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美国明尼苏达骚乱:没有人“天生有罪”

2020-06-03 12: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迈克尔·J.克拉曼 活字文化

当地时间5月25日晚间,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的一名醉酒的非裔男子被指控使用假钞购物,后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四名白人警察跪压致死。这起警方暴力执法事件引发了当地大规模抗议运动和街头骚乱,截止到5月31日0时,明尼苏达州部署的国民警卫队人数已经超过10000人,有50人在街头被捕。明尼阿波利斯地区商会估计,骚乱、纵火和抢劫给该市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超过10亿美元。

而这一切都是在新冠肺炎肆虐美国,造成超过10万名美国人死亡的阴霾下发生的。正如美国深夜政治吐槽节目《每日秀》主持人特雷弗·诺亚所言:“虽然所有人都在应对新冠病毒,但非裔美国人在应对种族歧视和新冠病毒双重战斗”——此次疫情期间,非裔居民的失业率和患病死亡率依然远远超过他们在全美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法律宪法史专家迈克尔•J. 克拉曼所著《平等之路:美国走向种族平等的曲折历程》一书序言,此文在回溯了美国非裔及有色人种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史后,提出发人深思的疑问:“在美国历史进程中,少数族裔的境况到底改善了多少?迈向种族平等的进程有多曲折?哪些条件推动了进步?法律在其中发挥了多大作用?最高法院裁决在其中又发挥了多大作用?”

本文摘为[美] 迈克尔·J.克拉曼 所著《平等之路:美国走向种族平等的曲折历程》一书序言

班克罗夫奖得主、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法律宪法史专家迈克尔•J. 克拉曼,以清晰的思路和线索描述了美国种族平等问题的历史,分析了影响种族问题进程的诸多政治和社会因素,包括战争、移民、城市化和变动的政治格局,并特别强调了法律和法庭判决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即使在今天,美国仍然存在着彼此隔离的两个社会,种族问题仍是预测观察美国国家政治归属格局最有力的指标。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关于美国种族平等问题简明而有价值的论述,对其他国家处理族群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1963年9月15日,亚拉巴马州伯明翰市,三K党(Ku Klux Klansmen)炸毁了第十六街浸礼会教堂(Sixteenth Street Baptist Church),造成4个黑人女学生丧生。爆炸发生数小时内,伯明翰又有两个黑人青少年被害。此事有两个凶手,一个是白人暴徒,一个是警察。在民权时代,这是死亡人数最多的事件。

时任亚拉巴马州长的乔治·C.华莱士(George C. Wallace)在当年早些时候的就职演讲上还宣称:“以最伟大人民之名义,我将和暴政划清界限,对其发出挑战。我宣布,现在隔离,明天隔离,永远隔离!”6月,华莱士履行了自己的竞选承诺,站在亚拉巴马州大学的校舍门前,用身体挡住入口,那架势显然是精心策划过的。直到联邦部队到达,他才让出入口。

小乔治·科利·华莱士(George Corley Wallace Jr.,1919年8月25日-1998年9月13日),美国律师、右翼政治家,美国民主党成员,曾4次任亚拉巴马州州长(1963年-1967年、1971年-1979年、1983年-1987年)。60年代领导南方坚持种族隔离政策,对抗联邦政府的民权运动。1968年作为第三党的强力候选人参选美国总统,没有成功。在1972年遇刺受伤后,退出这一年的总统选举,80年代放弃其种族隔离思想。

那个夏天的晚些时候,联邦法院法官下令,将于当年秋天开始,废除亚拉巴马州内数个城市的学校种族隔离制度。对此,华莱士鼓励极端主义团体起来抵制。伯明翰有许多愤怒的白人市民,他们在州长的言语怂恿下,找到了一名曾参与废除学校种族隔离制度诉讼的黑人律师,炸毁了他的家,并引发了一场小规模的种族骚乱。华莱士维护这些闹事者,坚称这些人“不是暴徒——他们都是善良的劳动人民,只是眼见这样的事情发生,实在忍无可忍”。

