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母胎单身的她竟有好多个 “老公”,是什么阻挡了现实的爱情?丨虚拟世界对恋爱动机的影响
原创 时差少女S 心理0时差
少女身边有一位可爱的朋友,我俩日常的聊天画风大概是这样的:自从认识她以来,她的 “老公” 换过不计其数,每一个都很帅。
但神奇的是,一直沉浸在恋爱幻想中的她,却自嘲是个 “母胎单身”,从来没真正谈过一场恋爱。
这绝不是因为她条件不好。相反,她是无数男生心中的女神,长得漂亮、聪明过人、家境宽裕,从不乏追求者,但她每次不是觉得 “不来电”,就是觉得 “条件一般”,认识一段时间就会自觉地保持距离。
她竟然跑来问我,让我分析一下她为啥这么多年都单身。
不知道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的朋友呢?或者,你自己就是这样一位,不缺乏对恋爱的幻想,却从来未正儿八经谈一次恋爱。
今天,少女就来跟大家探讨一下,心理学家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01
是什么阻挡了现实的爱情?
1. 虚拟世界对恋爱动机的影响
少女的这位朋友,经常会被人问: “总是一个人,不孤独吗?”
显然她大部分时候是不孤独的,因为追星、追动漫、打游戏、日剧韩剧国产剧还有小说,这些丰富有趣的活动已经填满了她的空余时间和内心。
C 位出道的小哥哥、小姐姐们,二次元中萌妹子们,还有游戏中的扮演的角色,她虽然接触不到他们,但却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依赖,并且长期、稳定地投射自己恋爱幻想,由此产生一种错觉:
虽然我在现实世界单身了很多年,但其实也一直在 “恋爱” 着。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旦我们的情感有了可以投射的客体,即使内心想脱单,也难以产生真正的动机去指引我们的行动。[1]
毕竟看看帅哥,吃吃男女主的糖,也就满足了大部分恋爱幻想了。
甚至研究发现,在面临困难或者孤独的时候,幻想的伴侣也能够满足内心的依恋需求。
至于现实中的恋爱,不过就是嘴上说说,等到真正要花精力的时候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2. 爱情观决定了恋爱行为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于爱情的信念可以大致分为两种:
宿命型:相信爱情是命中注定的,期待遇到生命中 “对的人”,感觉对了,人才对。
成长型:认为世界不存在唯一 “对的人”,关系是需要经营和成长的,感觉可以慢慢培养。
休斯顿大学的研究也发现了关于两种信念与爱情的关系:[2]
对于宿命信念的人来说,最初的满意度能够显著预测恋爱长度;而对成长信念的人来说,最初的满意度跟恋爱长度关系不大。
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相信恋爱宿命的人,那么最开始 “有没有感觉” 非常重要,只有对一个人有感觉,你才可能长时间地维持一段恋爱关系。
而如果你是一个持 “成长信念” 的人,那最初的感觉跟一段关系能维持多久关系不大,平平淡淡的关系也值得维持一生。
现代影视小说中为我们展示的大都是宿命型的爱情:始于一见钟情、终于梦幻婚礼;甜蜜爱情根本不是靠经营,而是靠运气。
这也很容易使我们苛刻地去追求那个唯一对的人:
初见面时,一看颜值不够,立刻拒绝;
好不容易开始了解一个人,一件小事看不顺,就下定论:三观不合,拜拜……
很多母胎单身的朋友会一边说:“日子太苦了,好想找个人嫁了算了。”
同时一边说:“可是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啊,太难了。”
这时候的爱情,被想象为万灵药,也成了寻不到的宝贝。
3. “回避爱” 也跟依恋风格有关
研究也发现,一个人的依恋风格会影响我们对单身和恋爱的选择。
心理学家巴塞洛缪(Bartholomew)提出,一个人的依恋模式主要由两个命题来决定:
1. 我值不值得被爱?(自我价值认同)
2. 别人值不值得信任?(他人价值认同)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你是哪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更容易进入恋爱,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安全感,信任对方能给自己足够的爱,同时也觉得自己有能力去爱别人。
焦虑型依恋个体也是容易进入恋爱关系的一群人,他们往往有 “单身恐惧”,十分渴望亲密关系。但是在爱情中会过度依赖对方,常常患得患失,怀疑 “ta 不爱我”、“ta 不在乎我”,也因此不容易维持一段高质量关系。[4][5]
而最不愿意进入恋爱关系的,是回避型依恋和恐惧型依恋的人,因为他们的 “他人价值认同” 很低,说白了就是觉得别人不可信任。[3]
这很可能与他们成长经历有关,也许目睹了父母之间失败的感情,也许自己的爱和需要在父母那里得不到满足,使得他们觉得 “别人都不可靠,靠自己最安全”。
因此,对他们来说,与其恋爱,不如单身更安全。
4. 我可能没有恋爱基因?
