,美国的黑白种族冲突,往往把其他更为边缘的群体,如亚裔,压迫得更厉害了。书里支持录取和求职中优惠非裔的正向行动(affirmative action), 但是为非裔被压迫的历史纠偏,伤及亚裔,也非正义之举。白人和非裔的妥协过程中,亚裔被“慕尼黑”了,成了牺牲品。同样,白人警察针对非裔的暴力,也曾让亚裔成为替罪羊。2014年11月20日晚,纽约市华裔警员梁彼得(Peter Liang)布鲁克林区一栋楼房巡逻时,枪支走火,子弹在墙壁上反弹后,意外击中楼梯间里开门走过的非裔男子阿凯·格里(Akai Gurley)。格利伤后不治身亡,梁彼得被开除,并在2016年2月11日,被纽约一法院的陪审团裁定为二级误杀罪和渎职罪,或可面临15年监禁。当时华裔群体很多人认为是“柿子捡软的捏。”同样状况的白人警察往往安然过关,为什么亚裔就用此重刑?此事引发了华裔社区的广泛抗议,华裔的白宫请愿书,征集到了远超过10万人签字。后来法官改判梁警官五年缓刑和800小时社区服务,说明团结起来抗议还是起到了作用。非裔社区面对不公时的奋起反抗,不依不饶,也是其他群体学习的榜样。
建议中国知识分子也看看此书,学习如何向非裔那样,形成自己的声音。若在美国,学着以非裔为榜样,能安然做独特的亚裔,不必追求融入主流的幻觉。在形形色色的“鄙视链”里,人的选择不只是往鄙视链顶端爬,另外一个选择,是就地取材,找到自己的声音,站稳自己的姿态。每个人都需要争取自己权益,勇敢发声,不要让别人给自己阐释,不要试图迎合对方的期望。如此方可维系自己应有的尊严、荣誉和地位。这是非裔弟兄姐妹们给我们上的很好的一课。
在日前的骚乱中,至少从我朋友圈上看,很多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或多或少站在反对骚乱这一边,口头上不讲支持白人,但有时候言行比白人还白人。不少人支持川普。川普上任之后,做了很多过去总统不敢做的事。但就事论事,在种族问题上,他的倾向性是明显的,制造的分裂多过和解。他言辞严厉地对待骚乱者,甚至被推特标签为宣扬暴力。一气之下,他又利用总统职权,要拿推特开刀。
在黑白之争中,如果只有白人视角,站在他们这一边,也是玩火行为。我们海外华人自己、我们的孩子都要生活在多种族的环境之下,不断提高的敌意而非和解,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说不定下一次的冲突,会再一次发生在亚裔和非裔之间,就如同梁彼得一事那样,下一次的张彼得李彼得,可能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乔治·弗洛伊德被跪杀时,一个亚裔在袖手旁观,这事颇有象征意义。这人据称是赫蒙族(Hmong,也译苗族),应该来自东南亚国家,但是不能精细区分的人,很可能把怒火烧到华裔这边来。非裔的做法有好有坏,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对,但是不能忽略,不能认为他们提的问题不是问题。我们不必用歧视的视角来看待诸多问题,但起码我们应该独立思考,看看白人和黑人到底都做错了什么。我们也应该站在社会进步这一边:唯有继续呼吁对话、平等、和解,未来才有出路。
注:
文中提到的图书《在白人的世界寻找黑人的尊严》为:Brown, A. C. (2018). I’m still here: Black dignity in a world made for whiteness (First edition). New York: Convergent Books.
(南桥:课程设计师、教育学者、译者、专栏作者,现居美国。)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