在联邦地区法院法官表示将向他发出传票,指控其藐视法庭后,在看到自己与总统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麾下州国民警卫队之间悬殊的差距后,华莱士才服了软,宣称:“我没办法赤手空拳对抗联邦部队的利刃。”这些学校解除了种族隔离,但没过几天,第十六街浸礼会教堂就遭到了炸弹袭击。华莱士因此倍受指责。小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指责州长是“始作俑者,怂恿了爆炸案凶犯”,肯尼迪总统表达了“深深的愤怒与悲伤”,认为该事件“令人遗憾,废除种族隔离的公共法令居然催生了暴力,让无辜者受到伤害”。

学生受害事件激怒了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他们参与纪念活动与抗议示威。一些人写信给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表达悲伤的心情。一位洛杉矶的白人律师说:“今天,我将加入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我之所以加入,部分原因也是出于作为白人的歉疚,作为没能在伯明翰提供切实支持的歉疚。”一位来自新罗谢尔的白人少年写道:“该怎么说呢?或许该先说声抱歉,身为白人,我很羞愧,我很内疚……那些人说,所有心怀怨恨、偏狭或仅仅是不作为的白人都有罪。我觉得他们说的是对的。”

明尼阿波利斯市的抗议场景

一位南卡罗来纳州的黑人老兵经历过“一战”,在他70年的人生岁月中,“见过太多令人厌恶的事”,包括以私刑绞死黑人,以及谋害民权运动领袖等。他对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说:“伯明翰教堂爆炸案,6个黑人被害,这些对我的影响之大,超过了我这辈子经历的其他所有事件。”他祈祷上帝不要“让这些孩子枉死”。

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敦促其成员“写信支持必要的民权立法,用这些信件淹没国会,以遏制这些愤怒”。该协进会的执行秘书罗伊·威尔金斯(Roy Wilkins)要求联邦政府“切断所有”拨给亚拉巴马州的“经费”。考虑到自己选民的愤怒,北方的国会议员要求联邦政府改进即将颁布的民权法案。

随着南方白人对这一进步性种族制度改革的反抗日趋暴力,北方开始要求联邦政府介入,终止种族歧视的“吉姆·克劳法”。1954年,最高法院在布朗诉教育局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中的判决也曾引发暴行,南方白人对种族制度改革的抗拒演变成具体行动,南方政治活动变得激进,这些也为华莱士等种族极端主义者的仕途发展提供了助力。

吉姆·克劳法 (Jim Crow laws) 泛指1876年至1965年间美国南部各州以及边境各州对有色人种(主要针对非洲裔美国人,但同时也包含其他族群)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的法律。这些法律上的种族隔离强制公共设施必须依照种族的不同而隔离使用,且在隔离但平等的原则下,种族隔离被解释为不违反宪法保障的同等保护权,因此得以持续存在。但事实上黑人所能享有的部份与白人相较往往是较差的,而这样的差别待遇也造成了黑人长久以来处于经济、教育及社会上较为弱势的地位。

乍看起来,美国种族关系史的发展是缓慢但不可避免的。17世纪,非洲黑人被当作奴隶运到美洲殖民地。18世纪末,北方的奴隶制受独立战争重创。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一举废除了美国国内的奴隶制度。此后,南方白人用另一种种族歧视制度——“吉姆·克劳法”——取代了奴隶制。该制度于20世纪中期开始恶化。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该法案违反宪法,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最终终结了该法案。如今,最高法院和国会中都能见到黑人的身影,一些黑人还成了美国的一线文化偶像,比如奥普拉·温弗里(Oprah Winfrey)、比尔·考斯比(Bill Cosby)、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和泰格·伍兹(Tiger Woods)。有两任国务卿都是非裔美国人,黑人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在2008年成为美国总统。

不过,表象是可以骗人的;美国种族关系的真相远比其表象要复杂。进步是断断续续的,并非必然。美国独立战争时,南方奴隶制度被迫处于守势,但此后,却发展得越发根深蒂固。在南北战争结束后的重建中,南方黑人赢得了投票权,但随后又被剥夺。布朗案胜诉后,南方黑人想要投票或就读种族融合的研究生院却变得难上加难。

