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0年5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唐珊:湖北天门姑娘的战疫故事,山西护理博士的青春足迹

2020-05-20 16: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点击观看相关视频

她,湖北天门人,上大学至今,扎根山西已近18载;她,山西护士长,为抗击疫情,守护武汉整整56天。

没戴口罩的唐珊露出甜美的笑容。

2月2日,她成为山西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中的一员,以山西护士的身份向一千公里外的家乡驰援,在自己出生的荆楚大地留下逆行的背影。战“疫”路上,防护服上的“山西唐珊天门姑娘”几个大字,始终是她的力量源泉。她是80后唐珊,刚刚荣获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也成为山西个人获此殊荣的“唯一人”。

唐珊获得“中国五四青年奖章”。

战士唐珊:一个天门姑娘的抗疫故事

唐珊是湖北天门人,是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疫情暴发后,她义不容辞地增援一线。图为她向记者展示当时与患者合影的照片。

1月26日,正月初二,山西选派第二批医疗队员支援湖北,没有一丝犹豫,她第一时间给护理部主任发微信:“主任,我请战!我是护士长,是党员,更是湖北人,于情于理,我都义不容辞!”

唐珊和患者合影。(资料图)

上拉可看全文

最特别的“回家之旅”

2019年10月,已将近三年没有回过湖北老家的唐珊,决定在即将到来的2020年春节休个假,与爱人和孩子一起回湖北天门老家过年,陪陪许久未见的父母。不过,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将三个月前的计划全部打乱。

大年三十是唐珊父亲的生日,回家陪父亲过生日的计划早已取消,她把5岁的女儿留在了河南孩子的奶奶家。此刻的唐珊,心时时被湖北的疫情所牵动。她做好准备,只要有支援湖北的机会,一定会在第一时间报名。

很快,她所在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开始征集首批支援湖北医护人员,不过,报名要求是呼吸科、感染科、ICU专科医护人员,作为神经内科护士长的她为此遗憾了好几天。1月26日,正月初二,山西选派第二批医疗队员支援湖北,没有一丝犹豫,唐珊第一时间给护理部主任发微信:“主任,我请战!我是护士长,是党员,更是湖北人,于情于理,我都义不容辞!”

家人对她的决定并不意外。作为她大学同学的丈夫,知道根本无法阻挡她去“一线”,虽然万般担忧,依旧决定全力支持,做她最坚强的后盾。父母最了解她的性格,只是一再叮嘱:“千万要注意安全,不忙时记得报个平安。”

2月1日晚,唐珊接到集结指令。

2月2日下午,她和来自全省6所医院的118名医疗队员一起,组成山西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前往武汉,开启一场别样的“回家之旅”。

出发前,她临危受命,成为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副队长。彼时,一切未知,医疗队甚至不知道自己最终将被派往哪个城市。

当医疗队乘坐的航班降落在天河国际机场时,夜色已笼罩了武汉,机场内除了工作人员,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熙来攘往和嘈杂喧嚣。

到达武汉,医疗队得到消息,此次支援的医院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山西医疗队需要和中日友好医院共同组队,一起承担起医院的一个危重症病区。从机场到驻地的路上,接送的大巴内坐满了医疗队员,却没有一个人说话,每个人都似乎在沉淀心情。唐珊看着窗外夜色下空无一人的大街小巷,看着街边那些店门紧闭的寂静商铺,看着这个被按下暂停键的繁华城市,想起以往每次在武汉停留时,那些热气腾腾的“过早”(注:湖北对吃早餐的俗称)场面,以及城市里到处弥漫的烟火气,心中一阵酸楚。

此刻,她只希望尽快投入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让武汉早日恢复本来的模样。

“战场”上的柔情队长

陌生的“战场”,陌生的战友,陌生的“对手”……对所有人而言,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来不及充分休整,唐珊就与队友们忙碌起来。到达武汉后,连夜安排骨干队员进行穿脱防护服的培训,分解步骤,反复训练,人人过关。她知道,一旦上战场,只有做好防护,才能保证每个队友安全。

