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曾小峰教授: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全面升级

2020-05-30 08: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思予 医学界风湿与肾病频道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开启我国SLE诊疗新篇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复杂,其主要临床特点为全身多系统和脏器受累、反复的复发与缓解、体内存在大量自身抗体等,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造成受累脏器的不可逆损害,最终导致患者死亡。随着我国SLE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不断提高,指南的更新需求已迫在眉睫。

鉴于此,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STAR)共同制定并颁布了《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新版《指南》”)。

新版《指南》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循证科学为依据,接轨国际理念,结合我国国情,在诊断、病情评估及治疗等方面提供规范的诊疗建议。围绕着新版《指南》,我们特邀请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给我们讲讲新版《指南》背后的故事。

01

新版《指南》:高大上——与国际接轨,接地气——符合中国国情!

曾小峰教授介绍道,新版《指南》最大的特点就是既高大上又接地气。“高大上”是指新版《指南》依照国际上通用的、科学的循证指南制定方法进行编写,融合了很多新理念、新方法、新内容,这与过去的指南完全不一样。“接地气”是指新版《指南》更贴近临床医生的需求,在制定过程中筛选出12个临床医生最关心的问题进行解读,更具有临床的指导意义。另外,新版《指南》里有很多新证据、新方法、新理念和新的治疗手段,都是基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循证证据,因此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真正做出了中国人自己的指南。

曾小峰教授还谈道,疾病都是在不断变化之中,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手法日新月异,新的药物更是层出不穷。指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进行更新。在更新指南的过程中,不仅要参考国际上的研究进展,更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CSTAR的数据显示,中国SLE患者的临床表型、药物敏感性等方面与欧美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我国的指南不能照搬国外的指南,而是要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02

帮助患者度过"下一个十年"或成最大挑战!

过去30年间,SLE患者的预后已有显著改善,10年生存率从1950年代的50%提升至目前的89%,但10年以上的生存率出现明显拐点。

面对这样的现状,曾小峰教授表示,过去我国缺医少药,所以患者10年生存率很低。现在我国SLE患者10年生存率与发达国家一致,甚至优于他们。但是,患者“下一个十年”就不那么乐观了,对此曾小峰教授进行了分析:

治疗药物种类较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SLE患者的治疗。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只有6种药获批用于SLE的治疗:除了治疗SLE的基础用药糖皮质激素;对无禁忌的SLE患者,推荐长期使用作为基础治疗的羟氯喹;还包括在我国获批但却并未在美国获批的免疫抑制剂来氟米特和霉酚酸酯,以及去年在我国新获批的生物制剂贝利尤单抗。

长期用药引起的毒副作用,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脏器损伤。SLE患者早期死亡多是由于疾病本身,而后期虽然由于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使用延长了生存期,但由于长期应用也导致患者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现今,感染仍然是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高于健康人群,SLE患者心血管疾病引发的死亡也不可忽视。

图1.新版指南SLE诊疗路径图

曾教授总结道,随着患者治疗时间的延长,药物的毒副作用、不良事件都会出现,因此新药物的研发势在必行,希望未来能够有疗效更好、毒副作用更小的药物出现。另外,对于SLE患者要采取综合管理,在控制症状的同时改善患者的心血管功能、肾脏功能。随着发病机制、治疗手段、药物研发等方面的突破,相信SLE患者的"下一个十年"一定会更好!

03

SLE患者的治疗原则:早诊早治、达标治疗!

新版《指南》强调对SLE患者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控制病情的疾病活动。曾小峰教授解释道,SLE的治疗应遵循早期、个体化治疗的原则,最大程度地延缓疾病进展,降低器官损害,改善预后。从国际、国内的数据来看,患者出现脏器损伤后很快进行治疗干预,患者的预后会比较好。如果患者起病初期或者发病的时候脏器损伤已经很重,而没有及时进行干预,那患者的预后则会很差。已有的证据显示,早期出现狼疮性肾脏损伤的患者,如果病情控制较好,15年后的预后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如果早期不加以控制,15年后很多患者会出现终末期肾衰竭的状况。

实际上,对于SLE患者的早期诊断还是比较困难的。曾小峰教授表示,一是由于漏诊、误诊导致SLE患者没有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二是有些患者依从性很差、急于求成,往往四处就诊导致治疗非常不规范,甚至寻找所谓的“偏方”或“秘方”,当去正规医院就诊时,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这也提示我们在推广指南的时候,一定要进行患者教育。指南制定出来后,不能束之高阁,而是要将指南落地,让临床医生和患者都能够从中获益。

04

新药研发助力SLE治疗迎来新阶段!

