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走出孤岛|我们的“云剧场”生活

庾凯
2020-05-26 18:45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疫情严重的时候,艺术不能治病救人、输出救援物资,究竟能做什么?

剧场是在一个特定场域中约定的聚会,当我们不能相见的时候,能通过剧场的方式找到凝聚力吗?

除了微信视频随时可以吐槽琐碎困顿的日常,我们是否能凭借想象的力量把自己带出自怨自艾和无力感的泥沼,跳出狭小的视野反观自己,同时关照现实中发生的一切呢?

“云剧场”的发起 

从今年2月13日开始,“那什么实验创作小组(SO WHAT ORIGINAL)”发起的“云剧场”项目正是在这些问题的纠缠中尝试的行动可能性,初衷并非为了做出作品,更是一种希望挣脱困境的努力。

2月初,我和陈陈呈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大鱼营造”在疫情期发起的“CAN-社区防疫互助网络”,希望找到适合自己参与的项目,直到我们自主发起了“云剧场”项目。“大鱼营造”好几位成员参与了“云剧场”,我们的关系像互相支持的朋友。因为我们的愿望都是为了在疫情期做出行动,打破“孤岛”状态,而且我们的工作方式都是去中心化的,希望开放给参与者更多的自主空间。

“云剧场”里的生活场所与记忆路径 

疫情期间,云剧场一共进行了三季,第一、第二季从开始筹备到演出都是14天,和人们在家隔离的周期一样长。“云剧场”对参与人员有无剧场经验不设限,但对创作过程的周期设了时间限制,而且必须直播,力求保留剧场的即时感和面对观众时的张力。作为发起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和陈陈呈必须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

第一季“___等待___”的参与者主要来自 “CAN-社区防疫互助网络”。医护专业的橘子是参与者之一,在这个羞涩的江西姑娘身边,有超负荷工作的医生妈妈,还有把学生保护在身后自己冲上一线的老师们。出于自己没上一线的内疚,以及对亲人的担忧和焦虑,她原想做的呈现是“拥抱”。参与中途,橘子因为不但要照顾妈妈,还要替妈妈给村民送药,只能无奈地退出了。

在第一季最后,所有参与者一起呈现了橘子希望表达的“隔空拥抱”:拥抱身边的爱人,拥抱自己的孩子,拥抱家里的宠物,更多的人想象着和屏幕对面的亲人朋友紧紧拥抱……也就是在这一刻,我觉得多年的剧场工作得到了肯定:大家因为“云剧场”感受到了彼此的连接。我也完成了一次自我的救赎。

云剧场第一季截图  那什么实验创作小组 图 

第二季,参与者们讨论着这次疫情的起源,关于自然界对人类的警示;整个疫情期间和家人、朋友之间各种不同以往的相处形式;谈到自己因为不能和去世的奶奶好好告别而无法安顿的心情;谈到志愿者车队送别李医生时由“告别”产生的强大凝聚力;谈到疫情之下突显的隔离与隔阂;谈到长期独自面对自己内心的感触……这些诉说都包含着各种关系——由不同的对象建构而成的、发散出各种温度的连接。于是,“连接”就成为了第二季“云剧场”的主题。

这一季的呈现依然以单人作品(solo)的形式为主,观众印象最深的是狗牙表演的《揉面》。她在反馈中说:在参与过程中,自己慢慢地和内心那种“触不到、摸不着隐隐作痛的别扭感觉”和解了,似乎可以理解奶奶已经离开的事实。“这不是一个单纯表达某种情绪的线上剧场,而是我自己借此走完一段心理历程的路径和场所。”

狗牙为第二季云剧场创作的海报 

3月底,疫情好转。我们觉得也许“云剧场”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各个大群征询意见时,大家却希望它继续下去,并且提出,特别希望听见并看见来自武汉的朋友。于是有了第三季《武汉拼图

