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漳州 | 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成长之路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独特的历史经历,就像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一样。在前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很多地方在城市更新和建设的道路上走了不少弯路,大拆大建让城市整体或者局部失去了原有的辨识度,面目模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在谈到城市建设的时候曾说过,一个城市建设如果“不考虑自身的文化历史、地理气候、山川形态、民风民俗,就丧失了内部认同感,也就失去了外部的可识别性。”而比起外部识别性的模糊,更可怕的是失去了城市生长的原动力——由内而外、由历史到未来,可持续生长、变化和哺育公众的城市文化。
在与漳州合作的十几年里,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所属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城建院”)的设计团队一直思索着这个问题。
位于福建最南部的漳州,面积12607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略大于陆域,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让漳州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利的气候条件,让漳州的“公园之城”建设有了绝佳的先决条件。为避免城市建设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同时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户外休闲需求,漳州市积极探索城市与自然互动、城市与乡村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途径,于2011年底启动了郊野公园体系规划工作。
借鉴国内外郊野公园建设的先进经验,中国城建院在漳州推行“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文为魂”三大策略,突出漳州山、水、林、田自然景观以及特色文化,规划形成覆盖漳州中心城区约100平方千米的郊野公园体系,建设“田园都市、生态之城”。
经过设计和规划,生态之美让漳州逐步转型为公园之城,一幅幅老百姓在公园之城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居乐业画面徐徐展开……
漳州西溪湿地郊野公园
(九龙江北江滨绿道一期)
城市水脉 保护提升
▲滩地改造前▲滩地梳理后▲保留石桥,梳理水系九龙江是漳州的母亲河,城市依江而建,农田沿岸而作,千百年来江、城、人、景和谐发展。在漳州西溪湿地郊野公园景观设计项目中,设计师将九龙江水脉作为城市生态、文化、休闲、生活综合性廊道,摒弃大改大建、人工痕迹过多的河道改造方式,打造大绿野趣的沿河空间,实现了对于原有地形、水系、植被、村落、道路等最大限度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晨曲▲暮光 ▲晚霞建成的九龙江郊野公园已纳入漳州绿道系统,成为全民健身、传统民俗、科普宣教的理想场所,影响并改变着市民的生活方式,推动旧有城市记忆与新兴生活场景的交融、共生。
漳州滨江生态公园天宝段
(九龙江北江滨绿道二期)
竹林山水 公园之城
漳州滨江生态公园天宝段位于九龙江西溪北岸、迎宾西路(G319)南侧,距漳州市中心约10千米,占地面积56.3公顷,是 “九龙江西溪带”最西端的水岸公园。
作为漳州城市郊野公园的组成部分,滨江公园延续了郊野公园大绿野趣的定位,保护九龙江西溪自然景观资源,梳理串联散布的现状“斑块”,打造原生态的滨江“绿色廊道”,并以公园建设为契机,提升九龙江环境质量,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滨江公园沿江段有茂密的竹林景观,设计方案尊重原有地形地貌,保护西溪自然的原生态驳岸,梳理现状水系,修复已被破坏的竹林,形成连续的滨江竹林景观。设计师运用借景的手法,构建山、水、林、田的优美视觉通廊,并注重功能互补,助力区域的协调发展。
今年年初,初步建成的漳州滨江生态公园天宝段已经正式向市民开放。穿梭在园区的竹林小道,处处绿意盎然,恬静舒适,九龙江西溪的自然美景与原生态的竹林野趣完美融合,别有一番景致。公园不仅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健身场所,也为天宝镇打开了一扇绿色活力大门,更为漳州建设“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增添了独具特色的一笔。
漳州南山生态文化园
(南山文化绿道)
城市历史 重塑延续
