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都这么惨了,凭什么不能无理取闹?” | 谁才是受害者?

2020-06-05 19: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时差大叔 心理0时差

“整个周末我都在加班,你在家就不知道收拾一下么,乱得像猪窝一样!你知道我有多累吗?”

“熬了半个月的夜,他一句话就把论文打回来,什么破老师,一点情面都不给,真想辍学算了!”

不知道这样的对话你是否熟悉?可能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时刻,感觉自己很受委屈,认为一切糟糕都是别人的错。

但仔细想想上面的对话,你会发现对方其实成了主人公情绪的 “替罪羊”,加班很累其实和另一半并没关系,论文没写好也不是老师的错。

某些时候,我们可能会忽略自身问题,将责任推给他人或客观环境,觉得自己无辜的受到伤害或不公平对待,从而陷入委屈难过、自怨自艾的状态,寻求同情与安慰。心理学将这种心态,称之为 “受害者心态”。

总结为一句话:我很委屈,我要安慰,我不想负责。

我们都不喜欢有 “受害者心态” 的人,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无意识陷入其中。

今天,就和大家来探讨一下 “受害者” 们的心路历程,以及如何才能减少这种心态。

01

“受害者” 为什么会无理取闹?

一旦陷入受害者心态,我们就会开始给周围的人施压,各种抱怨和吐槽显得无理取闹,为什么会这样呢?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抽取了 143 名参与人员 ( 86 名女性,57 名男性 )到实验室玩两款游戏,游戏通关后将会获得 3 美元。[1]

但实际上,所有参与者都不能通关,只是背后的原因不同:第一款游戏由于研究者设计的游戏故障,参与者未通过( 参与者感觉受到了不公平损失 );第二款游戏由于游戏难度太大,参与者也都未能通过。

接着参与者填写了心理权利量表。

最后每位参与者被告知,他们将和另一位参与者同分 6 美元,而他比对方完成游戏的速度快了 70% ,参与者可以自己来分配这 6 美元 。

结果,因游戏故障未通过的参与者,比因为游戏难度未通过的参与者,分配给自己更多钱。

研究者解释,受到伤害 ( 不公平损失 )的参与者 ,之所以分给自己更多钱,是因为受伤害让他们感觉自己拥有了更多权利。

也就是说,抱持 “受害者心态”,会让一个人觉得自己权利更大了,从而开始控制身边的人。

大叔的朋友,因为工作没做好,在公司大会上被老板一顿猛批,她觉得自己特委屈。

回家后就开始发脾气,对男朋友各种找茬,不是嫌他工资低,就是天天只知道打游戏,一点不上进。

其实,朋友被批和她男朋友一点关系也没有,只是因为她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所以有发脾气的权利,而男朋友理当包容她发脾气:“我都这么委屈了,凭什么你就不能忍一忍?”

而朋友在向男朋友发脾气时,她的男朋友是不是也变成了 “受害者”?

02

为什么会陷入 “受害者角色” ?

1.害怕承认自己是错的

当自己犯错或别人说 “你做错了” 的时候,你会不会有些不舒服,甚至可能出现羞愧或者愤怒的情绪。我们似乎很害怕犯错,这是为什么呢?

在远古时,一旦我们犯错,可能就会死亡,比如被野兽吃掉。随着进化,这种对犯错的担忧,可能植入到了人类的无意识恐惧中。[2]

此外,犯错可能会降低自我价值感。有些人通过成败来衡量自身价值,而犯错增加了失败的概率,容易产生自我否定感。

对某些人来说,承认自己做错了可能很难。为了欺骗自己没错,而产生委屈的情绪,感觉自己是受害者,错误都是别人的。

不知道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工作任务没完成不反思,而是抱怨老板任务重,同事不配合,总之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

他们可能不敢承认自己错了,从而将自己置于 “受害者” 角色,通过指责抱怨他人的错,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寻求安全感与自我价值感。

别人就成了他们 “受害者心态” 情绪的替罪羊。

2.不希望承担责任

高晓松曾说:“我人生的最大理想就是不劳而获!”,这可能也是很多人的理想。

与不劳而获相对应的就是承担责任,责任意味着什么呢?