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8东病区,山西医疗队要与中日友好医院共同负责50张床位危重症病人的护理和管理工作。这里的护理工作,比唐珊想象的更为紧张——由于进入病区需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原本简单的动作,也会因厚厚的手套而变得“生疏”,许多操作只能靠手感和经验进行,而她所在的危重症病区,需经常进行一些高危操作,暴露感染风险极高。由于没有专职护理员,队员们除了要完成输液、打针、抽血、动脉血气、雾化、呼吸机操作,还要为患者打水、送餐,帮助活动不便的病人处理大小便、协助翻身。从驻地出发去医院,加上穿脱防护服和工作结束后的清洁消毒,原本4小时一班的工作时间,往往需要不吃不喝近8小时,对每个队员的体力和心力都是极大考验。为节省防护服,她第一次穿上了成人纸尿裤。

在护理工作以外,作为护理团队副队长,唐珊压力更大。她不仅要帮助队员进行情绪疏导,还需承担更多的管理工作——梳理工作模式、与来自不同医院的同事建立顺畅的工作机制、对护理团队上百名队员的工作和背景情况摸底并进行细致分组,容不得一丝差错和疏漏。最初,用了不到2天时间,她梳理出护理工作模式,与队友们建立顺畅的工作机制。当时,唐珊每天的休息时间不到4小时,为了缓解队员的紧张情绪,她仍保持微笑,尽量在队员面前保持好的精神状态。

2月4日晚上,山西医疗队队员首次进入病房,唐珊整晚没睡。第二天早上天还未亮,她便带着消杀工具早早守在驻地酒店门口,等待队友们的归来,看到走下接送车的队友满脸倦容,唐珊特别心疼,说出口的是关心和鼓励,“辛苦啦!注意消毒,一会儿好好洗个澡,抓紧时间休息。”

到武汉6天后,山西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独立接管C8东病区,队员需重新分组,工作职责需重新划分,工作流程需重新梳理,制度需重新制定……由于护理工作对队员配合的默契度要求很高,队员们来自不同医院,有着不同专长,为达到更好的护理效果,唐珊将不同年龄、资历、职称的护士统筹整合、分编成组,制定出污染区各时段班次、清洁区辅助班等7项工作职责,三级护理质控、护士长日查房等5项核心制度,出入院、交接班、职业暴露应急处理等8项工作流程,还细化了护理工作量统计,规范了病区、驻地防护实施细则。

讲乡音的“守护天使”

由于对家乡的独特情感,从第一天进入病区起,唐珊就让队友在她的防护服上写下了“山西唐珊天门姑娘”几个大字。此时,医疗队的队员们知道了唐珊的特别身份,患者也都知道有个山西护士是“湖北伢子”,对她也更觉亲近。

山西医疗队负责的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有70%以上的患者都是中老年人。中老年人合并症较多,很多人只会说方言,语言沟通障碍较大,因此护理难度比普通年轻患者的难度更大。由于没有家属陪同,大部分病人或多或少都有着惊慌、焦虑、孤独等负面情绪。

结束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工作后,医院给她颁发了抗击新冠肺炎纪念证书。(资料图)

每次,当唐珊操着一口湖北乡音走进病房,低沉的病房气氛便很快被活跃起来。她一边和患者拉着家常,一边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宣教。病区内有一位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85岁老人需要打针,老人说的方言很难懂,血管也很难找,唐珊边用方言跟她聊天,边找血管,一次就成功。“其实,每个患者都很坚强,他们特别需要鼓励。”尽管偶尔会被刁难,唐珊依旧能耐着性子尽量满足患者需求。一位患者在入院前因摔倒导致胸椎骨折,按照医嘱需绝对卧床休息,可要强的患者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在床上大小便,唐珊一遍遍耐心地跟她解释绝对卧床休息的意义,指导她进行踝泵运动,预防血栓,并及时处理了她的大便,患者很快将唐珊当成了自己的家人。

