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抖音爆红老师讲最伟大的盛唐CP

2020-05-19 11: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凹叔 磨铁书友会

大家好,我是凹叔。

十几年前的《百家讲坛》,易中天老师凭借幽默风趣的讲课方式和浓浓的塑料普通话火遍了全国。

之后,于丹、蒙曼、王立群、纪连海等一大批学术明星纷纷走进了观众们的视野。

于是产生了这样的名句,当年我的老师要是这样,我早就考上XXX了!

如今,《百家讲坛》早已没了昔日的影响力,当年的很多学术明星也归于沉寂。

不过,最近有一位老师在这个短视频、公众号为王的时代,凭借一头精神的银发、一口独特的麻普(麻城普通话),还有他对古诗激情、精准而爆笑的讲述,成为了抖音上获赞千万,粉丝500w的大V。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戴老师的讲课风格,凹叔只能想到一个词,魔性。

每当凹叔对工作感觉厌倦疲惫之时,刷上几条戴老师讲课的视频,那真是更不想工作了。

这个老头子幽默的很,凹叔一刷就能听上一整天。

特别是戴老师讲诗词,诗词的理解、诗人的事迹、幽默的语言,再融合标志性的麻普,让人犹如置身于魔性化盛唐之中。

而他的新书《戴老师魔性诗词课》就像是一本有声音的书,听完课再读书的凹叔,在阅读文字的同时,耳边总是响起戴老师魔性的口音,我的个天!

还有那段经典的“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

戴建业 著

磨铁图书出品

1

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最伟大的诗人CP

《戴老师的魔性诗词课》是根据戴建业老师的课程“走进大诗人”整理出来的,首先出版的就是李白和杜甫。

唐宋八大家的韩愈在《调张籍》中的第一句就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清代的赵翼也说“李杜诗篇万口传”。

天宝三年,李白和杜甫在洛阳相会,闻一多先生有个十分形象的比喻,中国的太阳和月亮碰了头。

戴老师就更严谨了,因为谁是太阳,谁是月亮不好说,他认为这是诗国的天空双日并耀。

由此,中国诗坛上便红霞满天,光耀万代的“盛唐气象”由此开启。

至于戴老师是怎么讲这次相遇的呢?

当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给钱滚蛋),政治理想不能实现,非常痛苦。

由于当时的他已经名满天下,刚一到洛阳,粉丝杜甫就慕名求见。

那时候杜甫一点名气没有,李白也许是被他的诚意感动了,两人就见了一面。

见面之后,杜甫就被李白的风采迷住了,他居然听了李白的话,进士也不考了,跟着李白从洛阳出发,去了河北,山东。

两个人做什么呢?

不是谈论国家大事,抒发心中理想,更不是互相作诗,商量合作。

而是,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

两人半路又遇上河北的另一个游荡鬼——高适,于是三个人就一起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

转眼到了秋天,三个人什么都没找到,很是狼狈。

杜甫虽然比李白小,但他比李白要清醒一点,就对李白说:“你看我们三个人成天都干些什么?”

为此还专门给李白写了首诗《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大意就是“我们这是为啥呢?老兄,我不干了,你去找仙人吧,我不找了,我要回去。”

之后,杜甫、高适相继离开,只剩李白一个人到处流浪。

中国历史人最伟大的两个诗人的第一次相遇,就是这般惊天地、泣鬼神。

安史之乱后,唐生由盛转衰,盛唐不再,国破家亡。

杜甫对李白依旧牵肠挂肚,《天末怀李白》一诗,杜甫写到“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意思就说人要太走运了,诗就写不好,李白的命不太好,所以诗写就太好。

杜甫何尝不是如此呢?

他的诗歌中,对国家、对人民、对皇帝、对亲人都是一片挚情的赤子之心,除了这几个题材,写的最多的就是怀念李白了。

当年他漂泊到四川,想到李白,于是写了一首《不见》来怀念他。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从开始对李白的怀念,欣赏,到“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对李白一生的完美总结,再到“头白好归来”,希望李白大哥回到蜀中,哥儿俩好再一起求仙、品文、写诗。

那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没有半点文人相轻,而是伟大诗人的惺惺相惜。

初高中时我们都听过对二人这样的评价: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则是沉郁顿挫。

那么戴老师又是怎么说的呢?

