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毕业生找工作进入冲刺期,高校如何为“最后一公里”护航?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陈少颖 张慧 记者 郑浩
2020-06-04 11:17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贴上四张A4纸,架起平板电脑,在寝室一楼的公共活动室,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的硕士毕业生刘心语,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录制讲课视频。

这是她面试曹杨中学附属学校英语教师的重要环节。一段时长20分钟的视频,她反复琢磨了一周。最终,她收到了学校的橄榄枝。

刘心语是莘莘学子中的一员。今年,上海高校毕业生预计总量19.3万人,就业面临较大压力。正因为如此,上海正全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让他们成为“不断线的风筝”。

就在6月3日,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和上海市教委发布通知,提出五大举措:排摸底数,“一人一策”开展精准就业指导;加强引导,切实转变毕业生不合理的就业观念;主动作为,积极稳妥做好毕业生返校和实习安排;积极行动,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落实责任,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督促检查。

在学校和教师的帮助下,“刘心语”们拿到心仪的offer,离开学校,走入职场,感悟“史上最难就业季”也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尹惠璇 设计

回西部家乡工作:

“即便是在求职最慌乱的时候,也没有动摇过”

黄姝婷就是19.3万分之一。她是2020届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的硕士毕业生。

原本,黄姝婷打算毕业后回家乡内蒙古的高校找工作,但疫情让她慌了神。高校不开学,招聘也成了未知。她开始海投不限专业的岗位,各大银行、物流公司、内蒙古本土企业等,都一家一家投过去。

七年学习为科研打下了坚实基础,做科研是黄姝婷一直以来的理想。也许是因为岗位条件不相符,她的这一波海投不尽如人意。

黄姝婷顺利从东华大学毕业 本文均为受访者供图

黄姝婷没有继续海投,而是停下来捋了一下思路。一方面,相比较硕士研究生,有些公司认为高学历会增加成本,喜欢招本科生,而学历贬值是她不希望的。另一方面,放宽视野,不局限于纺织专业,拓展相关研究分支,包括她的毕业课题其实和军工材料研发有关,这也是新方向。

正在这时,导师为她推荐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研发岗位。虽然这个岗位要求博士学历,但一下子为她点明了求职方向。“科工集团很大,其他下属企业也一定会有招聘需求。”黄姝婷浏览网站、搜索信息,把符合的岗位都投了一遍。

经历过秋招,黄姝婷积累下了不少网申经验,也让她在这次集团招聘过程中驾轻就熟。黄姝婷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扎实的科研经历和较高的专业匹配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快,她收到了心仪的offer。5月初返校办妥毕业事宜后,她便入职内蒙古航天红岗机械有限公司研发复合材料,这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下属的大型骨干企业。

“特别感谢老师。”说起导师,黄姝婷告诉记者,导师对自己的就业问题很上心,也很了解自己的求职意向和科研方向。“导师和辅导员定期都会打电话问我近况,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能帮到我的资源。”她说,“两位老师‘轮番问候’,特别暖。”

东华大学介绍,该校还组织了毕业生线上求职训练营。针对网申、简历、面试等求职的诸多难点,帮助毕业生树立自信,更加从容地迈出从校园到职场的第一步。

为何选择回西部工作?

黄姝婷坦言,最初是因为“父母在,不远游”。“我出生在集宁一个小城,在考到东华之前,从未出过内蒙古。后来看到内蒙古出台的政策,我能感受到家乡对人才的渴望,家乡很需要大家学有所成,回来贡献力量。”她做出这一决定后,即便是在求职最慌乱的时候,也没有动摇过。

黄姝婷说,也许在西部生活会比上海单调,但她还是觉得很幸福,“被需要,能为家乡做一些实事,这带给我的成就感,用物质是换不来的。”

面试成功中学英语老师:
辅导员的关切问候,帮她稳住心态

和黄姝婷类似,对刘心语来说,学校和老师同样在她求职时给了不少帮助。

刘心语是武汉人,最后的寒假在学校度过,承受着“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压力。“最焦虑的时候打电话和朋友说了一句‘找工作好难啊’,就哭了出来。”刘心语说。

“找工作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呢?”