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63岁的女患者,在被治愈后即将出院时,家里传来噩耗,她同样患新冠肺炎的老伴不幸去世,家人希望在出院前通过医护人员告知此消息,以防有突发状况,在医院能及时处理,因此唐珊和队友提前备好了急救措施。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原本开朗的患者顿时嚎啕大哭,唐珊和队友默默陪在她身边,扶着她的肩膀,唐珊知道,过多的安慰都苍白无力,自己能做的只有好好陪着患者,让她将悲痛情绪发泄出来。最终,这位患者心情逐渐平复,在当天平安出院。

当越来越多的病人进入康复期,唐珊前瞻性提出新冠肺炎患者要延续护理,即更加关注病人出院后隔离、饮食、起居、心理状态等方面的护理,让病人住院期间就学会出院后的自我管理,进而带动一个家庭、一个社区、一座城市做好全面卫生管理,提升“免疫力”。

很多患者在康复出院时,特意写了感谢信,感谢讲着方言鼓励他们的“天门姑娘唐珊”,给他们留下了“今生最温暖的回忆”。

磨砺下的战“疫”经验

3月2日,唐珊发了今年的第一条朋友圈以作留念,仅有短短三个字“满月了”,下面配上了绽放的樱花和写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8发热病区满月啦”的奶油蛋糕照片。

此时,众多的亲朋好友、恩师和同学才知道她支援武汉的事情,其中有不少人都身在武汉。她的朋友圈瞬间人气爆棚,很多人为她点赞并送上鼓励:“唐珊,辛苦啦!谢谢你的守护!”“唐珊,你好厉害,好勇敢!”“加油!唐珊!”……

“护士长,您好!今天看到您去武汉信息,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说。总之,再累也要吃好,做好防护,安全第一,等您凯旋。祝女神节快乐!”这是3月8日当天,一位曾经的患者家属给她发来的信息,看到信息,她的内心是满满的感动。

更令她感动的是,远在一千公里外的山西,她的大学老师和同学为她组成了“后援团”。“后援团”成员不忍打扰她,一直和她的丈夫保持着联系,时刻关注着与她有关的各种动态,每天在微信群内分享着她在前方的照片和医疗队的消息……

“几十天里一直关注着武汉、湖北……看到电视中裹着厚重严实密不透气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很自然就想到了我们的唐珊……眼泪经常不自主地嗒嗒往下掉……”这是她年迈的老师发来的信息。唐珊知道有很多人在默默关心、支持着自己,那一刻,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在唐珊和队友们的努力下,通过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办法,山西护理团队展示出强大的应急能力和整体实力,病区最终实现危重症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的“双零”目标,受到了所在同济医院的一致赞许。

3月25日,唐珊所在的山西医疗队将114名危重症患者从死神手里一一抢回,住院患者“清零”,此刻,唐珊终于舒了口气。不过,她并未让自己放松下来,她深知,山西医疗队和一流的医疗队相比,在护理方面还有差距。就在返并后的医学观察中,她认真总结在武汉期间的护理经验,从排班模式,到工作制度,再到护理规范,逐条整理成册。她相信,在武汉的所有磨砺,都将成为她未来工作中最宝贵的经验。

3月28日,唐珊和队友离开武汉时,烟火气正在回归这个城市。唐珊计划,等女儿再长大些,一定带着她重回武汉,告诉她:“这里,是妈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博士唐珊:一个山西医者的奋斗足迹

唐珊在认真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

从最初的高级护理专科生到如今的护理学博士研究生,她有不少头衔: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山西省护理学会神经内科护理学组主任委员、中华护理学会行政管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副组长、中国卒中学会护理学组青年委员。她用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业内的认可。

唐珊在中国科技会堂进行学术交流。(资料图)

高中时作为学校校园广播的播音员,她曾经是一名文艺青年,有一个“记者梦”;若干年后,她成为一名“白衣天使”,从最初的高级护理专科生到如今的护理学博士研究生。做最好的自己,一直是她的座右铭。

如今的湖北姑娘唐珊有不少头衔: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山西省护理学会神经内科护理学组主任委员、中华护理学会行政管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副组长、中国卒中学会护理学组青年委员。她用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业内的认可。

唐珊获得中国五四青年奖章。

上拉可看全文

进阶之路上的艰难抉择

1983年出生于湖北天门一个普通家庭的唐珊,从小就勤奋好学,只是2002年的高考发挥不尽如人意,高考后的唐珊选择了护理专业,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山西,在山西医科大学“从零开始”。山西,成为了她梦开始的地方。

