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体罚儿童事件反转?维权该不该造谣?

2020-06-03 15: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作者:蔡佳伟、王博

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在互联网时代真的不需要思考吗?谣言那么容易相信吗?

 “一位小女孩正在操场上跑着,她知道自己违反纪律了,这是老师的惩罚,就这样她跑完了10圈。”

  事情的起因要从2019年12月10日说起,一位叫刘妍的老师违反学生管理纪律,惩罚5位违纪学生,每人跑十圈。两天后,这位老师已被暂停职务,并进行全校批评。

 

  然而,近6个月过后,突然有两条微博迅速引起许多家长的关注,发帖人(@小岛里的大海)自称这位小女孩的妈妈,讲述到孩子在跑完10圈后剧烈咳嗽,并呼吸困难,校服上吐满了血。自己走遍能试的维权路,校方撒谎。曾在5月27号凌晨两点倒垃圾时受到当事老师威胁殴打。

  就在大家快要信以为真时,事情反转了,家长撒谎,血迹为化妆品和水,孩子无哮喘病史,身体健康。

(图源:广州白云教育微信公众号)

  这件事从之前对学校、对老师口诛笔伐,到现在舆论反转,对家长造谣的指责和声讨。我不禁要问了我们反对和指责的是什么?答案是明确的:体罚和造谣

反转,生活不是电影!

  生活不是电视,情节没那么多戏剧和突然。从前文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一条信息。发帖人(@小岛里的大海)称凌晨2点到家门口倒垃圾,被班主任袭击殴打。这个桥段,媒体从业者们恐怕也会惊呼:拍不出来!

  网民们也持有一种怀疑态度,一名网民更是戏言:“凌晨两点倒啥垃圾?她咋知道你会半夜倒垃圾?梦里梦到的?”事情公布后,也令人哭笑不得,伪造也不是这么伪造的。如果发帖人去当小说作家,应该会很受欢迎。

  虽说有些玩笑的意思,但事实如此。并且其伤势也是令人怀疑,满脸血迹。网友们更是留言说:挠的话不应该是一杠一杠的红印吗?老师帮您挤了个痘?

  况且事情发生在19年12月末,经过了近6个月的时间才爆发,令人不解。事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没有报案诉讼,反而在这个时候出来含冤?并且事后还被证实大量伪造证据以及煽动舆论等事实。家长的用心何在?真的是在为孩子好吗?

  仅仅两天,帖子就引发了百万流量,引发了一场小轰动。为什么一场造谣事件能引发那么大的流量?而且第一时间,在没有得到事实证实前发帖人得到了众多网友的支持?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发帖反映问题,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网络上有一种言论:给点土壤,它就能生根发芽;给阵旋风,它就能甚嚣尘上。这就是网络谣言,新的信息媒体下滋生的言论乱象。所以,当我们在评论、指责学校和老师的时候,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一个维护规则的人,还是破坏规则的人。以及,自己如何对孩子言传身教。生活不是电影,没那么多戏剧情节。

事情背后,真是“体罚”惹的祸吗?

  我是网民,我非愚民!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网络更确切的成为了一种愚人的工具,每天不断为传播“负能量”信息推波助澜。造谣者者和传谣者每天在为所谓的“流量”、“关注”自娱自乐、不择手段。网络上多如牛毛的信息,有几条堪称真实性的权威发布?他们往往抓住你们的利益敏感点以及普遍期盼的心理,获得持续的关注。

  同时,当你处于一种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时,你的思考力会下降,无法辨别真伪,也就更不想去求证,甚至丧失一些基本常识。在这次体罚事件中,我们大多人相信照片上的血迹是真的,害怕因为有关部门不够重视,自己孩子所在的学校也会有体罚的存在。正是这种恐惧和愤怒,体罚才和谣言扯上了关系。

  当你在恐惧下,你会不断的在大脑中寻求一个答案,想要在混乱中寻找其中的意义。让丧失理智下,采取不恰当的行为。而我们在看到这么真实的场景,这么高的转发量,心理的判断告诉自己:这应该是真的吧?

  大多数人心中是希望政府给出一个调查的,他们在最近的通告中已经解决了他们内心的矛盾:恐惧与真相之间的冲突。葡萄为什么是酸的?你吃过吗?

  然而,细思极恐,这是谣言那么简单吗?这位家长完完全全就是在自导自演一部“狼来了”的荒诞片,利用互联网自媒体和社会公众对她的信任,消费许多家长们的消极情绪,通过买水军、恶意中伤校方,甚至骚扰同班同学的家长,煽动网友进行人肉……这就是一个理性的家长为孩子做的事吗?事情败露后,她的孩子该承受怎样的心理压力,还有那样互帮互助的社会信任吗?

  这件事看似是一位家长在孩子受到体罚下,维权无门,想单纯的保护女儿的“天下父母心”。但是回想看来,这位母亲的“歇斯底里”与已被处罚的教师所造成社会的影响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你们还会认为这仅仅是一个“体罚”的事情吗?

  我们相信,在如今,在父母的强保护下,孩子在学校是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的,对于“体罚”这类的评判完全看父母与老师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及学校对老师的管理。然而,故意编纂“吐血”、“凌晨两点”、开小号去网暴,是家长应该为孩子做的吗?是家长理性思考下的做法吗?在6个月前,校方已经处罚批评了这位老师,这位家长如今又是何种目的呢?

  很多家长自认为做这些是为了孩子好,在孩子面前塑造一种很厉害的角色,认为是对孩子负责,殊不知这件事背后,谁的伤害最大?谁的自尊心破碎了?

