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日本防灾|防灾活动是社区的最后一根稻草

王山 汪浩岩
2020-06-03 14:10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日本有丰富的防灾知识和经验储备,街道上经常可以见到临时避难场所的标识,灾害来临时,预警也会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等第一时间传达给民众。在国家主导的防灾体制与设施高度发达的背景下,社区防灾还能做些什么呢?

此前,我们介绍过+arts的创意防灾教育活动,4月底,我们采访了+arts的创始人兼理事长永田宏和先生,了解社区防灾如何与社区营造互相促进。

故事要从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开始讲起。永田宏和是神户人,地震发生时,他在外工作,没有参与到家乡的救灾和重建中,心中一直留有遗憾。基于多年社区营造与社区防灾的经历,2006年,抱着让"防灾可以很有趣"的愿景,他创办了非营利机构+ arts。截至2018年,+arts已在日本国内进行了500多场活动,还在以亚洲为中心的21个国家开展过防灾教育项目,推广日本的防灾经验。而这些防灾活动都少不了与社区的结合。

让"防灾活动"在社区生根发芽

+arts 在活动策划阶段就非常重视与社区的联动。他们总结了三条理念,分别是“风水土的思维”、“创意性”和“不完全计划”。

所谓“风水土”,指的是让防灾活动在社区扎根的三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说+arts设计的社区防灾活动是一颗种子,那么作为活动的策划和推广者,+arts是把种子吹来的风;进行活动在地化运营的支援者(如社区组织、志愿者、管理员、邻近学校及企业等)则是给种子浇下的水;而生活在社区的居民,是种子得以扎根的土,有了"土"的参与,活动才会在社区中持续下去。“风水土”三者需要齐心协力,才能让防灾活动这颗种子在社区里生根发芽、持续生长,而不是随风飘走,或刚出芽就快速衰败。

“创意性”是让社区居民参与活动的关键,活动要有趣才能吸引居民。永田先生认为,"创意"不仅是创造新的事物,也是对已有事物、固有思维的打破,不被已有概念所束缚,才能设计出前所未有的活动。

社区里的防灾活动。本文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来自+ arts

“不完全计划”则是为了使活动更顺利地融入并扎根到社区中。+arts 不会包揽活动所有的策划和运营工作,而是留出余地,让居民有参与的空间。一方面可以培力适合做活动运营的社区成员;另一方面可以倾听居民的意见,使活动更贴合社区的需要。

比如,在将“青蛙大篷车”活动推广到冲绳县若樱地区时,由于当地社区资金匮乏,活动计划使用的道具无法送达。于是,当地居民利用身边的材料,亲手制作活动道具,并做出了有地域特色的改动,甚至连活动的名字和吉祥物也改了,从“青蛙大篷车”变成了“壁虎大篷车”。因为在当地文化中,壁虎是守护家宅平安的益兽。

壁虎大篷车的活动场景,图源:https://cs-wakasa.com/ryc/archives/4285

这样"颠覆性"的本土化和居民参与,正是+arts所欢迎的。永田先生认为,如果居民能够更多地作为主体参与到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去,会有更强的"主人翁意识",也就更愿意参与、延续这些活动,而不是把社区防灾演练看作麻烦的任务、走过场。

由于"不完全计划"留出了空白,很多社区结合自身需求,采纳居民的点子,自主设计出带有社区特色的活动,还在每年的迭代中创新出各种独特的玩法,大大超出+arts工具包原本的范围。

在+arts与学校合作开展的课程中,学生会用一年的时间学习防灾知识、采访实际的受灾者,然后自主组织活动,把所学所感与周边居民、低年级学生及更小的孩子们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大人和孩子的角色是反转的,如永田先生所说,"不是大人去教小孩,而是让孩子们去教大人"。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有机会去教爷爷奶奶们,促进代际交流。

防灾活动是社区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永田先生看来,日本的防灾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防灾主体的多样性。在日本,除了政府,地方社区中的自治会、兴趣小组、NPO、企业等都是参与防灾的主体,这有利于用各地现有的资源防灾救灾。

而在参与海外的社区防灾项目时,永田先生发现,许多人觉得防灾是由国家、政府负责的事情。政府的介入和帮助固然重要,但政府往往无法在第一时间提供灾区最需要的帮助。

+arts如此强调社区居民的参与感、主体性,不仅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学习防灾知识,更是为了让社区中逐渐疏离的人们有机会重新聚在一起。防灾只是一个手段,激活社区才是真正的目的。