大学的学习忙碌而充实,三年的校园生活很快就接近尾声。毕业后到底回湖北还是留在山西?该在哪里找工作?现实的问题亟待她尽快做出抉择。若回到家乡,亲朋好友众多,工作机会不少,未来的艰辛也许要少很多;若留在山西,则需要自己按部就班投简历、考试、争取各种就业机会,一切都是未知数。经过一番纠结和权衡之后,唐珊依旧决定留在山西,自力更生。经过层层筛选,唐珊获得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一个职位——心内科聘用护士。

参加工作后,唐珊所在的医院进行了一次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虽然入编是她不懈的追求,但学历成了她当时跨不过去的门槛。唐珊下定决心,准备考研。

2009年,她如愿考上全日制研究生,师从时任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的杨辉——山西唯一一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此时,工学矛盾出现在了唐珊面前,所幸,一向上进的她得到了当时科护士长的支持,同意她白天上学、晚上夜班工作。自那起,她用起了所有能利用的假期和周末,努力做到了工作学习两不误。

尽管过程艰辛,但所有的付出,终有一天会开花结果。研究生二年级时,在全省卫生系统事业编制考试中,唐珊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成为护理部的一名干事。

还在读博的唐珊利用中午的时间学习。

想将学习和工作很好地协调并非易事。医院的护理部就像整个医院的枢纽,每天需要进行很多的协调,千头万绪,由于当时唐珊计算机应用能力不足,在工作中要用到的很多办公软件,她都需要重新学习。工作中,唐珊面对的领导正是对她要求极其严格的导师,无论是专业、工作,还是生活,导师都要一一把关,哪怕出现一点纰漏,都能洞察秋毫。这给边学习边工作的唐珊带来很大压力。

严苛历练下的“菜鸟”逆袭

在唐珊的印象中,自己的导师有着“女强人”的一切特质——走路带风、做事雷厉风行,思维和节奏想要一直跟随导师很不容易,既需要强健的体魄,又需要强大的内心,更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

她笑称,当时的自己就像是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的主编助理安迪,经历过各种严苛历练,才逐渐由一只“菜鸟”成长起来。

如今,当唐珊再忆及当年的学习经历,对导师杨辉充满了感恩和敬意。“跟随导师学习的日子里,除了专业,我更多地学会了如何与人更好地沟通交流、如何提升沟通协调能力、如何强化细节管理,这让我终身受益。比如,单单就组织一场专家会议,无论是与专家沟通会议议题,还是查询天气、协调酒店,都需要事无巨细地去考虑。正是因为有了老师给予的历练和指导,我如今工作起来才能更加游刃有余。”

2013年,唐珊刚刚结婚不久,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在全院护理岗位选聘护士长。当时,导师特意找她谈话,鼓励她去参加竞聘。在机会面前,唐珊既有进步的追求,也有畏难的踌躇,最终她在导师的鼓励和开导下,勇敢面对了挑战。彼时,参加竞聘的唐珊年龄仅30岁,一起参加竞聘的同事有很多资历都比她老,年龄也比她大,面试现场就有人顾虑、质疑,觉得她年龄小,而且可能要面临生孩子、坐月子等一系列的事情,不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但唐珊优异的表现和斩钉截铁的态度,让大家很快打消了疑虑。

当年5月,唐珊正式上岗,成为医院神经内科的护士长。从未做过管理岗位的她,需要负责管理全科室3个病区的70张床位和50余名护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当上了护士长,医院和科室内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此前特别在意别人看法的唐珊,下定决心屏蔽那些令她困扰的负面声音,用专业和实力说话。

角色转换后的信任重建

尽管神经内科与她此前所从事的心内科专业有些许共通之处,但在一些专科疾病方面仍有差异,因此学习和探索必不可少。

“8小时之内干工作,8小时之外干事业”,唐珊将导师的教导深深印在脑海里,白天按部就班地在医院处理各种繁杂事务,强化专业,晚上回家就看书、学习、写文章、做课题,用知识武装自己。