美国历史上的种族关系为何会如此起起伏伏?一种观点是,在被迫面对人人平等的国家信条与种族歧视的实际状况的矛盾冲突后,美国人变得更注重种族平等了。

这种观点是天真的:美国人改革种族压迫制度从来都不是单凭这样做是对的,就去做了。在南北战争爆发前,北方白人设法限制奴隶制扩散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作为白人飞地的联邦政府管辖地区。1948年,总统哈里·S.杜鲁门(Harry S. Truman)废除了美国军队中的种族隔离制度,但主要目的也是争取黑人选票,赢得连任。在布朗案中,联邦政府敦促最高法院判定种族隔离有罪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要让冷战对手苏联失去这一强有力的宣传武器。

在种族问题上的进步,几乎无一不是在非裔美国人的高压推动下实现的。1941年,10万名黑人威胁要在华盛顿游行示威,时任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才颁布总统令,禁止了国防承包领域的种族歧视。20世纪60年代,南方黑人开展了大规模的街头抗议活动,此举招致白人凶残的报复,但最终逼迫联邦政府制定了意义重大的民权法案。

1964年7月2日,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Lyndon B. Johnson)签署了历史性的民权法案(Civil Rights Act of 1964),规定在美国企业、学校等不得基于种族、宗教、性别等进行歧视,其中第七章也对包括针对女性的就业平等保护提出了具体要求。

这份法案是在美国因种族矛盾引发民权运动日益高涨的背景下,由时任总统肯尼迪(John F. Kennedy)于1963年6月19日向美国国会提出。后来肯尼迪于同年11月22日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遭枪击身亡,副总统林登·约翰逊接任总统。他上任后大力推动该法案的通过进程,积极游说国会的反对党议员,最终成功书写了美国民权历史上的重要一页。

不过,光有黑人施加的压力往往是不足以推动白人去做对的事情的;事实证明,有利的政治和社会条件对进步性的种族关系变革来说必不可少。战争、国内人口迁徙、不断改变的政治联盟和技术进步在美国种族改革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种族关系的进步往往是其他发展的意外结果。南北战争的初衷并非终结奴隶制度,二战的目标也不是发起民权运动;不过它们又确实带来了这些改变。布朗案的法官们压根料想不到,自己的判决竟会让南方政治活动变得更为激进,并挑起针对和平示威者的暴行,但又最终为联邦民权立法铺平了道路。

从美国种族关系史上看,地域差异是推动其发展的一大动力。如果北方没有先南方一步终结奴隶制,也就不会爆发南北战争。如果北方白人没有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就开始摈弃白人至上主义,南方也就不可能出现任何民权运动。

不过,北方的种族关系史发展得同样跌宕起伏。在杰克逊时代,北方多州黑人也曾丧失投票权。与1890年相比,1920年的北方黑人在公共设施领域或公立学校内反而更容易被隔离。

以美国种族隔离时期为背景地电影《绿皮书》剧照

不过,在北方,无论黑人受到了多么不公平的对待,至少他们还有权投票(至少在1870年美国宪法第十五修正案颁布后是如此),也有权组织抗议;这二者都是南方黑人无权做的。部分北方黑人曾利用这些权利挑战南方黑人遭受的压迫。在南北战争爆发前,北方的自由黑人是废奴运动和地下铁道的领导者。到了20世纪,北方黑人也在不断游说联邦政府立法反对私刑绞死,立法恢复南方黑人被剥夺的公民权。如果不是北方种族观念相对宽容,要撼动南方的“吉姆·克劳法”可能会难上许多。

再者,面对北方可能对白人至上主义构成的挑战,南方白人非常焦虑,在过度焦虑的驱使下,他们采取的行动往往适得其反,自毁根基。南方人想逼迫联邦政府保证不改变奴隶制,但手段过于激进,反而令许多北方人确信,这是一场关于奴隶的权力阴谋,会威胁到他们的合法权。南方白人对布朗案的暴力反对震惊了北方的电视观众,观众要求联邦政府介入,制止“吉姆·克劳法”的实施。

1957年,美国南部的阿肯色州小石城,种族歧视随处可见,图为黑人被围攻和袭击。

美国种族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部法律。是法律确立了奴隶制与白人至上主义,也是法律终结了它们。法律对种族观念的塑造到底有多大影响?法律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种族观念?