2

最浪漫的糊涂虫

戴老师对李白的评价有三个字让凹叔记忆犹新——浪漫鬼。

书中,戴老师对李白的分析也极其精准。

“李白一方面追求人生的自由,另一方面又想建立伟大的功业,那就必须向现实妥协。”

于是李白向达官贵人求情,向他们写信,拍他们马屁。

这就使李白形成了一种人生追求的悖论。

陈凯歌导演的《猫妖传》,片中有一段无比华美的极乐之宴,影片中,豪情万丈的李白遇见杨贵妃,立马作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猫妖传》中,这是李白对美人悲惨命运的怜爱和同情,是对美好事物将要逝去的追忆。

其实呢,这是典型的马屁诗。

而且这《清平调》一写就是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彼时唐玄宗和杨贵妃打的火热,李白正好在长安做翰林院学士。

诗中的盛唐气象,也的确让李白写的风流、浪漫、极尽华美,那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开始。

李白的一生都是拧巴的。

他想当宰相,自比谢安、诸葛亮,于是当他自由的时候,觉得自己没完成历史使命。

他到中央去当官,又觉得失去了自由,于是他怎么都痛苦,一痛苦呢,就喝酒写诗。

相比于忧国忧民的杜甫,李白的诗歌中,嗜酒、慕仙、携妓、漫游四个方面写的最多。

对于劳动人民的疾苦,写的极少。

而后人在学习写诗的中,学习的都是杜甫,杜甫是技巧和情感的极致,而李白的天才只此一家,不可复制。

前一句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后面笔锋一转,就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种大开大合,起落奔放的诗句光是语文课本里就数不胜数。

戴老师形容李白的生命是一团火,一直在燃烧、熄灭、点着、熄灭、燃烧、旺盛。

他说那是中华民族最年轻、最美好的时候写的诗歌,以后再也没有这种想象了。

3

不顺的时候,想想杜甫就好了

上个月,BBC出了一个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探寻了杜甫的足迹,而杜甫诗的英文版朗诵者则是白袍巫师甘道夫、万磁王的扮演者伊恩麦克莱恩爵士。

为什么要探访杜甫的足迹,也许这个在英国人眼里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真的是一生漂泊,走了太多的路了。

杜甫出身官宦世家,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著名诗人,如果你上学时候认真学语文,一定会记得课本中就有杜审言的诗。

年轻的杜甫和李白一样,认为自己特别聪明。

“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初唐四杰的骆宾王七岁写了《鹅鹅鹅》,杜甫呢,七岁写的是凤凰,高下立判!

十九到二十岁,他漫游吴越,还差点带着一搜破船就东渡日本。

二十七八岁游齐鲁,写的那首《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可真是盛唐诗人的强悍、狂放、目空一切。

之后杜甫连续读书几年,遇到了李白,一起做了前面说的“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

散伙后,杜甫独自来到首都长安做了一个“北漂”,考进士落榜,生活艰难。

凭借写诗受到唐玄宗赏识,他被安排了一个仓库保管员的职位。

唐玄宗晚年,社会急速腐败,他回家看望妻儿的路上,沿途全是讨饭的人。

他开始对社会的腐败和不公又了感受,于是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

安史之乱,叛军占领长安,很多高官被抓,作为仓库保管员的杜甫连被抓的资格都没有。

由此也开启了他的忧国之情和颠沛流离。

长安、洛阳、甘肃、成都、白帝城、最后死在三峡夔州。

伴随着这段路程,是一首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名篇和他作为诗人的艺术生涯最高峰。

就像白先勇先生说的:“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是对历代兴亡感时伤怀的追悼,从屈原的《离骚》到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中所表现的人世沧桑感,正是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

在《戴老师魔性诗词课》中,他是如此评价杜甫和他的诗。

“杜甫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总是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

比如《春望》,“感时花溅泪”言“国”,“恨别鸟惊心”想“家”,“烽火连三月”言“国”,“家书抵万金”想“家”。

“杜甫的诗歌,在艺术技巧和艺术方法上综合了前任有人的成就。”

除了对李杜二人作品的艺术评价和人物的戏谑讲述,书中还有大量的精彩细致的诗词赏析。

看戴老师的视频也就是图一乐,真想了解诗词,提高“文化姿势”,还得看《戴老师魔性诗词课》。

↓凹叔推荐↓

《蒙曼:唐诗之没》

蒙曼 著

磨铁图书出品

《蒙曼:唐诗之美》是著名隋唐史学者、《中国诗词大会》评委蒙曼老师讲解唐诗的第三部作品。

蒙曼老师甄选五万余首唐诗之精华,围绕爱情、友情、乡情、宦情、江山情五种人之常情,精心编排修订33首诗文讲稿,带领读者品味唐诗中的韵律、意境、哲理、人情之美,回顾唐朝人的生活美学。文风一如既往生动风趣,内容一如既往富含知识点,让人手不释卷!

24节气申遗画家、《中国诗词大会》舞台水墨画绘者林帝浣,倾情插图。全书以素美的彩色内页,精致的排版细节,向读者提供唐诗之美的视觉体验,让人“美醉了”!

原标题:《“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抖音爆红老师讲最伟大的盛唐CP》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