最初接管科室时,护理人员管理考核制度并不规范,科室第一次开会,唐珊通知所有人不准迟到、请假,并早早到达会议室等待,有的人可能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迟到,会议中间还有不少人进进出出,唐珊当场宣布,严明纪律,改进作风。自那之后,科里会议再无人迟到。唐珊总说,希望护理队伍既是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集体,也是纪律严明、按规则做事的团队。

神经内科设有重症观察室,病人病情重,上夜班的频次要比普通病区更频繁一些,很多护士不愿意去,但是神经内科的护士经历重症护理的历练是必须的,她通过护士调研,了解到护士的需求,并根据科室人力资源的特点,建立了重症观察室轮转制度,让每位护士清楚重症观察室轮转的意义,了解自己轮转的时间,保障科室整体的有序运行。为了保证绩效考核中对每个护士都相对公平,唐珊将病区分为普通病区和重症观察室两部分,罗列常见问题,设置相应分值比重,保证考核的同质化,让科室的运行走上规范化的轨迹。

2014年,正值科室搬迁到新的住院大楼之际,唐珊发现自己怀孕了,为了不影响全科室的正常搬迁和工作,唐珊没有告诉任何人,毅然揽下了各种协调和规划事宜,最终,搬迁顺利进行,而搬迁之后的神经内科规模更大,拥有了141张床位和88名护士,唐珊的压力更大,但工作却赢得了科室同仁的更大认可。

在经历过“观察室轮转制度”、科室搬迁等一系列的举措后,唐珊的干练果断、奖罚分明越来越受到科室成员的信任和尊重,此前的种种质疑也逐渐消失。神经内科的病人情况很复杂,不少人无法正常活动或者无法沟通,因此护理工作相当繁重,需要极大的耐心,护士也更需要关心、关爱和关注。怀孕后,唐珊也开始反思自己之前“工作至上”的理念,开始了解团队中每个人的性格和家庭背景,以便更好地帮助护士的生活,也因此赢得了更多人的好评。

只有唐珊自己知道,在这些认可的背后,自己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自己是从一个普通的聘用护士走到今天的,我很清楚每个岗位上护士的状态和心理,如果出台一个新的制度,一定会设身处地地站在护士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改变自己的策略,这些经历如今在我工作中都成为不可或缺的经验。”如今,她也在寻找一切机会,让自己团队的护士能获得更大的职业提升,“做护士很简单,但要做一个有智慧的好护士很难。”

学历光环下的专业提升

2018年,唐珊开始攻读博士研究生,她也早已意识到,临床上,自己不应只有学历的光环,而是需要更强的专业能力。

为了学科发展,科主任希望唐珊带领护理团队尽快掌握“盲插鼻肠管”的技术。对于这个技术,她并不了解,便开始查各种资料。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她听到了一位来自天津的专家进行“盲插鼻肠管”理论的讲解,回并后,她便与科室副护士长一起做出插管的流程,并为观察室的一位病人成功插管,唐珊也成为山西第一位拿到“盲插鼻肠管”置管证书的护士。其后,她的护理团队成功申请成为山西唯一一个由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学分会颁发的肠内营养护理小组,并前后培养了至少10名可以独立完成置管的护士,积极进行院内外的会诊和省内的技术推广。

2018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136’兴医工程,打造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重点专科和综合医院”,同年下发《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136”兴医工程全面提升医疗水平的意见》,明确提出了“136”兴医工程的主要内涵、主要目标、主要措施。唐珊所在医院的神经内科是省级重点学科,也入选了山西省“136”兴医工程领军临床专科建设单位,科室的发展除了医疗技术的提升,护理工作同样不能落后。为此,她深感责任重大,她明白,自己需要更大的担当和实力挑起这些重任,她计划,与科室团队一起关注神经方面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比如脑卒中,关注患者的健康管理,尽量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019年,山西护理学会神经内科学组正式成立,唐珊成为主任委员,希望能做出更好的成绩,牵头带动全省神经内科护理水平的发展。

