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燕京八绝——北京玉雕发展史

2020-05-23 16: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北京脉搏 北京脉搏

含香聚瑞熏

玉雕是借助高硬度的磨料(古称“解玉砂”),对玉石进行加工琢磨而成的工艺品。玉雕是我国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以木、石、骨、金属等材质,在其上刻出图案、纹饰,便形成了我国多样的雕塑工艺,如木雕、石雕、骨雕等。玉雕因其材质在众多雕刻艺术中有其独特性。

群芳揽胜

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中,玉很早就是人们崇拜祭祀的对象,是礼天的神器,同时中国人对玉的审美和喜爱还构成国人审美观的重要部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玉器的用途从“神器”逐渐转化为王权的象征。早在商周时期,制玉就成为一种专业,玉器是当时重要的礼仪用具和装饰配件。

北京玉雕的发展历程

北京地区的玉雕滥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平谷上宅文化,当时的出土品为黑色滑石雕像,但数量和用材都不算典型。北京地区的玉器文化随着北京城的发展,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合中逐渐繁荣。辽、金、元、明、清五个王朝均建都北京,文化发达,商业繁荣,大大推动了北京玉雕业的发展。北京玉器文化在明清时期发展至鼎盛,朝廷专门设有玉作,制作宫廷所用玉器,大部分玉匠和玉料都是从全国各地征调过来的,因此北京玉雕作品无论从材质、工艺、品类都代表了当时玉器艺术的最高水平。

清代大禹治水山子

北京玉器素有“工精料实”的美誉,善用俏色,并以极具特色的“金镶玉”和薄胎“水上漂”技艺等在全国独树一帜。其风格形成于元代,后世受南作玉雕影响,融合南北玉作之美,又服务于宫廷皇室,风格磅礴大气。

元代:朝廷重视,飞跃发展

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一部专门的玉器图录是元代的《古玉图》。宋元时期,我国的玉雕工艺已有了质的飞跃。建立元代的蒙古族,手工技艺本身不发达,但统治阶级在对外扩张中注重收罗工匠,制作玉器的工匠主要是原金、宋时期的琢玉匠,还有从西域等其他地方掠来的工匠。

百鸟朝凤瓶

元代重视对玉行的管理,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据《元史·志第一十八·百官四》载,至元一十年(1293年),设“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秩正一品。掌造宝贝金玉冠帽、系腰束带、金银器皿,并总诸司局事”。还设有玉局提举司、玛瑙提举司、璀玉局等。同时在玉石产地也设专门的机构管理开采和制作。元熊梦祥的《析津志辑佚》载:“南城彰仪门外,去二里许,望南有人家百余户,俱碾玉工,是名磨玉局。”这里的磨玉局就是元大都手工业中专门掌管玉器制作的部门。

元代渎山大玉海

北京最著名的元代传世玉器是“渎山大玉海”,是元世祖忽必烈时期下令制造的储酒器,可储酒30余担,是元代玉雕发展、可以制作巨型及繁复作品的代表。

明代:繁盛兴盛,民间玉作特点鲜明

明代是玉雕业发展的高潮期,不论宫廷还是民间玉器,都有很多精品。明初期(洪武-天顺时期)的玉器整体风格比较精致、严谨,这时候对手工艺人的管理仍跟元代一样,沿用匠籍制度,匠籍是世袭的,统治严厉苛刻;明中期(成化-嘉靖中期)开始,私营手工业日益繁荣,一些宫廷手工艺品包括玉器开始流向民间,北京城内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手工艺作坊,这时候的玉器,既有宫廷的精巧细致,也有过渡时期简洁潦草的做工。

明代玉瓶

明晚期(嘉靖中-崇祯时期),商业繁荣,手工艺兴盛。北京是当时和田玉的集散地,吸引了很多从事玉料交易的商人。《天工开物》载:“中国贩玉者,至此互市得之,东入中华,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这也反应了民间玉器业的兴旺。民间玉器完全是商业化,因此要靠其装饰与工艺吸弓顾客,这时候出现了玉瓶、玉观音、玉罗汉等以前没有的品种,其上装饰珍珠、宝石等也成为重要潮流。

清代:工艺顶峰,吸收外来文化

玉雕不论是生产规模、品种样式,还是工艺精致程度,都在清代达到高峰。但这种空前的繁荣和发达,发生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嘉庆十七年(1812年)短短五十多年的时间。

仕女

清宫玉作在康熙年间就成立了,隶属清官造办处,到乾隆一十四年(1759年)以后,乾隆皇帝亲自掌管了造办处玉作和内廷如意馆,使这里成为最高级别的皇家艺术院。同时,清廷完全控制了边疆地区,获得了充足而品质优良的玉料进贡,这些都促使玉雕发展走向高峰。由宫廷直接控制的外埠玉作坊当时还有八处,其中苏州、两淮(扬州)、长芦(天津)等处的技术力量较强,超过5000千克重的“大禹治水玉山”(山子)和1500多千克重的“五龙玉瓮”就分别是在扬州和天津制作。山子是明清玉器的一大特色,在同一件作品上立体地刻画人物、山水等图案,高浮雕、线刻、多层透雕等多种技艺融合,代表玉雕工艺的最高水平。

清代痕都斯坦玉器

清朝的宫廷玉器种类丰富,这时期还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髓,比如乾隆皇帝特别喜爱的“痕都斯坦玉器”,这种玉器胎体薄如纸,表面光可鉴影,带有伊斯兰艺术风格,养生殿如意馆受令仿制,时人称为“西蕃作”。

近现代:起起伏伏,振兴发展

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逐渐走向瓦解,清官造办处开始没落。20世纪上半叶,北京玉器生产发生了巨大转变。1900年以后,清政府鼓励兴办工艺局,培养出一批琢玉艺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工艺局停办,其内的琢玉艺人相继进入民间谋生,促使北京玉器行业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繁荣。1937年至1948年,由于战争影响,北京玉器行业发展基本处于停滞阶段。

岱岳奇观

1952年以前,北京玉雕业仍是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主要集中在华珍号、魁盛斋等几个稍大的作坊手中。1953年,北京第一玉器生产合作社正式成立,社员包括了潘秉衡、姚文启、王仲元等当时知名艺人在社任设计工作。1958年,北京玉器厂成立,由六家合作社和一个公私合营的玉器厂合并而成。发展到1985年,玉器厂还兴办了 所玉器技工学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四海欢腾插屏

20世纪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由老中青一代、60余位艺术大师群策群力,历时八年制作完成了四件翡翠国宝“岱岳奇观”“含香聚瑞”“四海腾欢”“群芳揽胜”。这是北京传统玉器工艺水平的集中体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进入90年代,由于国家经济体制转变,北京玉雕艺人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北京玉雕成为了众多北京工艺类别艺人中社会地位较高的行业。

群仙祝寿佩

玛瑙无量寿佛

吉祥如意福寿瓶

玛瑙版纳月

原标题:《画说丨燕京八绝——北京玉雕发展史》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