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美浮梦录 | 石泉惨案赔偿记(上)

王元崇
2020-06-01 18:0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在1882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前后,美西地区发生了多起暴力排华事件,绝大部分没有上升到中美外交层面,但1885年9月2日发生在怀俄明州石泉镇(Rock Springs,Wyoming)一桩驱逐并屠杀华工的案件却是一个例外。石泉惨案迅速引起了北京方面的关注,并最终寻得美国政府的赔偿,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首次收到外国巨额赔款。

那么,这一例外是怎么出现的呢?首先出现的是枪声。

枪声

石泉(中国当时称其“洛士丙冷”)是怀俄明州西南部的甜水县(Sweetwater County)的一个小镇,位于落基山脉之上,煤炭资源丰富。

美国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UP,即Union Pacific Railroad)的煤炭部在这里开发了大片矿区,出产的煤炭经由公司的跨州铁路运往各地。1875年11月起,陆续有华工来到UP的跨区做工,到1885年已经有500多人,加上他们的亲戚朋友,华人总数约700余人。铁路公司分给他们30多顶帐篷当宿舍,他们自己加盖了近80所简易住房,分散在周围的山坡上,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中国城。

石泉镇边上的中国城,拍摄年份不详。

根据UP煤矿的报告,1885年8月30日,石泉镇共有矿工842名,其中552名是华工,占矿工人数的65.5%,其余290人都是白人,占34.5%。当日矿上煤产量1450吨。

按照合同,矿工的工薪为3美元/吨煤。华人矿工与白人矿工同工同酬,按合同为3美元/吨煤。一切看上去都很平静,直到1885年9月2日上午。

9月2日上午,10多名白人矿工来到六号矿区,声称华工无权在此矿区采矿,双方发生冲突,3名华工受伤。下午2点左右,一百多名武装及非武装的白人矿工集结起来,袭击六号矿区的华工,继而包围华工聚居区,洗劫财物,并焚烧房子。聚居区数百名华人老少对突如其来的袭击毫无防备,惊惶四散,有的遭枪击身亡,有的被拦截殴打,有的则被大火烧死。

石泉惨案插画,《哈珀斯周刊》(Harper’s Weekly),1885年9月26日。前景中,一名华工遭到暴徒袭击。

据统计,石泉惨案造成28名华工死亡,至少15人重伤,华工直接财产损失14多万美元。杀戮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得到许多围观白人的喝彩——这些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杀戮,但不少人都参与了抢劫。

骚乱发生后,各方的调查及应对迅速展开。

应对

9月2日下午,UP煤炭部助理总监J· M·提斯德尔(J. M. Tisdale),代表公司向怀俄明州州长弗朗西斯·沃伦(Francis E. Warren)发电报,汇报煤矿发生的骚乱以及人员和财产损失,请求州政府协助平息骚乱。与此同时,石泉镇警察局长也致电沃伦,请求州长派遣两个连的士兵前往石泉镇,以平息事态。

沃伦复电警察局长,责令其动用一切警力,恢复秩序。由于怀俄明没有民兵组织,州长又致电驻扎在邻近的内布拉斯加州的陆军西部作战部队的霍华德少将(Oliver Otis Howard)请求支援,并联络驻扎在五公里外罗素炮台的梅森上校,建议他集结部队,在收到霍华德少将的命令后迅速行动。

太平洋铁路的第二封电报很快又发到了沃伦手中,电报认为如果怀俄明州无力镇压骚乱,则州长应该立即通报国防部长。沃伦接受了建议,迅速联络国防部求援。当天午夜,沃伦乘太平洋铁路的专列前往石泉镇,沿途接二连三地收到电报,“一封比一封严重”。

3日凌晨,沃伦决定上报联邦政府。在给总统克利夫兰(Stephen Grover Cleveland)的电报中,他汇报说骚乱至少造成3人死亡,500多名华人遭驱逐,食宿不保。上午,沃伦抵达石泉镇,发现情况比他想象的更糟糕,遇害华工尸体横陈,“之前镇上住着700~900个中国人,现在一个也没有了,不论男人、女人还是孩子。他们的房子、茅棚被焚烧殆尽,一间都没留下来”。

