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至道学宫被封,留下哪些思考和警示?

2020-05-29 14: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作者:冯雪芙

导读:

一、 风口浪尖的“微信第一公众号”

二、警惕极端民族主义的死灰复燃

三、疫情过后,冷静思考不可少

前几天,一篇名为《濒死:美国沉没》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这篇文章,真可谓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文章是这样写的,由于美国的新冠疫情过于严重,在疫情中死亡的人数基本上是百万级别的规模,这么多的死者无法及时处理,于是尸体就被做成了人肉。就是这样一篇漏洞百出的文章,有数百万人阅读,2.5万人点赞。

这篇文章以“出圈”之势引起了关注,至道学宫这样一个“神奇”的公众号由此进入大众的视线,也引起了官方的注意。5月25日,腾讯方面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在微信打击谣言文章的过程中,发现至道学宫公众号曾发布多篇编造整合虚假信息、煽动公众情绪、误导性强的谣言文章,包含如把尸体做成汉堡等惊悚谣言。根据《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则》 4.9 不实信息类内容、4.11煽动、夸大、误导类内容的相关规定,微信对该公众号进行永久封禁处理。经核实,至道学宫共8个系列相关账号涉及批量发布相关谣言,均进行账号封禁处理。

至道学宫被封杀之后,新京报发文表示“就好像一口卡了多年的痰,终于咳了出来,舒畅。”

一、风口浪尖的“微信第一公众号”

对于很多人来讲,看到这个公众号被封的新闻之后,才了解到它的存在。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小众的公众号,而是一个有着庞大而稳定读者群体的公众号。

据新浪财经调查显示,该公众号属于文化类别,4月月榜排行第一,超过“易中天”、“六神磊磊读金庸”、“诗词天地”、“三联生活周刊”等公号,预估活跃粉丝1815.71万,头条平均阅读量10万+,平均评论43条,近30天发布的7篇文章阅读量超过10万。而1-3月,其排名分别在第8、第12、第2。

在很多公众号在苦苦追求10万+的浏览量时,至道学宫所发表的文章平均阅读量已经达到了170万左右,单篇打赏的金额也十分可观,曾经被誉为“微信第一公众号”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公众号?

这是一个标榜为“有思想的人都在这”,但是所发表的文章几乎充满了极端民族主义、反智主义、阴谋论的情绪的公众号。除了那篇把人肉做成汉堡的文章,其他文章中所持的论调同样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美国不敢打中国是因为中国比美国早一天、西方经济学祸国殃民是异端邪、《柳叶刀》等科学期刊是披着学术外衣的间谍机构、英语是汉语劣化的产物……至道学宫的一系列文章基本上只有一个中心含义,中国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等的民族,外国的一切都是低级、劣等的。

这些文章基本上没有事实的支撑,全靠造谣来渲染情感,但是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公众号,非常受小城市中老年群体的欢迎。至道学宫在这一人群中的百万级的影响力,进行多种渠道盈利活动,主要形式有线上直接打赏、开班授课、引流售书,以及各种名目的线下活动。根据新榜统计,至道学宫仅凭借《对新世界体系的预言与展望》一文便获得了71648元的收入,在1月15日至2月5日时间段中排名第二,远高于平均数3064元。

二、频频出现的极端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对于自己的认同,对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对于自己的定位起着很大的作用。民族主义分为两种。一种为积极的,一种为极端的。积极的民族主义,是在民族尊严受到无视以至践踏的时候,去捍卫它。那么所谓的极端民族主义就是只为本民族服务,认为本民族是本国,或者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歧视别的民族。

3月份,新冠肺炎疫情当时波及到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确诊病例数量正进一步增加。而那时国内的疫情基本平稳向好,在3月19日湖北省境内新增病例已经清零。网络上悄然出现一批文风类似,主题一致的“华商太难了”系列文章。世界那么大,各地的华商却协调一致,只因疫情太过严重。虽然有部分网友分辨出这是假新闻,但还是有人信以为真,把文章转发到了朋友圈和群聊中。

后来经过有关部门的调查,相关嫌疑人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福清市公安局刑事拘留。到了4月份,“某某国为何渴望回归中国”系列文章又流传开来。经查证可知,在这个系列中,多数周边国家都被造谣为回归的主角,且内容和标题极度不符。4月16日,微信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称,“查删此类文章227篇,封号处理153个公众帐号”。

