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玉玲代表:建议在监管考核评估方面增设信用贷款有关指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王玉玲在推动商业银行发放信用贷款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中表示,应尽快建立健全各层级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查询机制,为银行打开信用信息共享大门,督促银行改善风险控制模型,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鼓励各地建立信用贷款担保基金,撬动更多信用贷款发放。与此同时,在监管考核评估方面考虑增设信用贷款有关指标,推动商业银行积极发放信用贷款,进一步发挥银行体系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功能作用。
王玉玲表示,银行对抵押品的过度依赖,不利于其作为金融中介主动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也不利于充分发挥其识别企业家、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功能。因此,引导商业银行培养信用贷款文化,对于改善银行贷款结构,提升银行风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推动商业银行发放信用贷款是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抓手。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增加信用贷款比重和额度也成为金融助企纾困的重要举措。2020年一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2.4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占15.4%,比上年末高1.9个百分点,信用贷款业务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王玉玲在建议中表示。
王玉玲表示,用于支持各类企业生产经营的中长期信用贷款发放明显不足,制约信用贷款业务深入发展的主要难点有:一是信用贷款的风险相对于抵押、担保贷款更大,商业银行需要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充分挖掘企业信用信息,确认其资信具备还款能力。此外,一旦出现贷款逾期,也因缺乏抵押物而清收困难,容易形成不良资产。
二是各地各部门信息分散且开放不足,“信息孤岛”尚未打破,商业银行无法跨部门全面获取企业信用信息,数据搜寻成本较高,仅依赖单一部门数据精准画像能力有限,贷款前端风险控制手段不足。
三是缺乏完善的考核和尽职免责评价体系,实践中考核导向激励作用不明显,商业银行发放信用贷款的积极性不够,基层工作人员发放信用贷款意愿不足。
四是风险控制和缓释机制缺乏,商业银行内部风控模式不能适应信用贷款风险防范要求,而外部环境中关于信用贷款的风险缓释机制也有待夯实。
针对上述问题,王玉玲给出了四项具体建议:
一是强化金融科技手段应用,改进风控模式,督促商业银行及时开发、引进适用于信用贷款发放管理的风控模型,从前端有效控制贷款风险,提高甄别效率。严格落实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合理划分金融资产风险,将债务人履约能力评估、偿付记录和财务状况考察作为重点,弱化对抵押担保的依赖,提高中长期信用贷款占比。创新信用贷款产品,推动新增信用贷款更多支持首次贷款的小微企业。
二是健全信用信息归集查询机制,尽快整合分散在税务、市场监管、海关、司法以及水、电、气费,社保、住房公积金缴纳等领域的信用信息,从顶层设计上着手打破信息孤岛,为地方建设信用信息平台提供示范指导。推动各地积极探索建立信用信息平台或夯实金融服务平台功能,除为银行开放平台入口、撮合融资之外,还应对接市场监管、税务、司法等主管部门,确保入驻银行能够通过平台获取企业关键经营信息,帮助银行多维度识别问题和判断风险。
三是完善评估考核办法,创设政策工具支持银行更多发放信用贷款,引导商业银行合理配置金融资产,推动改善银行贷款结构。调整监管考核办法,考虑在考核评价体系中增设信用贷款指标,引导商业银行加大信用贷款发放力度,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贷款门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四是加大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对信用贷款业务的支持力度,缓释银行相关业务风险。同时,鼓励各地建立信用贷款担保基金,建立持续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壮大担保实力,为银行开展信用贷款业务分担风险。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