沃伦还发现,“许多华工是在矿坑口遭袭击的。和往常一样,他们半裸着身体从矿坑里出来,不想突遭袭击,只得向附近的沙山四散逃命,有些人被击杀,有些人受了伤。”在现场,“尸体焚烧后的气味令人作呕,简直无法忍受”。

就在州长沃伦查看现场的时候,太平洋铁路为劫后余生的华工安排了一辆列车,提供给他们水和食物,并将他们送往24公里之外的县府所在地绿河镇(Green River),以免遭到暴徒的进一步迫害。

1875年左右的绿河镇。

公司并非多此一举。当时的石泉镇弥漫着仇华的恐怖氛围,施暴者非但不受谴责,甚至还被当作勇士“保护”起来,镇上敢于谴责暴力的人不足一打。沃伦获悉,大约有150~350名白人男子参与了骚乱。和华工一样,他们都是移民矿工,且大部分是尚未归化美国籍的外国人;不一样的只是他们肤色和小镇居民对他们的同情。

3日晚,州长前往绿河镇,本打算与甜水县的官员们商讨对策,讵料邻县稳拓县(Uinta County)的急电接踵而至。该县县府埃文斯顿(Evanston)有一个500~600人的华人聚居区,和石泉镇一样,这里的华人也多是煤矿工人,在当地的奥美(Almy)煤矿做工。

电报称,石泉骚乱后,约700名华人连夜逃到埃文斯顿的华人聚居区,给当地的安保带来极大的压力。鉴于当地仅能组织起20名警员的有限力量,电报请求州长迅速增援人手,并前往视察坐镇。

4日清晨,沃伦马不停蹄地赶到埃文斯顿,发现情势紧迫,当地白人矿工已经离开矿区,武装暴徒游走街头,骚乱“一触即发”,于是不得不再次致电霍华德少将,请求火速支援。霍华德少将回复称,尚未收悉华盛顿及西部作战部队在芝加哥总部的行动命令。

这样一来,沃伦就只有请求总统出兵支援这条路了,而这又不能不提到美国的《暴乱法》。

《暴乱法》

《暴乱法》(Insurrection Act)是1807年通过的联邦法律,授权总统在美国领土之内动用军队镇压动乱及叛乱,以恢复秩序。当然,前提是相关动乱及叛乱造成局势失控,常规执法无法维持秩序。如何判断“失控”呢?一个通常的指标,即动乱所在地的政府向总统提出出兵请求。

《暴乱法》授予总统极大的权力,历来都有反对的声音。作为制衡,美国国会1878年又通过了一个《治安官动员法》(Posse Comitatus Act),原则上禁止联邦军队介入国内治安和执法。但在实践中,《暴乱法》被认为是与此一般原则相对的“例外”。

例如,1957年9月,阿肯色州小石城(Little Rock)的一些种族主义者试图阻止9名非裔学生进入“白人的”中央中学(Central High School),他们得到了支持隔离制度的州长富布斯(Orval Faubus)的支持。后者调动该州国民警卫队前来阻止非裔学生入学,事态失控。石城市长伍德罗·曼(Woodrow Mann)遂向总统艾森豪威尔请求联邦军队介入。24日,101空降师奉总统之命前往小石城,接管当地国民警卫队,护送9名非裔学生入校。这就是著名的“小石城九人事件” (Little Rock Nine)。艾森豪威尔因对内调兵遣将而遭到了猛烈批评,而他则以《暴乱法》自辩。

不过,在美国权力制衡的制度设计下,法律虽有授权,总统仍需谨慎。事实上,美国总统最近一次在类似情况下援引《暴乱法》已经是27年前,在1992年洛杉矶骚乱中。

回到石泉惨案上来。沃伦州长在给总统的第一封电报中,并未正式请求军队介入。除了跟形势判断有关,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即当时的怀俄明还只是“怀俄明领地”(Wyoming Territory),尚未正式成为联邦的一个州,理论上联邦力量不宜在“领地”展开过多执法。不过,沃伦“州长”的头衔却是货真价实的,鉴于怀俄明设州势在必行,总统切斯特·阿瑟(Chester Arthur,克利夫兰的前任)于1885年2月任命其为州长。

