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古籍收藏之清末民初的石印本

2020-05-25 12: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莲萍 中国出版史研究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善本古籍”

石印本,用石印印刷的图书。是晚清时传入我国的一种现代印刷方法,石印是平版印刷的一种技术,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是德国逊纳菲尔德(1771-1834)于1798年发明的。其工艺是采用药墨写原稿于特制纸上,然后覆于石面,再揭去药纸,涂上油墨,最后用沾有油墨的石版印书。石印版也非常适合在宣纸上印刷,且版面能够根据需要随意缩放,大部头的丛书、类书体积因而大为缩小,一些稀见的字画碑帖、名人手迹通过石版影印,也得以化身千万,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石印与铅印本均是油墨印刷,与水墨印书的刻本古籍有区别,而且石印本多为手写软体字,一般易于辨认。

早在19世纪初,石印技术就已在欧洲普及。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在中国广州也出现了外国人张贴的用石版印刷的布告。可惜,石印技术仅火了半个多世纪就被后来居上的铅印技术所替代。不过,石印技术对中国印刷所起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石印技术的出现,我以为主要是解放了雕版印刷的劳动,由于用石印术印书,一可省去繁琐费时的雕版程序,二可降低成本,三是版面还能根据需要随意缩小放大,差错少,故一经出现,立刻就为国人所接受。自清末到民国,中国出现的大、小石印书局多达百余家,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同治十三年(1874年),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附设的土山湾印书馆始设石印印刷部,用于印制教会宣传品。光绪二年 (1876年),创设申报馆的英国人美查在上海开设了点石斋石印局,开始石印图书和期刊,出版了《考正字汇》、《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点石斋画报》、《飞影阁画报》等。随后中国人徐裕子、徐润等于1881年先后开设了同文书局和拜石山房,专印古书,如《二十四史》、《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佩文斋书画谱》等。李盛铎创办的蜚英馆、凌陛卿开设的鸿文书局等许多石印书局也相继出现。

用石印方法印刷彩色图画以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鸿文堂五彩书局为最早,该局专印彩色钱票,经理是邬金亭。此后中国人魏允文、魏天生于1882年创设了中西五彩书局,专印彩色图画。富文阁、藻文书局及后来的彩文书局、崇文书局等,也经营彩印。俞复、廉泉等创办的文明书局,于1904年开设彩色石印部,印刷彩色课本、图画和地图,色彩鲜艳。中国图书公司也出版了彩色石印地图、教学挂图等。192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始采用直接照相石印法,次年又采用彩色照相石印法 (又称影印)。

从清末到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出现的大小石印书局多达百余家,石印印书局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连古老的“校书如扫落叶”的席氏扫叶山房也不甘居人后,在上海、汉口、松江设立分号,引进石印技术,出版了像《册府元龟》200册、《佩文韵府》 200册、《太平御览》100册、《百子全书》80册等这样大部头的石印书籍。石印与铅印曾一度取代中国古老的雕版印刷而占居主导地位,但20世纪30年代以后,石印的地位逐步被更为完善的铅印所取代。

前面介绍了石印的发展历史,现在我们介绍下石印本的基本特点。我们以当前市面流通的石印本为例来做简要介绍,目前流通的石印本大多开本以32开为多,当然也有大开本的。32开石印本一般字比较小,一行内的字有些有三四十字之多,但是字迹非常清晰,看上去油光发亮,字体以手写体为主,这也是石印本的一大特点之一。纸张为降低成本一般采用廉价的机器纸,所以现在留存的大量石印本要长期保存的话还需要做去酸处理,不然有些石印书籍百来年的时间就已经很脆弱了,纸一碰就碎。所以我们从字迹、纸张就很容易能辨别出是否为石印本。

有些新接触古籍没有什么经验的朋友,也因为古籍的稀缺性,平时也难得真正的接触到真实的古籍实物,所以一开始有可能无法分辨一本书到底是木刻本还是石印本或者其他,下面将传统木刻本、石印本、铅印本、分别用图来做个展示,了解基本知识职之后以后可以在实践当中去细细体会。