在武汉战“疫”期间,唐珊接触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感受到山西的医疗护理水平同国家第一医疗梯队仍有不小的差距,经此一役,唐珊也有了最新的努力方向,她希望,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可以不断提高山西神经内科护理学科实力,尽早比肩全国一流医疗梯队。

工作之外,唐珊坦言,最对不住的就是自己的女儿。女儿刚过百天,她就开始工作。每天出门,孩子还没醒,等到回家,孩子早已入睡。她坦言,如今,女儿已经5岁了,她没陪着打过一次预防针,也没有带她上过兴趣班,日常起居基本都是双方老人在照顾,她最多也就是一个“陪睡妈妈”。她回想起来,在武汉时,有一天她接到了女儿的电话:“妈妈,我学会包饺子了,回来包给你吃。”提及此,她瞬间泪目。如今,她只希望能成为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快乐成长。

护士唐珊:一个白衣天使的忙碌时刻

唐珊查房时嘱咐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

“早上好啊,吃饭了没有啊?今天感觉怎么样?”进入1号病房,她热情地跟病患打招呼,在她情绪的感染下,病人脸上也露出笑容,“吃了,今天感觉好多了。”她带领护士们查看了病人的伤口,“愈合差不多了,要继续保持啊。”鼓励的话语让人欣慰。

忙碌的唐珊(右)在电梯里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5号楼16层至19层,是神经内科住院部的病房。病房内设置有141张床位,经常住满了病人。神经内科护士长唐珊的工作,大多是在这四层楼间展开。

除了要查房、了解住院病人的状况,还要做好护士工作安排、带领特殊病患领药,好不容易可以回到办公室歇歇脚,还得为第二天的会议准备汇报材料……5月13日,山西晚报记者跟随唐珊的脚步,体验一名白衣天使的忙碌与情怀。

每天早晨的查房,唐珊(右二)都会将各患者的情况向护士们交代清楚。

查房是一天忙碌的开始

7时30分许,像往常一样,唐珊已经来到科室报到。这个脸上挂满笑容的天门姑娘,见到每一个同事,都会热情地打个招呼,然后快步走进更衣室更换护士服。更衣、束发、戴帽、换鞋……不到两分钟,她已经完成了从普通人到一个专业护士的“变身”。从更衣室出来,唐珊和上夜班的护士进行了简单沟通,了解前夜病房内的整体情况,然后前往19楼开医护交接会。

唐珊的脚步很快,跟在她身后的记者几乎需要小跑才跟得上。来到19楼会议室时,当班的医护人员已经陆续就位了。前一夜急诊、流诊病人情况需要回报,住院病人血压、血糖、发热、疼痛等情况需要交接,等一切交接完毕后,时间刚刚指向8时20分。

唐珊负责的16层神经内科一病区,13日当天有32位病人,其中10位需要一级护理,3位可以办理出院。回到16层,唐珊马上召集当日值班护士开始查房。神经内科的住院病人大多数是脑梗患者,大部分患者不能自理需要卧床。查房是要了解每一个病人的恢复情况,并对后续护理做出安排。可以说,查房就是唐珊一天忙碌的开始。

“早上好啊,吃饭了没有啊?今天感觉怎么样?”进入1号病房,唐珊热情地跟病患打招呼,在唐珊情绪的感染下,病人脸上也露出笑容,“吃了,今天感觉好多了。”唐珊带领护士们查看了病人的伤口,“愈合差不多了,要继续保持啊。”鼓励的话语让人欣慰。进入2号病房前,记者注意到,唐珊用病房门前的消毒液做了手部消毒,每进一个病房前,她都会再次消毒,前前后后她一共消毒了近20次。

