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塞上风云记》背后的故事——张库大道系列知识连载(三)

2020-05-25 20: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张库大道知识连载

清顺治元年(1644年)修筑大境门,是清政府对张库大道这条商业运输线的极大支持。张库大道的兴盛从此开始。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双方正式将俄商来华贸易的条款写入条约内。随着清政府在蒙古地区统治的建立和对俄贸易的全面开放,张家口出现了更多的“跑草地”买卖人。

清末中俄边界恰克图的繁华集市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理藩院议准,内地商人持理藩院发给的执照可前往库伦与俄商贸易,库伦随之成了中俄两国商人贸易的地点。当时运输货物的工具是骆驼和牛车。骆驼商队每年秋季开始出发,直到冬季返回;老倌车队一般是春季出发,秋季返回。

雍正五年(1727年),清俄签订《布连斯奇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两国以恰克图河为界,河北恰克图划归俄国。大清国在河南建新市镇,作为清俄贸易地,称这个新建的市镇为“买卖城”。在漫漫的张库商道上,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骆驼和老倌车在日夜不停地的行走。其中有皇封御赐的八大皇商“山西帮”,有联手经营的束鹿、深州、饶阳、辛集“直隶帮”,有拿着国家俸禄的旗人组成的“京帮”,有小本经营的蔚县、阳原、怀安、涿鹿“本地帮”。

这些商人初时统称“通事行”,清末改称旅蒙商。旅蒙商从内地采购绸缎、布匹、米面、纸张、砖茶、生烟、红糖、瓷器、铁器、蒙靴、鞍具、小百货等,与牧民交换回马、牛、羊、皮张、绒毛、药材等,与俄国人交换回毛呢、毛毯、天鹅绒、银器等。有关数据记载了张库大道的历史辉煌。在张库大道上经营的商户,清初80家,道光年间260家,同治年间530家,民国初年仅大境门外的店铺就达1500多家。

原标题:《《塞上风云记》背后的故事——张库大道系列知识连载(三)》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