南山文化生态园设计范围红线内总用地面积53公顷,包括现状水域面积6.7公顷。南山和丹霞山本为连峰的两座小山,均不高于50米,山谷之间为现状村落,村落的生长逐渐蚕食了大量绿地。设计方案通过公园绿地的建设,以及水系的梳理,水质的净化,重塑山水相融的景色。
南山生态文化园通过竹林、秋菊以及秋色叶植物点景,营造“南山秋色”素雅的氛围,并与山脚下的南山寺融为一体。在丹霞山景色的营造上,一方面修复植被,另一方面,重点营造林下空间,丰富多彩的林下课堂和健身活动区让丹霞山充满活力。在制高点设计城市观景台,北望漳州古城,南探七首岩,西观圆山,东衔南山,重塑朝丹慕霞的观景地。此外,南山和丹霞山为现状村落所隔开,未来被规划道路所隔断,因此为了加强生态效益和景观体验的连贯性,连通两山,绿意相通,构成南山文化园的标志性山体景观。在水景的营造方面,梳理水系,保证场地水体的联通性,着重水质的提升。一侧水体结合南山寺营造湖体景观,另一侧改造提升现有鱼塘,形成湿地景观。既有开敞的湖面,富有禅意的莲花与南山寺相伴,又有错落的湿地、田埂,可以穿行其中,构成丰富有趣的水景体验。现在,南山生态文化园已经完成一期的建设,绿水环青山,花海拥古寺的美景已经初具规模。通过九龙江、南山桥的相连,漳州老城和南山生态文化园紧密联系在一起。一面是“南山秋色”“朝丹暮霞”的新生,一面是充满活力漳州老城,无缝弥合。漳州的千年历史轴线得到了空间上的落实,而人们对于漳州文化、休闲生活的体验,也从九龙江的北岸延伸到南岸,为场地文化和市民活动的再生注入活力。圆山水仙花基地(花乡绿道)
凌波故里 世代留香
漳州是水仙花的故乡,其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水仙花产品销售至全国各地,出口美国、荷兰和东南亚等地。为了扶植水仙花产业链,设计师对水仙花基地进行整体统筹,保留现状村落,以水系和道路划定核心保护区边界,有效保护水仙花生产基地,引进科技保育,拓展水仙花品牌价值,增加花农收益。将水系与道路延伸细化,构建水陆交织的旅游、生活复合网络,串联田园慢生活,提高土地效益,建设集产、学、研、娱为一体的农林公园。将花卉产业与休闲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特色花乡体验模式。深层发掘水仙的文化内涵,针对人们的需求,赋予花卉产业更多使用功能和观赏体验价值,打造六位一体的游憩方式,为基地注入新的活力,树立漳州特有的花乡休闲旅游品牌。
云霄县南湖湿地生态园(南湖绿道)润城之水 活力引擎
云霄县是漳州文明的发祥地,素有“开漳圣地”之称。南湖湿地生态园项目位于云霄县蒲美新城,是县城新区未来的重要公园绿地,构成城市绿核。
南湖有山美溪、前途溪、汀仔洋溪等多条溪流汇集,下游有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计突出生态优先,在保证河道水利安全的基础上,保留现状田园景观,营造生态湿地,提升生物多样性;针对未来城市建设可能造成的径流污染,通过公园“海绵体”蓄滞净化助力漳江水质保障,维护下游生态安全。在保证“润城之水”优良生态的基础上,设计师还着力打造“活力引擎”,营造亲近自然、休闲旅游的新场所,促进新城发展建设。南湖绿道依托现状堤岸及田间小径整理建设,未来可沿水系继续拓展延伸形成县城郊野绿道环,加强山、水、城之间的联系。
华安县真武山公园(真武山绿道)
游山观城 唤起归属感
华安县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山地和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95.5%,森林覆盖率达73%。设计师将绿道网络作为华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框架,建设泛公园化的山水宜居小城。
真武山公园在现状竹类植物园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依托绿道加强山体与县城的联系,结合山谷、山坡、山中湖、竹林等现状资源特征布局游山观城的游径体系,营造多样化的游赏、休闲、健身场所。
华安县特色资源丰富。突出华安竹、华安茶、华安玉三大特色资源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设计系列竹林体验场景、品茶体验场景,设计华安玉为材料的景观标识等。
唤起归属感龙海市埭美村(埭美村绿道)
历史名村 民生工程
龙海市埭美村位于龙海市东南部,享有“闽南第一村,水上古民居”的美誉,是闽台红砖建筑的典型代表。2014年3月,埭美村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埭美村保护古民居群,在村落核心区外围规划建设安置区,将绿道体系融入埭美村的保护规划和设计中,依托绿道有机联系古村落和安置区,提升村落环境,并与外围山水结构交相融合,营造舒适的绿色公共空间。
埭美村绕村水系绵延数里,通达九龙江南溪港。设计将绿道建设与村庄外围水系的疏浚清淤、驳岸改造工程相结合,营造舒适宜人的滨水景观。
“回峰叠嶂绕庭隅,散点烟霞胜画图。” 经过城市规划和设计之后的漳州,愈显生机活力、更加生态田园。愿您在徜徉漳州时,发现她的生态之美,感知设计师的妙笔匠心!原标题:《漳州 | 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成长之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