永田先生将其形容为:"防灾活动是社区的最后一根稻草。"

+arts在东京新宿和大阪梅田开展项目的标识设计,具有地方特色。

永田先生认为,社区的"崩坏"是日本社会的一大问题。日本的社区,无论在乡村还是都市,其发挥的功能和活力上都大不如前。越来越多人和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联系稀薄,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邻居是谁。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使社区重新凝聚在一起的,似乎就是与每个人都性命攸关的"防灾"了。

"如果连防灾都无法使这个社区聚在一起,那可能就真的没救了。"

在社区开展活动时,+arts会进行"本地化工作坊",告诉大家,展示给大家的只是一个例子,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社区的情况,决定到底做什么样的活动。+arts 的防灾活动确实也成了社区居民获得改变的契机。有一位退休的老爷爷因积极参与社区防灾活动,被居民爱称为"防灾爷爷",而他自己也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arts还有一个原则——“一定要帮”,即不会因为社区预算不足而拒绝。如果有些社区的市民团体、自治体没有足够的资金在当地举办活动或现场教学,还是可以参加+arts每年在三大城市举办的集中宣讲会,获得培训后,回到自己的社区,因地制宜,用较低的预算举办自己社区的原创活动。

把日本的防灾实践带到其他国家,同样需要因地制宜。

在日本,会在紧急时把报纸、塑料袋拧成条做伤口应急处理;但在尼泊尔,报纸并不常见,于是+arts就将其换成用当地人们常使用的被褥和头巾。在尼泊尔,除了设计社区防灾教育,+arts还进行了防灾教育的教材开发和人才培养。

+arts与尼泊尔教员设计防灾教材的场景。

在与当地NGO沟通后,+arts发现,不同于日本以街道为单位的防灾演习制度,尼泊尔并没有类似街道的组织,而社区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的是学校。但他们发现学校教师的职位变动频繁,很难长时间负责项目。于是他们以当地的学生社团为主体,让孩子们聚在一起,用俱乐部的形式学习防灾知识。此外,+arts与当地教师一同开发贴合当地情况的防灾教材,并靠教师们去推广。这样一来,防灾教育活动想吸纳的参与者,从一开始就作为主体参与进来,更容易在异国他乡的社区中生根发芽。

2016年,+arts受邀参与了成都-壹基金青少年与未来防灾体验馆的设计和培训,他们把青蛙大篷车和教材带到了成都,也培训了一批防灾体验馆的工作人员。但防灾馆仅接待前来参观的青少年,还没有辐射到周边社区。因此,永田先生提议,未来是否可以主动接触、进入周边社区,或是培训前来参观的老师,让他们把防灾知识带回各自学校呢?

运营不依赖补助

2006年创立时,+arts的成员只有永田先生和几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如今已有十二名全职员工,在东京和神户设有办公室,此外还有由防灾、艺术等各领域的专家组成的理事会。

不同于日本大多数非营利组织,+arts不依赖社会捐赠和政府补助金。+arts与地区组织、政府、企业、学校等都有合作,而企业的CSR项目是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占比超过九成。

主打创意设计的+arts团队中,没有设计师。+arts主要负责活动的策划,设计的部分则委托外部的设计师和文案师来完成。+arts的合作者中不乏名家,如设计师寄藤文平,文案策划师冈本欣也等等。

"我们不找那些做华丽设计的设计师,而是要找有幽默感的、能把要信息传递给更多人的设计师",永田先生这样介绍道。

为东京地铁设计的公司内部防灾宣传图。

疫情之下的防灾

随着日本的疫情发展,+arts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因为不能群聚,+arts的各种活动、宣讲会都只能暂停。疫情下,永田先生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如果疫情期间发生大地震,我们该怎么办?

其实关于"居家防灾",+arts在其防灾教材中已有所准备,而这次疫情正是一个进行推广宣传的"机会"。所以,+arts正在和无印良品合作,进行居家避难的宣传推广和商品设计。

永田先生认为,比起探讨防疫本身,思考如何处理疫情产生的各种问题更重要。比起瞬时可见的灾害,捉摸不定的疫情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会给人带来长期的压力。能否通过创新的社区建设来缓解疫情下的压力,而这种社区建设又如何支撑未来的防灾防疫,这可能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

(作者王山、沈意境均系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本科生)

    责任编辑:冯婧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