我们设计了让参与者形成更加紧密的交流与互动的共创环节:辩论、利用石墨文档协作等。我感觉文本的形式将会更贴合这一季的表达,由此开始了一次新的尝试。第三季的演出时间被我们设置在武汉解封(4月8日)的当天晚上,这样决定了之后,演出准备的时间缩短到了只有12天。在这12天里,工作坊几乎都从每晚的9点持续到12点多,在石墨文档上也能每天都看见大家写的疫情期生活日常、思考以及成员之间的留言与探讨。在讲述、记录和对信息、语言的质疑中,大家展开了从口罩、蔬菜保障,到关于伦理、哲学问题的一步步追问。

在我一遍遍梳理素材和线索时,这两个层面的问题仿佛进行着意味深长的对话,由此产生了《武汉拼图》的第一章“问题的对话”。所有这些来自参与者自身生活经验的语言,促使大家一起思考,我们是否能够理解别人的感受,在困境中如何行动,并展开对于未来的想象。

在构作剧本的过程中,每个人的生活片段互相穿插、互为应对。这些生活的语言交响出层叠的乐曲。我两次用到里尔克的诗《严重的时刻》,一次作为日常生活的底色,另一次则像歌队那样诉说着人类的困惑与困境。从中跳脱出一一对应的日常对话,从不同的角度编织出生活的肌理,既贴近生活的骨肉,又搭建出提供想象的空间。

云剧场第三季《武汉拼图》1分钟预告片  视频制作:王一来(01:05)
第三季的特别之处在于,这些参与者在疫情期的生活和感受,包含着敏感而脆弱的地方,它们和内心中隐含的坚韧和包容并存。来自武汉的参与者Nana觉得工作坊让她产生了信任感,她才愿意诉说很多生活的变化,同时有些被遗忘的生活细节逐渐被记起……这再次印证了剧场能够让人面对平日里模糊的自我,如同显微镜照见内心深处。剧场是批判,也是关怀,更是一种抵抗遗忘的手段。

正因为真实地经历了剧场工作的细节,“云剧场”每期的参与者都必须面对各种始料未及的状况:有因为深陷创作瓶颈而困惑不安的诉说,也有因为各种原因或不打招呼就在经历第一次“群殴”(意指个人作品呈现后大家进行交流并提出建议)后违背当初“参与就不退出”的诺言而消失的人;有自由的灵魂不得不面对纳入集体工作流程而产生的挑战,也有由于各自工作习惯的不同产生的冲突;有终于发现剧场是“想太多无益只有行动才能带来灵感”的欢欣雀跃,也有直播中不可预知的掉线或失误,还有看到现场展现出一次比一次更丰富的表演细节的惊喜……

我们觉得“云剧场”的进行过程比最后的直播演出重要得多。每一次讨论和排练,我们都会强调让大家打开摄像头,尽最大可能避免陌生感和由于看不到动作、表情而带来的误读。我们迫切地需要看见彼此生动的面孔,也让人更加渴望真实的连接。更深入的探讨很可能正存在于对彼此的具体状况进一步的了解和理解之中。我相信剧场的意义正在于为彼此的连接和突破现实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这也是我们在疫情期间尝试“云戏剧”的内在动力。

正因为所有参与者共同经历的这一切,有人觉得自己在他人面前变得自信了,有人说感觉得到了疗愈,有人开始相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有人确认了困境中行动的力量,有人希望之后更多地了解剧场,进而盼望着要开始自己的艺术创作……我们每次看见这些反馈,都觉得特别欣慰。剧场给不同的人带去的是不同的感受或收获,“云剧场”和参与者们在彼此寻找,进而共同完成了一个心愿。

以行动面对困境并尝试剧场的可能性 

这次疫情发生以来,艺术家们各自都面临着不同的生存和创作的困境。我觉得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有没有艺术家意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具备公民意识。可以突破圈子意识,更接地气地走出去,寻找行动的力量,遇见互相支持、互相激励的朋友们。

我和陈陈呈之前的实践主要是偏重肢体的小剧场,如果不是因为这次疫情,也不会和线上剧场发生关系。如果要讨论线上剧场和实体剧场的关系,首先需要讨论线上剧场是否真正“在线”:线上剧场的呈现形式是否尝试、利用了网络技术所提供的可能性,以及内容是否更具备当下性,而不是生硬挪用,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尝试线上剧场的新形式。

