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两会“建”言 | 建设韧性城市 提升城市“免疫力”

2020-05-27 04: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020年全国“两会”

中央网信办网评局

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指导

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中央企业媒体联盟联合推出

“对话新国企·大道康庄”

“对话新国企·一线心声”

系列融媒体访谈邀请

全国政协委员、中建西南院总工程师冯远

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

围绕重大突发事件时的城市韧性建设等话题

与网友进行了交流

下面就跟着蓝宝

一起看看具体内容吧

建设韧性城市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对城市建设也是一次考验。我认为需要强调‘韧性城市’的建设理念,提升城市面对风险的快速应对能力、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冯远表示。

“韧性”和“韧性城市”是目前国际社会在防灾减灾领域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概念。在国内,韧性城市尚还处于起步阶段,怎样加快韧性城市的建设,提高城市应对风险的能力?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冯远认为,韧性城市代表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灾害发生时,韧性城市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抵御、吸收和化解外界对其产生的影响,保障自身功能正常运行。

“建设韧性城市,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应当从政策制度、工程技术、社会管理、文化观念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构建。”冯远建议,加强韧性城市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城市发展需要的韧性城市基本理论、指标体系、规划方法和相关建设管理及技术标准;将韧性城市理念贯穿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运维的全过程;提升政府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通过应急救灾演练、媒体宣传等途径,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城市“免疫力”

在这次抗击疫情中,中建集团举全集团之力在全国建设了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为代表的100余项应急工程项目,创造了10天左右时间建成两座传染病医院的“中国速度”,充分展现了团结起来打硬仗的“中国力量”。

被问到,今后我国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如何更好的为民服务时?冯远表示,第一,在国土资源城市总体规划中,应包括防疫应急场地规划、防疫应急物资规划、防疫应急人员规划等;第二,有针对性的将一些设施纳入应急场所范畴,例如这次的方舱医院,可根据城市特点和人口规模,规划一些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作为疫情期间改造用途使用;第三,建立应急设计建造技术体系,完善应急设计建造标准,优化应急建造工艺技术,强化应急设计施工一体化管理;第四,对“日常”+“应急”相结合的公共设施进行统一管理,加强动态的监控和运维管理,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做到资源及时投放和精准调用。

这次两会,冯远还带来了《关于加强执行住宅使用说明书制度的提案》。她建议,完善住宅使用说明书的制度并加强监管;编制说明书标准化示范文本;加大对说明书制度的宣贯力度。

访谈中嘉宾的精彩观点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人民网

冯远:建设韧性城市提升城市“免疫力”

观点摘要:

韧性城市代表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灾害发生时,韧性城市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抵御、吸收和化解外界对其产生的影响,保障自身功能正常运行。“建设韧性城市,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应当从政策制度、工程技术、社会管理、文化观念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构建。”冯远委员建议,加强韧性城市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城市发展需要的韧性城市基本理论、指标体系、规划方法和相关建设管理及技术标准;将韧性城市理念贯穿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运维的全过程;提升政府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通过应急救灾演练、媒体宣传等途径,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中国建设新闻网

冯远: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

增强城市建设韧性

观点摘要:

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功能的不断延伸,未来城市将面临更多复杂且极具不确定性的风险灾害。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增强城市建设的韧性,让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必将成为城市科学治理的未来方向。“韧性城市”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城市建设理念,代表着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一是当灾害发生时,城市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抵御、吸收和化解外界对其产生的影响;二是城市能够从灾害中快速恢复,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通俗来讲,就是城市通过适应,来更好地应对各类灾害风险。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中国建筑融媒体中心

素材来源:企业文化部

媒体来源:国资小新、人民网、中国建设新闻网

中建集团抗击疫情系列报道↘

原标题:《两会“建”言 | 建设韧性城市 提升城市“免疫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