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纪念王淦昌 | 隐姓埋名17年 只为一生以身许国

2020-05-30 03: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他身上有着众多璀璨的标签——“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世界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实验核物理、宇宙线和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创始人和杰出先驱,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奠基人之一,中国惯性约束聚变的发起人……

他,就是王淦昌!

今天是王淦昌诞辰113周年纪念日。让我们一起回望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1928年王淦昌在清华大学校园

1960年12月的一天,一位蜚声中外的中国物理学家从苏联返回祖国。就在一年前,由他领导的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一时间轰动世界。正当站在世界物理学舞台最中央时,他接到了回国的调令。等待着他的是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选择。他就是王淦昌。

王淦昌(左一)在苏联工作时的情形

1958年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

与所长布洛欣采夫(中)在一起

1961年4月3日,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的刘杰和副部长钱三强约见了王淦昌。在办公室里,王淦昌接到了中央的重要决定:希望他参加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并请他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从此隐姓埋名。手握国家的重托,迎着两位部长迫切的目光,王淦昌毫无迟疑,掷地有声地说:“我愿以身许国!”

从这一天起,王淦昌更名王京,曾被世界物理学界认为一只手已触碰到诺贝尔奖的著名物理学家消失了。而这一去就是17年。

王淦昌与聂荣臻(中)朱光亚(右)

在核试验基地

原子弹如何研制出来呢?最初,还是个谜。而王淦昌负责的就是有着“解开原子弹之谜的第一步”之称的炸药爆轰实验。从1961年开始,王淦昌带领团队用一年多的时间摸清了爆轰物理的规律,掌握了爆轰实验技术,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王淦昌在原子能院用于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氟化氪激光装置前讨论实验工作

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金银滩草原,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这里平均海拔32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在0度以下。1963年,56岁的王淦昌来到这里,成为当时青海草原上最年长的科学家。在高寒缺氧、风沙弥漫的环境中,他每天在车间、工号、试验现场间奔波往复,通宵达旦地进行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他心心念念的是以最快的速度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争气弹”来。他常说:恨不得明天早上就在大漠深处升起一颗“人造太阳”。

向中央提出发展高技术建议(“863”计划)的四位科学家,前排左起:陈芳允、杨嘉墀、王淦昌、王大珩,后排:朱丽兰、宋健、丁衡高、朱光亚

从1961年到1964年,王淦昌指导了上千次爆轰试验,第一颗原子弹的每一个核心部件都经过了实验检测。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东方巨响震惊世界,中国实现了核武器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此后,王淦昌又秘密参与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早期地下核试验工作,指导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17年隐姓埋名,当王淦昌再次以真实身份出现时,已是年过古稀。他用17年的默默奉献铺就着强国之路。

1989年王淦昌第三次视察秦山核电站

晚年的王淦昌最为关心的是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他所开创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领域有望彻底解决人类能源问题。

1999年9月18日,王淦昌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而他却已在9个月前悄然离世。

原子能院内王淦昌铜像

中国理论物理奠基人周培源先生说:“王淦昌以科学为生命。”但对王淦昌而言,祖国重托高于生命。他用一生所学和一腔报国赤诚履行着“以身许国”的誓言。

作者:宋其明 董建丽 李佳宁 韩皓南

原标题:《纪念王淦昌 | 隐姓埋名17年 只为一生以身许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