亲子上阵的参与者小宝和花花。  那什么实验创作小组 图 

首先,我们希望尽可能地保留小剧场的当下性,包括前文提到的强调直播,还原表演者和想象中“现场”(在线)观众之间的张力,甚至保留呈现效果的不完美;创作内容来自参与者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和思考,保留每个人自身的质感,甚至利用自己现有的技能找到表达的自信。在表现形式上摒弃陈旧的话剧腔和春晚小品感。

 “云剧场”的实验过程借助了腾讯会议app,网络技术的确是一把双刃剑:既打破了物理空间的界限,使得来自全国各地参与者们能够在隔离期聚在一起,同时也削减了很多交谈中必不可少的信息:比如身体的在场感、细微的面部表情等,更带来了如何处理空间感和身体性的困惑和难题。

为线上会议设计的会议app,会自动识别人声,过滤掉音乐等其它声音,这使得要在剧场中嵌入背景声障碍重重。显示屏上“格子间”般的二维平面压缩了空间感,让我们想到九宫格的排布形式。例如:把邢星在擦除百叶窗上医护感染人数和康康以杯中水被染色象征病毒的扩散并列,从而形成具象与抽象的互文关系,提供不同的解读空间。而这些框定了活动范围的“格子间”,又似乎成为了疫情隔离时期,在物理和心理方面的形象映射。

当我们在为缺失的身体性纠结不已的时候,恰恰是没有考虑身体性的参与者何嘉以建筑师的视角强调了镜头中的空间感,恰恰是没有考虑身体性的表演者,让很多观众从中感受到了身体性。也正因为线上环境失去的剧场空间感和固定镜头的限制,我和陈陈呈不约而同地在自己的单人表演中采用了小型偶和纸动画的表现形式。还有舞者阿言对抽象化光影的尝试、设计师CK对镜头与光的运用等,都为线上剧场表现的可能性带来了不同的启发。

除了形式上的尝试,“云剧场”还指向观看的关系,从而更新了在剧场中由观看行为而产生的权力关系。当跳出导演身份作为观众观看《武汉拼图》的时候,我发现了视频内外观看行为的循环,同时作为演员和观众的身份,观看与被看,以及存在于假想中的注视与被看,构成了存在于四个维度上的闭合式目光循环。交流也在这四个维度上产生或被塑造着。

视频内外的观看行为的循环  那什么实验创作小组 图

在剧场中看戏时,中途离场或多或少有种自己的行为冒犯了别人或者剧场庄重感的尴尬。线上剧场的观看处于多变的空间中:家里、地铁上、空旷的公园,甚至人声嘈杂的商城。没有任何人要求观众聚精会神,他们随时可以离开屏幕或者按键退出观看,这时观众更像导演,而导演则鞭长莫及。坐在屏幕前的观众获得的是一个全能的监视器视角,他们能够看见的所有细微活动,屏幕中所有人的表情、目光等。当九宫格中所有的表演者都看向其它表演者或是想象中的观众时,我又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股注视的力量。

线上剧场和实体剧场面临着很多不尽相同的问题,但有些本质上的问题却是相同的。譬如:独立团队或个人同样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也缺少更多的传播途径。至于线上剧场目前原创性作品的稀少甚至比实体剧场严重得多。我觉得线上剧场无法替代实体空间的剧场,尤其是小剧场,但确实为剧场实验打开了一扇新的门,通向的是无数条充满未知的“可能性”之路,而不仅仅是一幅“流媒体将戏剧缩减为一种信息意义上的价值”(导演克里斯托弗.卢平Christopher Rϋping语)的乏味图景。

云剧场的bilibili直播间  那什么实验创作小组 图

(作者庾凯系剧场工作者、自由撰稿人。“走出孤岛”系列关注城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心理距离,不定期更新。)

    责任编辑:沈健文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