05床病人是个年轻男性,有扩心病史,平时活动会感到气紧,爬楼梯会喘不上气。唐珊仔细询问之后,给他调整了正在输入的氧气流量。07床的老爷子已经71岁了,是个新入院病人,左腿已经抬不起来。唐珊抬起他的左腿,轻轻放开,然后让患者双手抓住她的手指用劲,以此来判断患者双侧上肢的肌力,“您吃饭呛不呛?”唐珊问道。“不呛。”老爷子回答得干脆。“咋不呛呢?”旁边陪护的妻子接过话头,“他一吃饭就呛的咳嗽,喷的到处是,全家人都得防备。”“这有可能是脑梗的表现,是否有新发脑梗需要做进一步检查。”唐珊说,“您别担心,等检查结果出来咱们再看。”由于双侧丘脑出血,08床的患者呈嗜睡状态,体温38.1℃,鼻子里插着鼻饲管。唐珊用手电筒仔细观察了患者的瞳孔,突然发现鼻饲管和给患者降温的冰袋缠在一起了。她小心地移开管子,半开玩笑地说,“给病人的营养餐可不能冷藏,光吃凉饭不好消化。”

她把大家挡在“特殊”病房外

“好点了吗?”“好点了!”“听到您说好点了,我比谁都高兴!”这是唐珊与14床老王的一段对话。老王4月26日在急诊做了动脉取栓手术,5月7日从重症观察室转入神经内科一病区的普通病房,他和妻子老刘对唐珊非常熟悉。“唐护士长既认真又负责,对老王照顾得十分周到。”老刘说,刚转入病房的时候,老王不想说话,每天就是睡觉,唐珊每天查房时,都会和老王聊一会儿,还教了老王一套锻炼方法,让老刘带着老王做,几天下来,老王能坐起来了,也爱讲话了。“多亏了唐珊的精心照料,老王今天下午就能出院了。”老刘说。

19床的李先生来自大同,因为脑梗不能吃饭、不能喝水,在当地治疗一段时间不见好,特意转院过来。“唐珊是个好护士长,做事特别仔细。”李先生的女儿说,自从父亲住院以来,唐珊给了很多关怀,“她耐心地告诉父亲留胃管的作用,父亲再也不吵着拔胃管了。唐珊还教会我怎么锻炼父亲自己刷牙,告诉我现在的情况哪些食物是适合父亲吃的,每天父亲都有好的变化。在她的关怀下,父亲已经可以自己喝水了。”

在进入18号病房前,唐珊停住了脚步,只安排两个交接班的护士跟进去,让记者一行和其他几名护士在楼道等待。原来,18号病房是一个“特殊”病房,住在里面的35床病人大面积脑梗死,还是一个甲流患者,正处于传染期,为了保护大家,减少风险,唐珊选择了更有经验的护士跟自己一同冒险。

9时20分,认真了解了每一个住院病人的情况后,当日查房结束。唐珊和当天参与查房的所有护士开了一个小型总结会,交代当天的注意事项。“今天查房我就强调三点护理要点,大面积脑梗、意识不清、脑出血的这种病人记得查看瞳孔;肢体活动障碍、行动不便、偏瘫的这种病人要交接皮肤;一些病人的CVC(中心静脉导管)接头的护理要明白包裹纱布的作用和意义,大家要注意处理方法。”说完,唐珊随手拿起一支笔和薄纸片,给护士们示范了正确处理CVC接头护理的要领。而对于那名“特殊”病患,唐珊交代专人护理,做好防护,把传染的风险降到最低。

带罕见病患家属去领药

查房总结会还没开完,唐珊就接到了一个电话,是医院药房打来的,通知她带领神经内科二病区16床病人王刚(化名)的妈妈去领药。放下电话,唐珊快速给护士们安排好当天的工作,在护理台内帮忙把所需药物整理好,然后一边给维修厂家打电话安排仪器维修,一边朝电梯口走去。

为什么要让唐珊和患者家属一起领药?原来,需要领的是一种罕见病——庞贝氏病的特效药。这种药单支5306.3元,治疗一次需要十几到二十几支不等,当治疗使用4个疗程后,可向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寻求帮助,领到2个疗程的赠药。基金会有规定,只有医护负责人和患者家属一同签字、照相,才能领出药品。这次王刚妈妈要领32支,刚好两个疗程的使用量,“这药可以说是王刚的救命药,又关系到这么多钱,让我跑一趟也不算啥。”唐珊说。