还有一些心理学家发现,长期单身跟基因存在某些关系。
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对我国 579 名汉族人的 5-HT1A 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发现 HT1A 基因上带有 CC 基因型的人中有 50.4% 的人正在恋爱中,而带有 CG 或 GG 基因型的人中,仅有 39% 的人在恋爱中。[6]
所以你大概也看出来了,影响我们恋爱的就是这个 G 基因。
更多的研究也发现携带 G 基因的个体在与他人亲密时,会觉得更不自在,这使得约会对他们来说更困难。
另外,他们也难以描述和识别情感。比如,有个朋友曾经和少女讲起,读书时,有个男生天天给她打电话问家庭作业,她当时只有生气,觉得为什么这个男孩天天都不记作业呢?
她丝毫不会觉得,对方是不是另有企图。
不过大家也不必被 “基因” 两个字吓到,它只是一个预测因素,并不能决定一个人能否谈恋爱。
恋爱行为更大一部分还是由后天决定的,我们自己也完全可以拾起主动权,在一段真实的亲密关系中成长。
02
想摆脱嘴上说说的恋爱模式
需要做什么准备?
1. 调整不切实际的想象
如果你很想要进入一段关系,却从来没有成功过。那么或许你第一要做的,是更新你对爱情的认识。
首先需要认清一个事实,电视剧里的爱情,往往距离现实十万八千里(尤其是颜值,现实中哪有这么多帅哥啊……)
少女曾介绍过一个研究,心理学家发现,个人品质会影响我们对颜值的判断,我们会倾向于认为随和的、负责任的、有才智的人颜值更高,不论他们客观颜值如何。[7]
也就是说,你会因为一个人的内在而爱上 ta 的颜值,前提是需要时间去了解 ta。
现实中,一见钟情并且维持长时间幸福的感情,存在率极低;大部分的感情,还是靠时间摸索出来的。
所以,给爱情多留一点时间,你会发现最初的感觉可能会随着之后的了解而变化。
2. 培养独处能力
看到这有朋友可能会说:“少女你开玩笑吧,我都单身这么多年了,怎么不会独处呢?这是我最擅长的事情。”
这还真不一定。
不一定每一个单身的人,都具备高的独处能力,也不是每一个单身的人,都能享受单身。
很多幻想恋爱,却迟迟不肯尝试的朋友,其实并不享受单身,只不过是换一种方式 “恋爱”,用一种更加虚无的方式来填满自己的情感空虚。
研究发现,恐惧单身往往会造成更大的恋爱危机,也更难在今后的恋爱中有好的关系体验。[5]
因此,让自己具备单身能力,是进入恋爱的关键准备。
真正有独处的能力,在和自己相处时不会有强烈的空虚感,会很清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享受什么,并且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忍受寂寞。
即使是什么也不干,仅仅是一个人呆着,内心充盈的世界就能够使自己获得陪伴和慰藉。
如果你是这样的状态的话,那么你的单身状态是十分健康的,有一天你遇到爱情时,也会更加从容不迫。
3. 爱情不能光靠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把动力化为行动。
毕竟爱情不是等来的,很多朋友总是宅在家里看剧,幻想一段美好的爱情,然而现实中已经几个月没出门社交了。
当 “宅” 转变成 “行动” 时,爱情才能有机会萌芽。
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让自己有机会多方面地了解一个人。
也不妨换个角度看看身边的人,或许朋友们都说 “合适” 的那个,真的值得进一步了解看呢?从对方的社交圈到对方做事的细节,都是需要时间和机会去认识的。
说不定,某一个已经认识好久却一直觉得不可能的人,会成为未来幸福的同路人。
送给大家一句话:
“你不需要追求一个完美的灵魂伴侣,你追求一段包容的、有成长性的爱情,那个对的人自然会追着和你跑。”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References / 少女参考的文献资料:
[1] McCutcheon,L. E. (2002).Are parasocial relationship styles reflected in lovestyles. Current Research inSocial Psychology, 7(6), 82-94.
[2] Knee, C. R. (1998). Implicit theories ofrelationships: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 initiation,coping, and longe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2),360.
[3]Bookwala, J. (2003). Being “single and unattached”: The role of adult attachment styles 1.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3(8), 1564-1570.
[4]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16).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 (2nd ed.). New York: The Guildford Press.
[5] Spielmann, S. S., MacDonald, G., Maxwell, J. A., Joel, S., Peragine, D., Muise, A., & Impett, E. A. (2013). Settling for less out of fear of being sing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5(6), 1049.
[6]Liu, J., Gong, P., &Zhou, X. (2014).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omantic relationship status and5-HT1A gene in young adults. Scientific reports, 4, srep07049.
[7]周青霞. (2012). 面部表情对面孔吸引力的影响. (Doctoral dissertation, 首都师范大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