近年来,SLE的研究进展颇多,比较突出的是在药物研发方面,目前有很多新药已经在做III期临床研究。曾小峰教授指出,SLE的异质性非常强,寻找到安全有效的药物并不容易。有些药物虽然在I、II期试验中表现很好,进入III期临床研究后却失败了。这提示我们要加强合作,共同寻找新的治疗药物。从目前的药物研发进展来看,有些生物制剂可能在治疗SLE方面有效,但是还没有非常好的RCT对照研究出现。

新版《指南》中首次增加生物制剂的推荐,提出“经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佳、不耐受或复发的SLE患者,可考虑使用生物制剂进行治疗。”曾小峰教授认为,生物制剂治疗是SLE治疗的新阶段。随着药物的不断研发,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生物制剂和小分子化合物出现在指南之中。

05

临床医学研究中心、CSTAR助力新版《指南》制定!

曾小峰教授表示,2019年获批的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次参与新版《指南》的制定,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作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重大临床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大数据、科学普及规范化诊治等各方面起到引领作用。此次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加入到新版《指南》的制定当中,凸显了国家对于我们风湿免疫学科的重视,同时也起到了促进规范指南制定、促进学科发展、领导临床研究的作用。

曾小峰教授介绍道,CSTAR成立于2009年,是全球最大、中国唯一一个多中心协作参与的SLE注册数据库。CSTAR最初是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SLE的临床诊断和综合治疗研究”课题组基础上发展而来,目前共有3万多名SLE患者入库。CSTAR是我们本土的数据库,因此从临床表现、临床特点、治疗现状等各个方面均显示出我国的现状。此次新版《指南》制定的过程中,CSTAR提供了大量的循证学证据,让我们的指南更加具有中国特色。

06

多年辛勤耕耘,风湿免疫专科迎来“大丰收”!

近几年风湿免疫学科在曾小峰教授的带领下,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对此,曾小峰教授表示,学科的发展得益于国家的重视、政策的扶持以及所有风湿界同仁的共同努力。正是所有同道坚持不懈的耕耘,才迎来了学科建设的“大丰收”: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综合医院风湿免疫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要求所有有条件的三甲医院必须建立独立的风湿免疫科,有条件的二级医院也要建立风湿免疫科,这预示着未来设立风湿免疫专科的医院会越来越多,风湿免疫专科从业者的队伍也会越来越壮大。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获批,让我们倍感骄傲。今后许多科研项目会依托于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进行开展,这是国家赋予研究中心的使命,也是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相信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未来会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在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的积极推动下,“一市一科一中心”计划,也已取得丰硕成果。目前我国风湿病专科注册医生已达6250名,风湿免疫专科从业者已达12189名,设立风湿免疫科室的医院较2015年相比也有了近两倍的增长。

07

小结

在采访的最后,曾小峰教授感慨道:“我国风湿免疫专科发展30余载,风雨兼程、从未松懈。我们跟上了祖国蓬勃发展的步伐,把握住了学科发展的机会。随着我们学科的不断壮大,取得的成果也会越来越多。我们有能力、有信心走出亚洲、走向世界,让世界听到我们中国人的声音。我们是阳光的学科,有着美好的前景,在未来,我们一定会有所作为!“

专家简介

曾小峰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博士生/博士后导师

国家皮肤病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亚太风湿病学会联盟(APLAR)副主席

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及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会长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九、十届主任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常务理事

北京医学会常务理事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STAR)和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负责人。

EUSTAR(EULAR Scleroderma Trials and Research,EUSTAR)中国中心负责人

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第18届APLAR大会主席

第10届欧洲狼疮大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第10、11届国际自身免疫病大会顾问委员会委员

人卫版全国统编教材《内科学》副主编、研究生国家级规范教材《风湿病内科学》主编、《风湿免疫病住院医师规培教材》主编、

《中华临床免疫与变态反应学杂志》副主编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副主编

《中华内科杂志》副主编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副主编

“优秀好医生奖”获得者(2014年)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2016年)

2016年度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十大医学贡献专家称号获得者

2017年九月人民网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获得者

2018年度改变实践的中国原创研究:十大原创研究领衔者称号获得者

2019年度见证70年发展致敬医界丰碑:十大原创医学突破奖

本文首发:医学界风湿与肾病频道

本文作者:思予

责任编辑:风禾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 End -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