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谈“停本扩研”:一次大胆创新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微信公众号5月19日消息,5月15日,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出消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今年起停招本科生、扩大研究生的招生数量。消息一出,引起新闻传播业内外和社会广泛关注。5月18日,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
记者:您怎样看待清华大学“停本扩研”这个决定?
柳斌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要把握大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新闻教育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基础,当然也是这样。停招新闻传播学科的本科生,是清华大学根据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以来全球新闻舆论的新形势而作出的重要决定。根据党中央的部署,清华大学近年来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以服务国家强国战略的需要和培养造就具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专业一流的各类高端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深度推进教育和教学体制的改革,此前推出的“五大书院”培养方式,就是朝着“强基础、重交叉、促融合”的方向迈进,从体制上改进人才培养的模式。这次决定人文学科减招本科、增加研究生,也是人才培养结构上的改革探索。我认为是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一次大胆创新。
一是有利于提升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和层次。在具有一门或几门本科专业的基础上,或在有新闻舆论工作实践经验的人员中选拔研究生,进行新闻传播专业的教育和培养,将会大大提高新闻传播人才的素质。二是有利于造就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手”。现在是“信息找人”的全媒体时代,“能写文章会照相,拍段视频放网上”,是大多数人都能做的事。我们要培养的“高手”,是要具备多方面知识,要能洞察和正确认识新闻事件,能够分析和判断新闻导向。三是有利于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因为现代新闻传播领域是知识密集行业,形态创新、技术革命越来越快,国际化程度、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的领域。比如抗疫斗争中的舆论问题,既要懂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知识,也要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更要具备国际舆论斗争的能力和经验,多学科融合才能完成这样复杂的任务。所以,高端新闻人才培养要多学科交叉打基础,多种专业能力训练,多方面素质提高才能做到。
记者:新闻学是不是一门专业门槛比较低的学科?
柳斌杰:这是一种误解,或者说以前是这样,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三四十年前,传播手段单一,媒体形态也不多,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当记者,能写文章、能照相、能录音、能拍画面就可以了。一个高中生培养几年,完全可以胜任。加之美国的新闻学教育一直是实用技术性质的,对我们冲击很大,基本没有形成学科体系。所以,新闻学长期处于“有学无论”或“有论无学”的状况。
到了互联网、数字化传播时代就不一样了,新闻学作为一个引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科,担负传播真理、传承文明、记录历史、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责任。所以,新闻学专业的门槛那是很高的。因为,你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你要懂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学、技术和社会各行各业的基本知识,你要面对整个社会采访、报道、评论,引导社会舆论,不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怎么去把握事件的虚实、真假、曲直、正误、是非?就现代媒体形态下的专业技术来说,不但要编辑记录下文字、图片、视频的内容,还必须会编导、编版、编程、编码等等,这些都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方面的基本功,必然要求学生文、理、工兼修。这个学科的门槛会越来越高,但目前也是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之一,从近年招生情况看,吸引力非常大。
记者:现在大学的新闻教育是不是与新媒体时代的实践还有一些差距?
柳斌杰:是的。大概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体系不适应,大多数学校培养定位是记者,采访技能是重点,找信息源、文字表达、摄影、视频录制……还有就是传播方面的技能,而实际这些是大多数人都能做的事。而最需要的新闻判断、信息处理、舆情分析、舆论导向、社会监督这些关键的工作能力,却都边缘化了。二是教学体系不适应,照搬照抄,教法陈旧,精力不是放在“战场”上而是放在市场上。三是教材体系不适应,基础学科不扎实,知识单一。相关学科不深入,一知半解。例如,新闻政治学、新闻社会学、新闻文化学大多数学校都没有。专业学科不连贯,新闻、舆论、传播、媒体都没有联系起来,基础理论薄弱,偏重技术性。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以适应这个领域革命性变化。
记者:您认为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应该在哪些领域拓展?
柳斌杰:我认为当前最需要向几个方向拓展:新闻教育要向基础理论方向拓展,厚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为新闻学是引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比各门具体科学更宏观,必须要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搞正确,不然怎么能面向社会、面向公众呢?怎么能把握新闻舆论导向呢?全媒体条件下的社会舆论公开性、透明度越来越高,要科学开展舆情分析和舆论研究,解决核查信息、打击假新闻等新问题。舆论学要拓展,言论要有理有据,入脑入心,不限于舆论监督一途。传播学要向最新技术领域拓展,特别是要引入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和智能传播。媒体学要向社会治理现代化、法治化靠近,要深化媒体平台工程专业学方向,强化技术手段,通过工程设计优化传媒和信息平台,不能单纯讲媒体管理。还有领导干部、社会公众媒介基本素养的教育,以提高全社会正确判断社会舆论和正确使用媒体、舆论力量的水平。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教学中目前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
柳斌杰:不一定不同,就是有些自己的特色。
一是把坚实的基础理论教育放在首位,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掌握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基本精神。共建单位人民日报的社长、总编辑都来给学生讲这个课,也请国外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参与了课程的讨论与讲座。坚持数年,已有成效。学生政治水平和辨别能力明显提高。
二是实行导师负责制和专业协作制。每个学生都有副教授以上的导师负责全程培养,相同专业方向的老师组成协作组,共同探讨学生的教学和科研,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教师不缺位。来自几十个国家的留学生还专门配有生活、语言方面的导师,对每一名学生做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工作。
三是搭建学术实践平台,指导学生从事实际的学术研究。例如,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文创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等国际新闻研究中心,都是向各高校和全社会开放的专业研究平台,研究生都可以依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兴趣选择参与,结合实际问题,培养研究能力,所有的研究生部都有机会得到锻炼。
四是提倡学科交叉,支持研究生在全校选修喜欢的课程。每年都有一批其他学院的研究生选修新闻传播学,我们热情支持、认真培养。而我们学院的研究生也有大批兼修理工、经管等研究生课程的,不少人能获得双硕士学位。双向互动,多种兼修,促进了学科交叉、知识融合、学术交流,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五是注重国际交流和社会调查。学院与国外名校都有交流合作计划和项目,研究生除参加经常性的国际学术交流外,还要到国外去交流、学习一段时间。这些国际交换生能很好地开阔国际视野,了解国外的专业教育,比较国外的教学方式和专业要求,提高自己参与国际新闻舆论斗争的能力。社会调查是我院的传统,学生深入基层的调查成果多项受到有关领导同志的好评。既向社会学习,又增长自己的才干。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落实学校的决定,强基础、重交叉、促融合,依据新的目标重构我院研究生教学的整个体系,探索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高端人才培养的规律和模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教育和新闻事业作贡献。
(原题为《柳斌杰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停本扩研”》)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