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常打鼾的人请注意:你“血脂高”的原因可能找到了

2020-05-21 12: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赵连成教授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打鼾声音越大, 高血脂风险越高哦!

在全球范围内,血脂异常都是造成人群亚健康的重大杀手,我国成年人中高甘油三酯(TG)血症的发病率高达13.8%,TG水平高于临界值者超1/4。

打鼾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睡眠异常类型,中国慢性前瞻性研究项目协作组调查显示我国全人群习惯性打鼾的报告率为22%,男性多于女性(27.0% vs 15.3%)。

血脂异常是发生心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发病率居高不下的今天,深受“三高”困扰的你有没有想过,打呼噜竟会成为这些病的罪魁祸首?

阜外医院赵连成研究团队多年来关注我国人群中心血管和代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该团队利用我国不同地区15组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横断面调查大样本人群资料,探讨不同打鼾特征,包括打鼾频次、打鼾声音强度与高甘油三酯(TG)血症的关系。研究结果发表在《中国循环杂志》上。

多地区整群抽样

从分布于不同地区(沿海、内陆),不同类型(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的每组样本人群中抽取约1000人、男女各半、年龄在35~59岁。分别收集人口学特征、个人生活方式、打鼾情况、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查的数据。

剔除资料不全者后最终纳入14175人进行分析,其中男性6722人、女性7453人,中位血清TG水平为1.19(0.85, 1.72)mmol/L,高TG血症患病率为 25.5%。(高 TG 血症定义为空腹血 TG ≥ 1.70 mmol/L)

从不打鼾VS习惯性打鼾

将所有打鼾的患者分为有时打鼾(≤ 2次/周)、经常打鼾(3~5 次/周)、总是打鼾(6~7 次/周 )三组,随着打鼾频次的升高,高TG血症的发生率增加。与不打鼾者相比,总是打鼾者高TG血症患病风险增加 32%。

图1:不同打鼾频次组高 TG 血症患病率及患病风险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夜间安睡VS鼾声如雷

研究者按一下参照标准对打鼾的响度进行分级——

轻度打鼾:比呼吸音重或与说话声音大小差不多;

中度打鼾:比说话声音大;

重度打鼾:隔着关闭的门也可以听到。

与不打鼾者相比,打鼾声音重度者高 TG 血症患病风险增加 34%。

图2:不同打鼾声音强度组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及其患病风险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扒一扒打鼾和高TG血症的关系

习惯性打鼾与高TG血症的生物学机制已有一些理论支撑。习惯性打鼾常伴有睡眠呼吸暂停(OSA)或低通气。睡眠中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完全和部分气道塌陷可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胸内压改变和反复的睡眠觉醒。

打鼾引起的慢性间歇性缺氧刺激机体产生氧化应激,引起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异生,从而增加TG水平;此外由慢性间歇性缺氧引起调控内源性胆固醇、脂肪酸、TG 和磷脂合成所需酶的表达的重要转录因子-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上调,增加TG合成。

打鼾打出来的n种慢性病

除了血脂异常外,多篇在中国人群中的研究显示,打鼾还是CVD、糖尿病和慢性肾病的独立预测因素,其机制都与缺氧引发的氧化应激、血管内皮损伤有关。

机体慢性缺氧通过增加交感神经激活、氧化应激、睡眠中断引起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活及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前者使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多,后者引起内皮源性舒、缩因子失衡。

此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使动脉血管收缩、阻力升高等,促进血压升高,增加引发斑块破裂和相关血栓闭塞事件的风险。

1

心梗

每周打鼾1~3次发生心梗的概率是不打鼾者的1.20倍,而打鼾3~5次者中,这一比值升到了1.72。将打鼾响度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打鼾几乎不增加心梗的风险,鼾声越响,心梗风险越大。

图3:打鼾频率和严重程度与心梗发生率的关系

2

糖尿病

上呼吸道阻塞引起的缺氧促进交感神经激活,从而破坏胰岛素敏感性和葡萄糖耐量,导致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

图4:根据BMI(a)和腰围(b)校正后的不同性别人群打鼾与否与糖尿病发生之间的关联

3

慢性肾病

作为OSA的常见表现,打鼾也可以直接影响CKD的发展和进展。睡眠对肾功能的调节有重要作用,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的降低可能对肾功能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OSA通过诱导血管内皮损伤或血管僵硬而成为CKD的独立危险因素。

图5:校正部分风险因素后的不同打鼾频率与CKD发生率的关联

要想身体好,先把OSA给治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OSA与很多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OSA的诊断金标准是多导睡眠描记,但临床实施起来过于复杂,不适合大规模的人群研究,因此多以患者主诉的打鼾情况作为代替。

由于打鼾不一定表明发生OSA,因此这一方法的准确度收到诟病。尽管如此,由于其容易获取,通过是否打鼾、打鼾的严重程度识别CVD及代谢综合征的高危人群仍可成为有效的筛查策略。

OSA可防可治,主要以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为主的综合治疗。此外,通过食疗补充抗氧化剂(维生素B6, B12, C, E,叶酸,辅酶Q等)也降低OSA继发心血管事件风险的作用哦!

最后,一起来看下赵连成教授怎么说~

赵连成教授

一句话点评:

打鼾是常见的睡眠问题,也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重要表现。虽然打鼾者不一定都是呼吸睡眠暂停,但经常打鼾者可能伴随有血压、血脂、血糖的异常,应定期检查这些指标。对于严重打鼾者应及时就医,以诊断是否罹患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避免耽误治疗。

专家简介

赵连成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社区防治部研究员。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先后参加中美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膳食营养与血压关系的国际合作研究(INTERMAP Study)及国家多项科技攻关/科技支撑课题。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流行病学组成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心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血管病年报编写组成员,中华心血管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国预防医学杂志编委。

参考文献:

1. 夏艳杰,周龙,李莹, 等.打鼾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关系的横断面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9,34(1):85-89.

2. Zhang M, Deng Q, Wang L, et al. Prevalence of dyslipidemia and achievement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targets in Chinese adults: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 of 163,641 adul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8, 260:196-203.

3 魏玉虾,申泽薇,余灿清, 等.中国30~79岁成年人习惯性打鼾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9,40(8):917-923.

4. Xie D, Li W, Wang Y, et al. Sleep duration, snoring habits and risk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China population: results of the INTERHEART study. BMC Public Health. 2014;14:531.

5. Wei Y, Zheng B, Fan J, et al. Habitual snoring, adiposity measures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0.5 million Chinese adults: a 10-year cohort. BMJ Open Diabetes Res Care. 2020;8(1):e001015.

6. Song J, Wang C, Ma A, et al. Self-reported snoring is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depend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Chinese. J Diabetes Investig. 2019;10(1):124‐130.

7. Huang J, Qi J, Lin Q, et al. Snoring and components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 Southeastern Chinese adults: A community-based study. Clin Respir J. 2018;12(3):966‐973.

8. Thomas GN, Jiang CQ, Lao XQ, et al. Snoring and 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disease in a low-risk Chinese population: the Guangzhou Biobank Cohort Study. Sleep. 2006;29(7):896‐900.

9. 张静,陈宝元,韩晋英, 等.交感神经活性和血管内皮功能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6):437-441.

10. Baldwin CM, Bootzin RR, Schwenke DC, Quan SF. Antioxidant nutrient intake and supplements as potential moderators of cognitive declin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leep Med Rev. 2005;9(6):459‐476.

本文首发: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审核专家:赵连成教授

本文作者:蓝鲸晓虎

责任编辑:董小雯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