9月4日,在查看过石泉镇现场并对埃文斯顿局势进行评估后,沃伦致电总统,正式请求联邦军队介入;5日,埃文斯顿情况恶化,大批持枪白人开始驱逐华人;6日,已经罢工的白人矿工发出威胁,称华工要是敢到奥美煤矿开工,将无法活着离开矿坑;7日,沃伦再次致电联邦表示:“如果联邦政府找不出应对的法子,我认为(埃文斯顿的)情况可能比石泉镇还要糟糕。”

好在,联邦军队及时介入了。

维稳

9月5日,普拉特作战区副参谋长山姆·布莱克(Samuel Breck)奉霍华德少将之命,令距离石泉镇最近的犹他州木垒军营(Camp Murray)第六步兵师上校麦库克(McCook)派遣6个连队乘车前往石泉镇,携带为期10天的给养和弹药,弹压暴乱,保护华工。

8日,国防部指示密苏里战区的舒菲尔德少将,根据1880年《中美续修条约》第三款,美国应保护在美华工权益,总统业已授权该少将部署部队维持秩序,但要谨慎行事。同一天,麦库克上校的6个连部署到位 。

1885年9月部署在石泉镇中心街区的联邦军队,即日后的派勒勃营所部将士。

有关1880年《中美续修条约》,我们在前面的专栏里多次提到,指的是“排华法案”出台前夕美国派员赴华定向修改1868年签署的《蒲安臣条约》而签订的新约,废止了1868年条约内的移民规定,对于华人移民之事,美国“可以或为整理,或定人数、年数之限”。1880年签约谈判系美国驻华公使安吉立(J.B.Angell)领衔的,故而又称《安吉立条约》。

对于已经在美国的华人,《安吉立条约》第三款规定:“无论常居、暂住,如有偶受他人欺侮之事,美国应即尽力设法保护,与待各国人最优者一体相待,俾得各受按约应得之利益。”根据约定,中国人在美国享有最惠国公民待遇,美国政府承诺保护其不受欺侮,更不必说石泉惨案这样的暴行了。

9月9日,在4个连200多名士兵的护送下,逃到埃文斯顿等地的650多名华人矿工乘车重返石泉镇。这时距惨案发生的9月2日不过一个星期,但对华工们却恍若隔世,“原先住的地方只剩下烧焦的残骸”。他们收殓亲友的遗骸,按照老家的传统埋葬了,“儿子哭喊着父亲,兄弟哭喊着兄弟,叔伯哭喊着侄儿,朋友哭喊着朋友,目不忍见,耳不堪闻”。

然而,死亡与哭喊并不能驱散石泉镇的排华的恐怖氛围。对于华工的归来,当地小报《石泉独立报》痛心疾首地大喊:“中国人回来了,中国城又要建起来了,对白人来说,这等于是杀了石泉镇!”

1885年9月9日乘车回到石泉镇的华工。

警局对嫌犯的抓捕,是联邦军队进驻后才开始的,统共抓了16人,另有45名骚乱的参与者则不予逮捕。验尸工作在案发当天就开始了,一名叫作路德维格森(John Ludvigsen)的治安法官临时充任了法医。据报告,他带着6人的陪审团,分别于2日和3日勘验了共计19具尸体,勘验完毕,即解散陪审团,下令掩埋尸体,没有进一步动作。许多证据也随之掩埋了。

鉴于当地排华暗潮汹涌,沃伦州长请求联邦军队继续驻扎石泉,以免骚乱再次发生。后来有两个连留了下来,他们在重建后的中国城南边安营扎寨,即“派勒勃营地”(Camp Pilot Butte),直到1899年才撤离。

-----

作者王元崇,美国特拉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单雪菱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