等在电梯口的王刚妈妈看起来50岁左右,皮肤黝黑,眼睛旁边皱纹很深,看得出来,日子过得并不宽裕。看到唐珊,王刚妈妈仿佛看到救星似的,眼睛一下亮了起来。药房在另一栋楼,唐珊和王刚妈妈边走边聊,一边了解王刚最近的情况,一边聊药品保存方法。由于王刚家庭不具备药品保存条件,唐珊建议先把当天使用的16支药品领出来,另外16支放在医院冷库保存。

在唐珊进药房领药的空当,山西晚报记者和王刚妈妈聊了起来。得了庞贝氏病后,肌肉无力、呼吸困难、总想睡,王刚178公分的个头最瘦的时候才90多斤,睡觉都需要戴着呼吸机。在药物的帮助下,终于恢复到128斤。“这个病只能用药物维持,为了给儿子治病,我们家已经负债累累了。”王刚妈妈说,王刚今年才22岁,正是大好年华,当父母的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这样一条鲜活的生命。

唐珊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庞贝氏病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体内糖原不能被降解而沉积在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内,影响脏器功能,“山医大一院一共接诊了4位庞贝氏病患者,这种病非常凶险,除了酶替代治疗外至今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但相关药物价格昂贵,每人每年的治疗费用超过200万元,且要终生用药。尽管这种药物已被纳入大病医保,但一般家庭依然承受不起。”唐珊停顿了几秒接着说,“病患与家属坚持治疗,他们对生命的渴望总是激励着我,我想尽自己的力量给这些罕见病患者家庭带来关爱与希望。”

努力给更多家庭带来希望

目前,唐珊正在攻读山西医科大学护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就是神经内科的临床护理。“很多人觉得护士一般没有太高学历,其实护理学和临床医学一样,也是一级学科,护理学博士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科研能力,更好地满足患者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唐珊说,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自己读博士是希望在护理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用专业知识影响更多护士,给更多家庭带来希望。

唐珊所在的山医大一院神经内科,是我省“136”兴医工程领军临床专科建设单位之一。作为科护士长,唐珊不仅是一名专业护士,还是神经内科护理团队的大管家,“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大家对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做了7年护士长,唐珊时刻关心着学科发展和团队建设,“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护理团队整体实力的提升才能造福更多群众。”

再次回到护理站时,已经临近中午。忙活了一上午的唐珊终于可以坐下来和记者聊聊天。唐珊的办公室就在护理站内,一张电脑桌,一把椅子,一组文件柜几乎把这个不大的空间填满。采访过程中,好几次有当班护士前来寻找或归类相关资料,唐珊总能准确说出对应文件夹存放位置,看得出来,她对文件柜中每一份资料都了如指掌。

“在工作上,唐珊是个完美主义者,在生活上,她又非常体贴。”在护理站值班的护士甄娇说,有时候,唐珊在查房时会发现一些没有处理好的细节,发现了却不当着病人和家属说,而是私下找责任护士交流,然后完美解决。当护理团队有人生病时,唐珊也会第一时间送去关怀,调整排班时间,“她给了我们特别多感动。”

在记者与其他护士聊天的空当,唐珊掏出手机看了看,这才发现自己的微信里已经收到了好多条与工作有关的信息。工作群中要求将各病区管理情况总结,晚上6点前发送至邮箱,她马上投入到资料的准备当中。身为护士长的唐珊,真是一刻也停不下来。

在唐珊眼中,护理工作就是同理心建设过程,对于病患、对团队,都需要同理心。关于未来,她计划和科室团队一起继续关注神经方面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关注患者的健康管理,尽量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山西护理学科实力的同时,让更多人能重获健康。

唐珊(中)带患者家属去药房领药。

5月11日,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团专访唐珊。约好了上午9点采访,恰逢唐珊正在抢救一名重病患者。等待了半个小时后,她走出病房拿着手机还在协调工作,见到我们后说:“真是不好意思,请你们再等我一会儿。”

唐珊接受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专访。

作为一名医疗战线的共产党员,唐珊说,用生命守护生命,为抗疫贡献力量,是她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穿着生活装的唐珊依旧美丽。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珍 武佳

摄影: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寇宁

视频拍摄|制作: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婷

原标题:《2020年5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唐珊:湖北天门姑娘的战疫故事,山西护理博士的青春足迹》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