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品质生活直播周|破壁!王珮瑜带B站UP主揭秘京剧幕后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陈少颖 记者 郑浩
2020-06-02 18:43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京剧表演的幕后有什么故事?京剧行头有什么讲究?京剧如何传承和发展?

6月2日下午2点,以“穿越时空的行头”为主题的直播在B站上演。直播中,王珮瑜带两名B站时尚区UP主——陈一丁和小智走进上海京剧院,探索京剧的奥秘和乐趣。

逛上海京剧院,揭秘国粹

在大练功厅,武戏演员们正在练习打飞脚,而这恰是所有京剧演员必须练的基本功。两位UP主啧啧称奇:“好厉害,各位演员人高马大,但是动作都很轻盈。”欣赏了演员的翻跟头练习,观众也在弹幕中表达佩服之情,“太厉害了!身轻如燕啊。”

武戏演员讲述练功日常。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陈少颖 图

新观众不懂戏、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喝彩怎么办?王珮瑜解释道,有一些简单的辨认方法,演员定点、亮相,是在释放信号,这个时候观众可以吆喝、鼓掌等等,“以前是戏台子,三侧都有观众,观众还能往台上扔东西‘打赏’。”

来到服装大库,王珮瑜坦言,这些地方平时自己都没来过。华美精致的戏服映入眼帘,生旦净丑各行当的服装被分门别类保存在柜子中。“演出完以后要放在干燥的地方通风,不能洗、不能晒,如果弄脏了,可以用酒精喷一喷。”王珮瑜介绍,除了服装,盔帽也非常好看、种类繁多,会根据新编戏和演员个性做一些调整。

参观服装大库 B站截图

服装穿搭是两位UP主的老本行,小智说,平时也会借鉴传统服装,发现它们的色彩搭配其实完全不输当代人。蓝绿色的底色配上粉色的刺绣,紫色大面积撞黄色,镶有藕色和蓝色,王珮瑜形容这是“现在很多人都不敢用的撞色。”

跟着镜头凑近了看,观众还能发现不少小玄机,所有的图案都是手工一针一线绣上去的,色彩、刺绣、花纹、尺寸、裁剪都很考究,不仅为了好看,还要为演员的表演来服务。“行头不只是服装的存在,而和表演有直接关系。”王珮瑜介绍,行头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有规矩、有出处、有流派。

扮装过程也在直播中揭开了面纱。

探秘旦角扮装过程 B站截图

一名旦角包上了大头,配有蓝色绸面的点缀,UP主和观众直呼“好美”。京剧化妆有一个功能是修容,贴片可以改变脸型。对眼睛来说,如果是双眼皮,还可以化成丹凤眼。王珮瑜称,“京剧的装扮必有一款适合你。”

舞台艺术是夸装的艺术,把眼眉吊起来的同时,演员还要做出喜怒哀乐的表情。王珮瑜举了个例子,翻跟头的时候把牙咬紧,盔帽就不容易掉,“这就是功夫,每一点细节都讲究。”

破次元壁,探索京剧传播更多可能

“次元壁破了,梦幻联动!”有B站用户看到此次直播预告后,曾这样感叹。

其实,打破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的界限,让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了解京剧艺术,王珮瑜一直在尝试。

两年前,她就与“虚拟歌姬”洛天依首度跨界合作演绎了《但愿人长久》,当时有观众惊呼:“惊讶的不是洛天依上电视了,而是王珮瑜和洛天依合作了。”

王珮瑜笑称,自己当时知道B站和UP主,还是侄女告诉她的。她很重视“破次元壁”的合作,在她看来,如果传统戏曲可以打通二次元世界,那么喜欢二次元的年轻人也会学唱京剧、喜欢京剧,“其实B站是另一个繁荣的世界,有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可能性。未来,我也会是B站UP主。”

通过此次B站直播近距离接触京剧表演幕后,观众纷纷感慨:“第一次正儿八经听的京剧知识”“好想多看几遍这个直播”“感谢瑜老板带我云游”。

两位UP主本身就是国风爱好者,陈一丁感慨:“来到这里发现真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佩服京剧演员这么年轻,愿意选择国粹,传播和传承传统文化。”她还发现,传承下来的很多审美元素非常高级,今后她会把这些融合到时尚中。

王珮瑜的“出圈”努力,除了“破次元壁”,还有出脱口秀。

经历两年的策划和筹备,《瑜你台上见》脱口秀在疫情期间录制、上线。尽管条件受限,无法请来嘉宾和观众,表现形式比较单一,但在王珮瑜看来,脱口秀还是开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头,“这是我个人心心念念想做的事,京剧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综艺节目。之后会往京剧的宏观方面发展,有更多的行当和流派、更多的艺术家加盟。”

UP主学唱京剧《凤还巢》片段。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陈少颖 图

上海是京剧发展的重要码头

对京剧而言,上海是一个有代表性的码头。京剧在北京形成,在上海定名。

京剧演员唱戏、演戏最后一定要到上海这一站,上海对很多演员起到了重要作用。王珮瑜介绍,南北文化的差异和碰撞,让前后三鼎甲、四大须生、四大名旦都在上海得到过很多启示。

回想起自己学戏的过程,王珮瑜说,成为上海本土的京剧演员,在上海学北方的戏,在圈里本是比较“另类”的存在,有很多碰撞。不过,上海的观众给予了京剧演员很大的支持。上海本土培养的京剧演员从小在舞台上实践学习,上海的观众就看他们的戏,陪伴他们成长,“老观众对我们非常热爱,也非常包容,到我们出科以后还在捧我们的场。”

实际上,对部分生活在上海的人而言,追京剧也是追求品质生活的一部分。在京剧圈里有这么一句话,“在北京学戏,在天津唱戏,在上海挣钱。”那是因为,北京有好多名角和师傅,天津观众懂戏,是检验演员是否成功的重要码头。而上海观众则非常热情,有消费习惯,也有较强的消费能力。

王珮瑜告诉记者,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是有限的,但是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可以无限的。在过去这些年,传统艺术,尤其是戏曲文化,在年轻人的世界中没有推广普及得太广泛。从现在开始,它会走到一个更好的前进方向,来到年轻人中间,“吃喝玩乐的同时可以看戏,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责任编辑:徐晓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