  孩子成长当处于一个释放天性的世界,有属于她自己的童真,而不是在成长过程中回想起来,自己的父母并没有以身作则做好一个典范。从这一层面上讲,这位母亲完全是在教孩子甚至社会其他人如何歇斯底里,如何在互联网上蛮不讲理,博取信任和同情。这不是为孩子挖坑,是什么?

  此类事情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在一些大大小小的家长群众往往能见到各种各样的谣言,我们对造谣传谣的人绝对不会轻易放弃,该付出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一个都不能少!非重拳惩治不足以激浊扬清,非猛药去疴不足以澄清视听。

舆论,是牟利之法,还是维权利器?

  舆论,是维权利器,却也是双刃剑,是轻易能煽动的吗?

  就像本次事件发帖人(@小岛里的大海),以维权为口号,声讨老师和学校,以孩子为情感共鸣,同时雇佣相关人士进行引导,从而引发了这场闹剧。

   就像是公式一般,煽动者制造一个清析明确的目标,加上强烈的情感色彩,出发于道德;加上精心策划,从而带动舆论导向,从而谋求自己的利益需求。

  人的大脑从某方面来说是很懒惰的,而心理却又急于赴之行动,表达观点,在这样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号召下,许多网民未经思考便认同跟从其说法。从而被利用,驱使,造成所谓的“以势压人”!

  可舆论会这样轻易被人玩弄股掌之间的吗?公共舆论是一支巨大的力量,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如此。假舆论终会失控,没有人可以去利用社会资源去弄虚作假,。当舆论失控,这把双刃剑终会伤人伤“己”!

  就如同本次事件,发帖人为了自己所说的维权,为了自己的诉求,对老师以及学校进行造谣,诽谤,进行虚假舆论煽动,严重影响老师的日常生活以及学校的正常教学。最后被警方刑事拘留,后期审判。想要为女儿“维权”,可自己却进了公安局。可以说:罪有应得!

  还有18年“牵动全网”的乐清男孩,动用了大量公共资源还有网友们的热心帮助,让群众为之担心。最后结果公布而来,却让人大跌眼镜。警方通报,男孩是被妈妈陈某藏匿的,为了测试丈夫对儿子是否关心、重视,蓄意策划制造了该起虚假警情。最后,陈某也被刑事拘留。至于丈夫对儿子是否关心,真的还重要吗?

 舆论代替不了法律,为了维权而去舆论;最后很可能走向为了舆论而舆论的道路。其结果也只能是伤人伤己!维权不能违法,表达诉求不是绑架舆论、绑架法治,这是最基本的要义。

反转事件频发,请别让善良变了质!

  面对这次事件,所有人,包括家长、老师、网民等等都应该去思考、反思!

  对于家长而言,在事情过去近6个月,拿出来重提,是真正为了孩子好吗?为什么会雇人造谣,引发全民舆论,煽动是非。而不是去通过正常的诉讼途径。当发帖人(@小岛里的大海)在网络上哭诉:我该怎么办啊!如果想真正解决事情,就应当与学校,有关部门进行商议,而不是拒绝沟通的同时,在网络上哭诉。

  这不是一个人的玩笑,这是犯罪!是在消费公众的信任,消耗互联网的公信力。当有人真的走投无路,通过网络寻求帮助,还会有人站出来仗义执言吗?狼来了!一遍有用。两遍有用,三遍呢?四遍呢?

  新闻和舆论反转的频发,对社会产生的巨大负面影响,特别是有些群众关注的热点事件,经历一波三折,反转再反转,让受众迷失在真相的罗生门里。频发的反转使得媒体公信力下降,为了得到了关注度,而制造谣言,这无疑是对互联网信息交互是致命的。

  有关部门对于这次事件,相关的处理十分即时,从而使得剧情一夜反转。网民可以从后期的公布里看出,学校处理的还是很快的,12月10号发生,12号就已经将老师停职,并进行调查处理。

  从本次网络事件,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没有人为学校说话。似乎全民都认为学校是有责任的,先入为主的观念,从这个事件的看出,学校的公信力危机。为什么身为教育圣地的学校,在网民的心中以及不那么神圣?我们需要去思考,互联网时代,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我们应该怎样去挽救学校的公信力,去重新塑造老师的神圣形象!不要一发帖,老师就成为了坏人。

  本次事件,老师体罚儿童是可以确认的,只是没网上所说的严重。关于教师的教育惩戒权,业界已喊了多年,社会也广泛关注。为什么一直难以正式推出?因为在具体操作层面,确实争议很大。学生是心智尚未充分发育成熟的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肯定要接受行为矫正,这点毋庸置疑,社会也已形成共识。但是,使用什么样的矫正手段才合适,却存在巨大分歧。

  同时,对于网民来说,这种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狼,已经来了好几次了。有人在网上喊冤,网民们仗义出手,迫使有关部门加速解决,然后“皆大欢喜”。但总有鱼目混珠,赫拉利曾悲观的宣言:人类其实一直生活在后真相时代。网络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平台,但并不意味着自由就意味着没有底限。众声喧哗的时代,今天为你点赞,明天对你点杀,落差大到可以发电。

  后真相时代,受众由于情绪宣泄、立场先行,社交媒体充斥着网络共情等非理性因素,更在一些人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下,群体情绪被放大,形成的舆论往往带着情感偏见进行价值站队。事实上,在事情没有被证实前,沉默往往是最好的手段。谁也不是傻子,网民们更不是在狼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情况下还无动于衷的。

  人民日报宣言:编造事实,消费网友善良,此风不可长!维权须守道,秩序若失控,人人皆受伤害;造假不可宥,信息若失真,社会互信何来?

请别让善良,变了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