在工作上,你可能要做比其他人更多的工作。

在恋爱中,你可能要花费更多时间经营关系。

在家庭里,你可能要做更多家务。

……

承担责任真的好累,把责任推给别人却很轻松。把自己当成受害者,当成被欺负的孩子,就可以等着被爱、被关心、而不用付出,不用承担责任。

一个人只需要摆出弱弱的样子,和伴侣发生矛盾时等着对方来道歉,工作出问题时等着别人来解决,难过时等着别人来安慰 ……

可这真的是我们心中理想自己的样子么?

03

如何摆脱 “受害者心态” ?

受害者心态很大部分可能植根于人性,它在无意识中为我们谋求利益,可更多时候它带来的是矛盾和问题,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改变受害者心态呢?

1.意识到自己也可能是 “迫害者”

美国心理学家卡普曼发现,我们的内心会在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这三个角色当中不停的切换,当我们扮演了其中一个角色时,周围的人为了维持这个三角的平衡,就会无意识的扮演其它角色。[3]

想象一个场景:

你正在排一条 20,30 米的队伍,排了半个小时,就快轮到你的时候,一个人却跑到前面插了队。

你会是什么感觉呢,愤怒、责怪、埋怨?大叔曾经也是同样的感觉。

可是有一次大叔赶火车,因为堵车的缘故,在火车出发前 20 分钟才赶到车站,当时因为着急,我也上前插了队,过后竟然有些心安理得。

回过头想想,在别人插队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把自己当成受害者,觉得对方没素质;而在自己插队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找理由将其合理化,很少会认为自己是迫害者。

圣经说 “没有益人,一个都没有”,我们在把自己当成受害者的时候,可以停下来想一想,我们是否做过迫害者呢?

2.从 “受害者心态” 变成 “责任心态”

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中,40 名男大学生观看肇事者引发一场事故,伤害了受害者的录像带。研究人员告诉这 40 名大学生,他们之后也将承担相应任务,扮演肇事者或受害者的角色。[4]

扮演肇事者的人,害怕被责难,会把事故归结为是偶然原因;

扮演受害者的人,为了保证权益,会认为是肇事者的错。

我们往往以为,受害者为了避免自己受伤,肯定会积极负责,采取最有效的措施。

而实验结果很有趣,扮演肇事者的人反而更积极采取措施,避免受害者可能再次受伤,而扮演受害者的人却很少行动。

这是因为受害者觉得自己是无辜的,不用承担责任解决出现的问题,所以即使未来自己可能会受伤,也不愿意负责。

我们来看一看,最棘手的情侣吵架问题,与责任有没有关系?大叔的哥们最近就和女朋友吵架了,起因是他女朋友一天没接电话,没回短信。

等他女朋友晚上回来时,哥们嚷了她,而她一个人跑到卧室哭。两个人隔着门吵了快 10 分钟,吵着吵着才知道,原来是她的手机和钱包都丢了。

哥们后来解释,他太担心女朋友了,所以才会嚷她。

真的是这样么,他们为什么会吵架呢?其实朋友把自己当成了受害者,需要女朋友的解释来化解一天的担心;他女朋友也把自己当成受害者,需要男朋友的理解抚慰丢手机的难过。两个人都没有满足对方的需求,于是发生矛盾而吵架。

当关系出现问题时,双方可能都容易把自己当成受害者,希望对方主动负责解决问题。当没人负责时,就争吵指责对方,你为什么不负责!

如果哥们转换成负责任的态度,关心女朋友,而不是自己的感受,在女朋友回来时,温柔的问一句 “亲爱的,怎么了?”,可能会是一个温馨的结局。

不仅是在关系里,很多学习、工作中无解的问题,我们从受害者调整成负责任的角色时,问题可能就会被轻易解决。

写在最后

每个人内心深处可能都希望自己是个孩子,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有人关心爱护自己,帮自己解决问题。

而当我们抱怨指责他人,推卸责任时,问题也许并没有被解决,相反可能伤害了朋友、所爱的人。

做个主动付出的责任者,比被动等待的受害者,可能更容易获得幸福。

- The End -

References / 大叔参考的文献资料:

[1]Zitek, E. M., Jordan, A. H., Monin, B., & Leach, F. R. (2010). Victim entitlement to behave selfishl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8(2), 245.

[2]Buss, D. M. (1991). Evolutionary personality psychology.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 42 (1), 459-491.

[3]Forrest, L. (2008). The three faces of victim: An overview of the drama triangle. Retrieved on April , 12 , 2009.

[4]Chaikin, A. L., & Darley, J. M. (1973). Victim or perpetrator?: Defensive attribution of responsibility and the need for order and justi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5(2), 268.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