对此,人民日报发声:病态的自媒体该治了。这些病态自媒体枉顾事实,造谣惑众,但往往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帜,误国误民,给读者传递错误的信息,给民众打着劣质的鸡血,常常给国家带来种种被动。

和至道学宫一样,这些自媒体在引起大众关注后面临的都是封号、删帖的后果。平台对这些自媒体的封杀,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但是回过头来,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并不能止于此。这些体现着极端民族主义的文章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一些读者也乐此不疲地成为它们的读者?

在政治学者萧公秦看来,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危机形成一种深层的“受害意识”,这种“受害意识”固然是激发我们民族奋力争取富强的精神资源,另一方面,基于受害的历史记忆而产生的高度敏感心理,任何现实的温和冷静的态度,将在这种非理性的情绪状态中被解读为“对外软弱”,解读为委曲求全的“绥靖主义”。到头来,连务实的主政者也会被逼得要“顺应”从极端民族主义的潘多拉盒子释放出来的“民意”,被迫以刚性对抗来作为解决复杂国际关系的基本选择。

有必要区分的是,极端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即便是在文章中极力贬低外国的一切,制造这类文章的人也并不是真爱国,其实他们目的很单纯,就是流量变现。其实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制造“爆文”来涨粉,是一种很常见的盈利模式,这本身无可厚非。但“爆文”之间也有着很大差别,这些文章的出现无异于“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不但误导读者,而且不利于国家形象,以至于引发争端。

目前,对于至道学宫的相关报道只停留在封号阶段,至于它的运营者是否会承担法律责任,其利用造谣牟利的收入是不是属于非法所得,这些仍有待后续的观察。

或许有的人会说,“它不就是说了几句外国的坏话吗?至于么?”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它至道学宫这样一个传播广泛、读者稳定的公众号,已经是在用造谣的手段蛊惑人心了,收割了很多不明所以的读者的“智商税”,单纯的封号不足以起到彻底的拨乱反正的作用。如果对其运营者“白云先生”深信不疑的人依然大有人在,那么贩卖极端民族主义就仍然会有市场,公众道德、认知水准的下降仍需要在日后进行长期的引导。

三、疫情过后,冷静思考不可少

《光明日报》在3月21日发表了一篇评论:疫情危机下打民族主义牌,一时爽但不会一直爽。

这篇文章来的太是时候了。不得不说,这几个月以来,由于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国内外的各方势力处于复杂的博弈之中,一股极端民族主义也在野蛮生长,形成了交织不清的舆论风波。

即使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我们也依然记得:海外华人华侨在误解中遭受了排挤和暴力,特朗普在演讲时公开把新冠肺炎称为“中国病毒”……除此之外,还有太多。

《光明日报》在评论中指出,这种因对疾病的恐慌而延伸出的对另一个集体进行污名化的荒诞行为,在人类历史上并非没有过,但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今天,面对遭遇的共同挑战,在各处飘荡的种族歧视幽灵,让人深感不安和震惊。

说到底,这只是一种非理性的狂欢。在以往的反全球化过程中,很多国家内部都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些这样的情绪,于是,在此次疫情的冲击下便全面爆发了。

但是,不管是在疫情当下,还是任何时候,极端民族主义都无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因为在这种氛围中,最大的获利者只能是投机分子。《群氓的狂欢》这本书写道,有一些人,他们能够“用充满幻想的简单词语回答了民众的问题,并且给了无名大众一个名称。民众从他们最深层的直觉中,而不是从理性推导中接受了这个答案。他们认为这个答案好像是一个绝对的真理,展现了一个新世界,或者是唤醒了他们对新生活的期望。”

的确,那些不动声色地传播极端民族主义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利用民众的情绪,转移他们对于社会问题的注意力,可以利用民众爱国热情趁机制造混乱,从中谋利。

一个至道学宫倒下了,但是并没有到放松警惕的时候。国内的疫情基本得到了控制,但是未来我们还可能面临很多复杂的形势。被疫情所激化的极端民族主义,留给我们的是长期的思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