辅导员刘德恩在梳理学生就业资料时,发现刘心语的工作还没有着落,一句“找工作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呢”,便给她带来就业指导和暖心的安慰。

刘心语回忆说,刘德恩会拿学长学姐的求职经历来宽慰她,还分析了2019年秋招的情况,告诉她春招还有不少机会。辅导员的支持让她安心不少。

刘心语在活动室录制讲课视频。
她经历过密集的秋招,不过那时她还没有明确的求职目标,教师、快消行业管培生都尝试过,收到过几个offer,但都婉拒了。她打算在春招的时候放手一搏。

疫情打乱了她的求职计划,过年她也没法回家。年后,刘心语调整好心态,陆续搜索岗位、投递简历。她说,这次明确了教师岗位,找起来更有针对性。

根据秋招积累下来的经验,刘心语一一列出岗位需求,对比自身状态,想办法在短时间内提升。目标具象化后,她每天需要做的事情也随之清晰了起来。

“其实我的教学经验并不多,看优质网课模仿老师讲课,还是能练出来的。”她说,“义务教育重视基础知识,我也会做中高考题,重温知识点。”

她通过了曹杨中学附属学校的线上笔试,但面试让她犯了难——寝室空间狭小,没有录课的条件。

寝室一楼的公共活动室原本因为疫情关系停止使用,她向辅导员提出申请,希望能借用活动室来面试。了解情况后,学部和后勤保障部很快落实了场地。

提交试讲视频三天后,她收到了学校抛来的橄榄枝。“还是比较满意这个offer的,感觉自己的能力也和岗位相符。”刘心语心中的大石头终于放下。

如今,毕业越来愈近,一下热闹起来的校园反倒让刘心语稍有些不习惯。她忙着准备毕业事宜和教师编制考试,同时,她也在期待开启新的旅程。

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迎热潮:
“重要的是就业观念的引导”

为响应教育部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专项行动,上海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再迎热潮。

澎湃新闻记者从复旦大学了解到,2020年,该校预计有八千余名毕业生。“打好就业攻坚战、持久战。”在5月28日召开的复旦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尹冬梅说,就业工作已经到了关键冲刺阶段。

“把促进毕业生就业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尹冬梅还表示,要精准施策,既要“抓观念”,着力加强思想引导,也要“抓渠道”,着力用足国家、学校和院系层面的各类渠道措施,还要“抓重点”,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制定“一人一策”,精准帮扶困难群体;建立对口联络机制,加强学校对院系的指导督促。

疫情发生后,复旦大学聚焦生物医药、公共卫生等新业态变化,举办了9场分行业、分类别的系列线上专场招聘会。此外,该校依托就业信息网和公众号矩阵筛选和发布招聘信息,持续更新“一周速递”系列推送,内容涵盖线上招聘会、空中宣讲会以及企事业单位招聘、选调生招录、国际组织实习等信息,为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提供一站式服务。

不同高校的就业政策有差别,但对学生就业工作的管理,都朝着精细化方向行进。

“又一家单位录用4人,距离校不足一月,欢迎用人单位接洽。”6月2日,郑静在朋友圈晒出了当天对接企业的招聘成果。

一场又一场“精准匹配”的招聘会在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举行。一家企业到场,与数位推荐而来的学生对接,直接现场面试、现场签约。作为该学院党委副书记,郑静一直跟进学生就业进程。

企业来到学院,进行专场面试考核,这有别于传统线下大型招聘会和空中招聘会。

郑静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为提高就业效率,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发动所有教师参与就业工作,调动他们的行业资源,牵线搭桥,精准匹配企业需求和学生情况。

了解到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后,该学院根据学生特点与意愿,推荐出数名学生,再由企业考核,郑静表示,这样一来,双方匹配度很高,达成效率也高。

2020年5月27日,上海理工大学,江苏康诺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携人事负责人和公章来进行线下宣讲。

郑静介绍,上周,两家企业来做小型专场面试,一家企业从学校推荐的7名学生中,选中3名,现场提出签约;另一家公司的负责人感受到校方诚意,把企业公章带到面试现场,又与3名学生现场签约,“学校起到的是沟通作用,在双方有基本意向后,再精准组织活动,省却了磨合的过程。”

而对于贫困生的就业工作,该学院向所有教职工发出帮扶倡议。目前,待就业的贫困生都已被教师一一“认领”,从了解学生想法,到就业推荐,甚至是经济支持,该校将提供全方位帮助。

事实上,从年前开始,该学院就推出就业指导线上课,为学生修改简历、指导职业规划,并根据学生意愿,收集编成“简历花名册”,以纸质版和电子版形式,主动发送给相关优质企业。疫情之下,无法到场招聘的企业也能检索这一“人才储备库”。

“重要的是就业观念的引导。”郑静说,有些学生对企业所在地、岗位等都有偏好,如果仅将招聘信息转给学生,非意向地企业或岗位可能被学生忽视。

而经教师全面介绍企业发展前景与人才支持政策后,学生又现场感受到企业诚意,其固有观念常常很快转变。

郑静表示,受疫情影响,该学院2020年毕业生签约的高峰期才刚刚开始,与往年相比推迟了约一个月。已完成论文答辩的学生,正积极投入到实习与面试中。

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2020届毕业生简历花名册。
    责任编辑:王维佳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