南方州立法隔离黑人,立法剥夺他们的公民权,但这些举措中有许多其实就是象征性的,可有可无。大多数南方铁路在种族隔离法案出台之前就已经将黑人隔离了。政府在正式落实人头税、开展文化测验、限制黑人参政权前,就已经强行或欺骗性地剥夺了大多数南方黑人的公民权。

相反,那些违背这些根深蒂固种族观念的法律常常遭到漠视。19世纪末,禁止酒店和餐厅歧视黑人的法律形同虚设。1875年颁布的一条联邦法令禁止在选择陪审团成员时实行种族歧视,不过,1910年后,仍有数十年的时间,南方法庭的陪审团中不曾出现黑人的影子。或许在当时,白人至上主义并不需要法律保护,同样,法律也不足以压制它。

南非脱口秀演员特雷弗·诺亚在脱口秀表演时讽刺美国对有色人种的歧视

立法机构制定一种法律,法庭却采用另一种。在美国历史上,法庭裁决对种族平等进程到底有多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无论最高法院对少数族裔是敌是友,都没有本质区别。坦白说,布朗案是种族平等的一场巨大胜利,废除了州政府在公立学校强制实施的种族隔离。不过,在南北战争爆发前,最高法院经常解释宪法以保护南方奴隶主的利益。在南北战争结束后的重建中,以及重建后,最高法院又废除了民权法案。最近,最高法院的法官们又废除了旨在强化少数族裔政治代表性的平权行动计划和立法计划。

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是一件美国史上非常重要、具有指标意义的诉讼案。种族隔离的法律因为剥夺了黑人学童的入学权利而违反了美国宪法第14条修正案中所保障的同等保护权,学童不得基于种族因素被拒绝入学。因为本判决的缘故,终止了美国社会中存在已久白人和黑人必须分别就读不同公立学校的种族隔离现象。从本判决后隔离但平等的法律原则被推翻,任何法律上的种族隔离随后都可能因违反宪法所保障的同等保护权而被判决违宪;同时本案也开启了接下来数年中美国开始废止一切有关种族隔离的措施;美国的民权运动也因为本案迈进一大步。

即便是像布朗案这样的进步性种族裁决,其对社会观念的作用也是反映多过塑造。19世纪90年代末,大多数美国人都支持白人至上主义,最高法院驳回了对种族隔离和剥夺黑人公民权违反宪法精神的质疑。待这些法官的种族意识进步时,其他美国人的种族意识也已经进步了。布朗案中的法庭裁决反映了二战反法西斯主义的意识形态,反映了黑人士兵对二战做出的贡献,反映了北方黑人政治权力的增长,反映了冷战对种族改革的迫切需求。

少数族裔能从民权裁决中获益多少,完全取决于该裁决的执行程度。事实是,许多裁决都未曾执行。1917年,最高法院废除了住宅区内种族隔离的法律,不过,居住隔离的问题却日益恶化,而非有所改善。在南方,整整十年的时间,布朗案几乎毫无法律效力。其他进步性的种族裁决发挥的作用则要更大一些。1944年,最高法院禁止将黑人排除在民主党初选之外,南方黑人选民登记人数大幅增加。政治和社会条件影响着民权裁决的效力。

法庭裁决也可以发挥一些重要的间接作用:凸显问题,引导观念,以及激发支持者和反对者的积极性。确实,无论法庭判胜判负,诉讼本身都会产生类似的教育和激励效果。在美国历史进程中,少数族裔的境况到底改善了多少?迈向种族平等的进程有多曲折?哪些条件推动了进步?法律在其中发挥了多大作用?最高法院裁决在其中又发挥了多大作用?

这一切都有待历史的检验。

电影《绿皮书》台词

长按关注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原标题:《美国明尼苏达骚乱:没有人“天生有罪”》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