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国潮崛起:中国品牌发展向上力
近年来,中国风、国潮风、新中国风席卷全国,随处可见,而2020年的国潮风刮得更猛烈。
作者:吴文武
在刚刚过去的520是各大品牌、商家、平台的“营销大会战”,“国潮”、“国货”依然是众多品牌和平台的营销主题。
如京东联合七匹狼、海澜之家、劲霸等上百家国货及国潮品牌打造“新国货来袭”男装专场,引爆市场。龙湖商业华中区联合安徽老字号詹记开展“国潮回味”线上快闪等活动,持续刷屏。
国货正当时
国潮一直是近几年的市场品牌营销爆点。
此前,在今年5月10日的中国品牌日,央视新闻联合天猫推出510新国货大赏,再放“小朱配琦”的王炸组合,开启“国货正当潮”直播刷爆全网。
“国潮崛起”更是成为2019年的年度营销关键词,也注定将会入选2020年度关键词。
无论是美妆、服装、珠宝首饰等时尚行业,还是餐饮、酒店等服务行业,手机等科技行业,乃至地产行业都掀起了国潮风,甚至是养生都有了国潮风。
百雀羚复古宫廷彩妆系列,麦当劳推出“故宫桶”,李宁携时尚国潮大秀登上纽约时装周等都是引爆市场的经典案例。香飘飘“国潮魔盒” 首发即售罄也是最新国潮风品牌营销案例。
新品略认为,国潮风的崛起和席卷主要是因为国货品牌的自信心提升,其背后的一大重要驱动力在于“后浪”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
有两份市场调查报告的数据和分析观点就说明了这一点。
阿里研究院5月10日发布的《2020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显示,国货不再避讳自己的本土身份,纷纷打出“国潮”“国产”“国货”的标签,为自己的品牌赋能,消费者不再专挑进口品牌,对自主品牌的信心已经大幅度上升。2019年线上中国品牌市场占有率已达到72%。
根据新华网与小红书在今年1月发布的《Z世代生活方式新知》的数据报告显示,95后的消费观是:坚持好货不贵才是王道,Z世代不再迷恋大牌,而是更爱国货。
国潮势必会越来越盛行,中国品牌也会越来越受到欢迎。
国潮为中国品牌赋能
新品略认为,在品牌营销3.0时代,品牌商家们应该抓住机遇,为自己的品牌注入中国元素,丰富和升级品牌形象,进行创意营销,增强品牌势能。国潮为中国品牌赋能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中国风和国潮风是中国品牌独有的IP。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国货品牌崛起的背后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展现,更是中国品牌向上发展的驱动力,展现出国家自信、文化自信、市场自信和品牌自信。国潮澎湃的背后同样是年轻人的文化自信。
中国制造产品正变成中国品牌。国际知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在最新发布的《2020年消费者调查报告》中表示,国际品牌曾经是舒适、现代化、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标志,但近几年,中国企业不再着眼于生产低价产品,而是努力升级产品的品质、性能和价值。
中国风和国潮风是中国品牌独有的IP,将中国风元素融入到品牌体系中,赋予企业品牌更多的文化色彩,展现独特文化品牌形象,打造成品牌IP,让历史文化创造价值。
第二方面,国潮风和中国风是新国货品牌快速崛起的利器,更是老国货品牌焕然新生的助推器。
近年来,不少新国货品牌凭借中国风、新中国风、国潮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品牌快速崛起的利器。某新中国风化妆品品牌仅用7个月就在网络上销售数亿元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老品牌借助中国风和国潮风焕发新生也有很多成功案例。就连600岁的故宫近年来也放下身段,凭借其历史文化价值,通过文化创新中国风,大受欢迎,更是创造出文创产品更是1年卖出超过10亿元的奇迹,故宫文创盘活成世界级IP。
第三方面,中国风和国潮化可以增加品牌附加值,让品牌溢价,创造更多价值。
品牌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与市场环境密切相关,品牌的价值就在于长期性和盈利性,要实现品牌价值化,让品牌溢价。
成就一个有独立特征兼具中国元素的品牌,需要根据自身行业属性,融入适合的文化元素,提升品牌环境适应能力,制造营销话题和创新互动营销,挖掘与时代和消费者的心智共鸣,增加品牌附加值,实现品牌价值提升和商业价值产出的“双丰收”。
但企业为品牌融入中国风和国潮风也有一些注意点,不能盲目跟风,只追求一时的噱头,并不是所有行业和产品都适合国潮风,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也是最美的。此外,无论何时国潮产品的品质永远是第一位,品质永远会比噱头更有说服力。
最后新品略引用国内定位专家顾均辉最新发表的观点作分享:从当下年轻一族对“国货”“国潮”的热衷可以看到,国货崛起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品牌正在取代产品成为商业竞争的核心,转变认知、重塑品牌将成为国货新品牌和传统老字号共同的机遇。
国潮崛起,中国品牌崛起是大势所趋,奔涌吧,中国品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