《康熙字典》木刻本,清康熙内府刻本

《太古正音琴经》明万历木刻本

石印本内页

民国铅印本

当前市面还流通的量比较大的晚清民国时期的石印本古籍,热爱古籍收藏的新手朋友不妨从石印本古籍入手,其优势是价格相对低廉,也可以先从石印本上了解古籍的基础知识,譬如线装的装订模式,筒子页,页面的排版样式等等这些都是和传统木刻本是一样,先通过石印本找找感觉,然后有经验之后再去辨别明清木刻版本。当然这只是从收藏角度来看,手头拿到一本古籍,从学术性、资料性的角度来看,每一本古籍都是有无限价值的。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出版史小索引

本刊目录、卷首语与摘要

一本正经的学术萌:我是《中国出版史研究》丨2016年第1期丨2017年第2期丨2017年第3期丨2017年第4期丨2018年第1期丨2018年第2期丨2018年第3期丨2018年第4期丨2019年第1期丨2019年第2期丨2019年第3期丨2019年第4期丨2020年第1期丨

本刊文章选载

邹振环:《四洲志》近代中国最早的百科全书丨邢科:左翼联盟与民国上海出版业丨杨焄:《三只小猪》汉译史钩沉丨李振荣:吕叔湘和周振甫丨于萌:开明书店国学教材丨何朝晖:木拓法帖与印刷术丨戴海斌:张之洞电稿丨刘向东:古代活字印刷丨吴永贵:西式中文活字丨辛德勇:罗振玉旧藏铜活字丨殷晓岚:《竺可桢全集》出版侧记丨艾俊川:从文献角度看罗振玉铜活字丨李俊:《杜甫诗选注》作者编辑互动述略丨刘姝:章太炎《国学概论》版本流变丨刘兰肖: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出版科学研究丨许静波:上海近代书业技术革新丨于淑敏:陈原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丨高嘏伟:高校古籍整理卅五年丨陈万雄:香港出版的历史与现状丨陈铮:《孙中山全集》出版始末丨章宏伟:上海开埠与中国出版新格局丨于淑敏:陈原与《现代汉语词典》丨欧阳敏:民国时期中华书局的产权制度丨何朝晖:中国古代出版史研究丨李伯重:明代出版业的发展丨陈铮:李侃与中华书局近代史类图书出版丨于淑敏:陈原对张元济研究的学术贡献丨范军:民国时期开明书店的非正式制度丨赵生明:延安时期的新华书店丨章雪峰:崇文书局工匠精神丨李明杰:近代湖北官书局刻书论略丨

本刊口述史选载

李行健:吕叔湘先生教我做出版工作丨程毅中: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给我的机遇和考验丨夏剑钦:我在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中的三次幸遇丨蔡学俭:我的出版之路丨与杨牧之先生谈出版专业分工政策丨陈树荣:澳门印刷出版业史略丨李频:《文化与生活》创刊访谈录

《中国出版史研究》是由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中华书局有限公司主办的学术季刊,16开,192页,2015年8月创刊。在2019年3月26日发布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研究报告》中,本刊在新闻出版类期刊中,全文转载量名列第九,全文转载率名列第一,综合指数排名第三。《中国出版史研究》以“记载出版历史,探索出版规律”为宗旨,立足中国出版史研究的理论探索、史实发掘和史料整理,以历史上特别是近现代史上重要的出版活动、事件、人物、机构等为研究对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探索中国出版发展规律,为繁荣中国出版史研究、推动中国出版事业发展服务。

订阅方式:1、直接到当地邮局订阅,或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邮发代号:80-142。2、电话订购:(010)63458246 63453762 吴老师3、网上购买渠道:登陆“杂志铺”网站(www.zazhipu.com),在搜索栏搜索“中国出版史研究”,即可看到相关订阅信息,按网站购物流程购买即可。

季刊,大16开,季初月20日出刊

国内统一刊号:CN10-1176/G2

ISSN 2095-8889

邮发代号:80—142

每期定价58元,全年4期,共计232元

记载出版历史 探索出版规律

原标题:《古籍收藏之清末民初的石印本》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