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纬37°的烟台,产业正“逐浪”崛起,究竟有何秘诀?
作者 | 澍野 制图 | 时成成
据说,上海青帮大亨杜月笙在未成名前,曾在上海大世界游乐场摆摊,专门叫卖莱阳梨。当时,莱阳梨从烟台长途贩运到上海,难免有不少烂梨。不过,杜月笙练就了一手削水果的好手艺,不仅为顾客代削水果皮,还将烂梨也派上了用场,让原本就甘甜爽口的莱阳梨大销。因而,杜月笙依靠莱阳梨“出圈”,还获得了“水果月笙”和“莱阳梨”的绰号。
如今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烟台水果向外运输毫无压力,不仅有栖霞苹果、莱阳梨、福山大樱桃等水果远销海内外,烟台海鲜、龙口粉丝、葡萄美酒等食品产业还吸引着游客慕名而来。
▲ 烟台景色(资料图)
为充分挖掘产业优势,烟台确立了现代海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端化工、医养健康、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高效农业等“八大主导产业”,烟台产业优势在现代体现的淋漓尽致。
今年烟台两会上,烟台在“八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又提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技术与大健康、航空航天、海洋经济、新材料、新能源和数字创意等八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生物医药、先进结构材料两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可以看到,烟台野心勃勃,正在依靠产业强势崛起,打造独特的“烟台路径”。
锻造:工业强市的品质
烟台,位于北纬37°的“黄金纬度”,拥有1038公里海岸岛岸线。作为海滨城市,烟台冬暖夏凉,全年平均气温11.8度,海风凉爽不潮湿。烟台自然资源禀赋独特,不仅造就了甘甜爽口的果蔬等食品产业,还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海洋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是北纬37°的城市还有美国旧金山、希腊雅典、意大利西西里、韩国首尔等城市,这一纬度造就了许多历史文明和“奇迹”。而烟台的“奇迹”始于近代工业的发展,这座滨海城市因工而强,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目前,烟台形成了食品加工、高端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金属加工、汽车制造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2019年,烟台GDP初步核算数为7653.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0.42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3185.48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3917.55亿元,增长7.1%。三次产业构成为7.2:41.6:51.2。
通过上述数据,不难发现,制造业占据了烟台经济的“半壁江山”,是强市富民的支柱和基础;烟台去年服务业增速最快,已成为拉动烟台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今年烟台两会还指出,2020年“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市”仍然是工作主线之一。
实际上,烟台工业强市的发展“秘诀”,不仅体现在数量规模上,更体现在质量上。这一点从今年两会中就能得以窥见。两会重点指出,烟台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提出具体实施策略来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看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无疑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多年来,烟台早就规划了新兴产业的发展,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9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了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山东烟台市的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功入选,获批数量居山东省第一。烟台这两个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够入选,正是其眼光独到提早布局,并坚守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
▲ 烟台天马栈桥海洋之心(资料图)
2019年,烟台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2.6%,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9.8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2.5%。我们可以看到,烟台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将成为撬动制造业乃至整体经济的有力“杠杆”。
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烟台高新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19年,烟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2家,同比增长119%;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省级独角兽企业2家、“专精特新”企业51家、瞪羚企业33家;新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42家,占全省近1/6,创新型企业呈爆发式增长态势,成为烟台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那么,为何会产生如此现象?经过梳理发现,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烟台支持龙头企业高标准创新发展,形成良好的带动作用和创新氛围。
烟台支持万华集团建设世界一流化工企业,构建高端石化产业发展优势。支持通用东岳汽车基地更新换代,开工建设一汽宝雅新能源汽车项目,打造高端汽车产业发展“双龙头”。
此外,万华集团还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资产证券化,达到了引资、引治、引智的效果,推动企业资产、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资源有效配置,真正实现了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公司走向全球,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打下了基础。
可以看到,烟台不仅在扶持企业多极发展,让更多企业在“带头大哥”的引领之下创新,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从而打通上下游全产业链。同时,还让新时代国有企业实现改革发展,打破旧有惯性思维,积极面对市场竞争。
其二,烟台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老产业“以旧焕新”。
烟台的思路很清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通过技术改造,让能够转变的产业“凤凰涅槃”,同时杜绝“一刀切”,避免资源浪费,实现精准管理。
▲ 崆峒岛(资料图)
在如此清晰的思路引导下,烟台取得的成果也很显著。2019年,烟台实施100个过亿元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资204亿元。同时,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研发合作,引进中科院烟台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等高端研发机构80家,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6个,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额达到189亿元,居全省第二位。
其三,烟台加快落后产能出清,为新动能、新产业留足了成长空间。
烟台注重对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行业和企业进行全面清理,2019年关闭淘汰落后化工企业174家,清理整顿石材企业618家,累计治理“散乱污”企业6000多家,完成省下达的万元GDP能耗下降目标,清洁能源容量居全省第一。
取得这样成绩的背后则是不懈的努力,要知道,不同于技改,淘汰落后产能的问题更加严峻,有更多复杂的矛盾。而只有处理好了产业技改和产能出清,才能打通城市的“任督二脉”,让城市从营商环境到经济发展,都变得更加“经血活络”充满原动力。
逐浪:产业创新时代
2019年,对于烟台来讲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烟台获批自贸试验区,成为其城市发展的又一“里程碑”,为产业发展架起了一座对外开放的桥梁。烟台自贸区在营商环境、投资便利、贸易自由、金融开放等方面加大探索创新力度,充分体现出制度创新空间和试点优势。
从烟台对自贸区的规划来看,自贸区不是开发区的升级版,也不是高级阶段的开发区,而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政策试验区。同时,提出希望年内再提报创新案例10个以上,自贸片区注册市场主体5000家以上,其中外资企业160家以上、外贸企业800家以上。
可以看到,烟台把握好自贸区的定位,让创新制度和政策红利助力自贸区产业腾飞,不仅体现出开放的态度,也彰显着烟台的创新动能。同时,利用政策优势,布置好自贸区发展的“大棋局”,烟台既不乏信心,也不缺深思和谋略。
▲ 烟台自贸区范围(资料图)
这一年,烟台的睿创微纳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科创板作为新制度和政策的产物,使得科创企业一经上市就受到资本热捧,见证了“后浪”奔涌的力量。加之青岛的海尔生物,济南的华熙生物,在科创板上,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三核引领城市济、青、烟实现全覆盖。
而值得注意的是,烟台一直以来都是山东省上市公司家数最多的市。截至今年4月末,在A股市场上,烟台有39家上市公司居全省第一位,青岛有上市公司38家,济南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8家。
从盈利情况来看,2019年,烟台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253.23亿元,同比增长24.30%。36家公司实现盈利,其中净利润超100亿元以上公司1家,10亿元—100亿元之间的公司8家,1亿元—10亿元之间公司的16家,1亿元以下的公司11家。
除了“后浪”睿创微纳等企业,富士康等“前浪”也见证了烟台一路的成长蜕变。2004年,烟台富士康开始进行投资设厂前置筹备工作,到2005年7月烟台富士康正式投产运营。目前,富士康烟台工业园已成长为山东半岛最大的3C产品工业基地。
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曾这样说道:“是烟台的魅力让我们决心在这里投资,烟台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吸引着我。”
当年,富士康在烟台落户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富士康的到来,为烟台提供了工作岗位,更以河北村为原点,辐射带动开发区、烟台市乃至山东省崛起一个近3000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 富士康烟台科技工业园(资料图)
除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烟台还形成了以通用东岳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以张裕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招金集团为龙头的黄金产业集群,以万华集团为龙头的现代化工产业集群,并加快建设山东海洋牧场综合试点烟台先行先试区,全力打造海洋牧场示范之城。
2019年,烟台中集来福士自主研发设计的深远海智能化网箱“长鲸1号”在长岛投产,创造了两个世界第一和五个全国第一,成为引领全国海洋牧场建设的示范工程。2020年,总投资3亿多元的10个示范项目将全部投入运营,以点带面,逐渐形成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三产融合试点牧场,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海洋牧场多元融合发展提供烟台经验。
烟台还启动了海洋牧场“百箱计划”,推动烟台渔业向深发展。依托中集来福士技术优势启动实施“百箱计划”,注资10亿元成立烟台深蓝海洋牧场公司,通过集团化运营,集中打造“烟台鱼”。同时,培养树立海洋牧场示范典型,做好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观测监控预警、岸基服务配套完善,加快构建集垂钓、体验、观光、美食、科普等于一体的新型海洋牧场建设示范区。
在海工装备制造上,烟台奋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支持中集来福士、杰瑞集团、巨涛重工等骨干企业创新发展,研发制造更多像蓝鲸1号、2号等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大国重器”,带动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向国际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在涉海项目建设上全力突破,加快推进中国东方航天港、海上世界、海阳核电大型海水淡化等重大项目建设,以高质量涉海项目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 (资料图)
如今,烟台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技术与大健康、航空航天、海洋经济、新材料、新能源和数字创意等八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生物医药、先进结构材料两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区块链技术、新能源汽车、氢能利用、医养健康等新兴产业发展。
回顾烟台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乘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从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到2001年抓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契机,从2017年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三核”之一,到2019年入选自贸区,这些重大的历史节点让烟台迎来一次次机遇。
正是因为灵敏的烟台总能快速反应,抓住机遇勇于创新的气魄,才使得产业能强势崛起,并造就了北纬37°独特的“烟台路径”。这一路径还在随时代浪潮被不断更迭、焕发新生.....
参考资料:
山东企业“扎堆”闯关科创板IPO,20天内5家企业上市材料获受理,山东经济报道,2020.05.14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