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19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揭晓,聚焦服务国家战略

澎湃新闻记者 杨帆
2020-05-19 09:49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上海科技成果呈现多点开花之势,聚焦服务国家战略。

5月19日上午,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会上获悉,2019年度上海市共评选出308项(人)授予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具体来看,授予田禾、陈亚珠等2人上海市科技功臣奖。授予许琛琦、郭志前、何斌、曹育才、姜育刚、吴江斌、张龙、赵晨、刘振民、王少白等10人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授予43个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奖。其中,15个项目一等奖、20个项目二等奖、8个项目三等奖。

授予31个项目上海市技术发明奖。其中,“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薄型金属双极板及批量化精密制造技术”1项特等奖、12个项目一等奖、13个项目二等奖、5个项目三等奖。

授予205个项目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基于脑可塑理论新发展修复残障上肢功能的新方案”,“面向重大工业装备核心控制软件的安全可信保障技术及应用”2项特等奖、46个项目一等奖、80个项目二等奖、77个项目三等奖。

授予15个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其中,4个项目一等奖、6个项目二等奖、5个项目三等奖。

授予卢克·塔尔维(比利时籍)、余金权(美国籍)等2位外籍专家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

“上海科技”微信公号 图

国际化程度提升

随着改革的落实和深化,2019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以下简称“市奖”)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有38个被提名项目,有外籍完成人参与,国籍涵盖美日法等11个国家,奖种涉及自然奖、发明奖、进步奖;外籍专家作为提名专家,提名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4名外籍及港澳专家应邀作为评审专家。

此外,2019年的市奖科普激励作用显著增强。上海率先设立科普奖,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技精神。2019年度有44项科普成果被提名,是2018年度19项的2.3倍。其中,15个科普成果获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是2018年度6项的2.5倍。4项一等奖是历年最多。

第三,市奖提名方式更为多元。2019年提名项目(人)中,共有3项(人)由专家提名,专家提名的奖种涉及进步奖和科普奖。其中,科技进步三等奖项目“严酷环境下钢筋混凝土防护技术体系创新及工程应用”,由外籍专家提名,这也是市奖首次有外籍专家提名市奖获奖项目。

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多点开花”

特等奖是对特别重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等产生特别重大引领和支撑作用的科技创新成果,最高规格的肯定。

2019年市奖在生命健康、信息技术、机械制造等个领域涌现3项特等奖。其中,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2项。

上海自2012年恢复特等奖至今,除2013年和2017年特等奖空缺外,其余6个年份,累计涌现10项特等奖,其中2016年和2018年各2项;2019年3项,是近年来最多的年份。

从近年来特等奖涌现看,上海科创中心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全力打造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重要策源地,一系列重大突破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态势。

如,发明奖特等奖“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薄型金属双极板及批量化精密制造技术”,实现了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技术的突破,对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进步奖特等奖“基于脑可塑理论新发展修复残障上肢功能的新方案”,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治疗中枢神经疾病的全新途径,而且深化了对于大脑及其神经系统的认识,对于促进人工智能产业也具有启示意义;“面向重大工业装备核心控制软件的安全可信保障技术及应用”,则作为上海全力打造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之一——上海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创新功能型平台的核心技术支撑,促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和电力控制等领域软件研制,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重点、关键领域的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此外,一批面向世界前沿或引领未来方向或补齐发展短板的重要创新成果脱颖而出。

从技术领域看,能源与环境技术、生物与医药技术、信息技术等三个领域持续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活力与创新实力,获奖成果持续保持领先,分别占比20.41%、19.05%和11.22%。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三大领域”密切相关技术领域表现突出,生物与医药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领域成果获奖比重合计44.55%。

处于创新链和产业链上游的新材料相关项目在自然奖和发明奖获奖项目中表现突出,占比分别达到了20.93%和12.90%,体现出上海在前沿、基础领域活跃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创新策源能力。

生命健康类科普成果获奖占比最高(科普奖项的26.67%),这一领域直接面向广大市民高度关切的医疗健康话题,是同各种伪科学消息斗争的前沿,也是多年以来科普相关奖项的关注重点。

高校院所与企业分工协作、各展所长

从参与情况看,各类型企业(国有、民营、外资等)数量之和均略高于高校院所和医院。

其中,880家获奖机构中有各类企业446家,占比50.7%;获奖项目前三参与完成单位(不含牵头)中企业191家、占比54.7%;高等级奖项前三企业有59家、占比55.1%。从牵头占比看,在80项高等级奖项中,高校牵头45项、占比56.2%,医疗机构牵头16项、占比20%,科研院所牵头13项、占比16.2%,均显著高于企业6项、占比7.5%。

某种程度上表明,高校、院所以及医院等机构作为知识创新主体,在新思想、新技术、新发明的孕育和涌现中发挥着主要策源角色;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则在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精准对接等方面作用显著。

同时,从2019年获奖项目看,企业创新表现出一些新特征:

一是高级奖项中企业参与增加。有2项特等奖共有8家企业参与。一等奖获奖项目中,企业牵头6项,较2018年度增加1项;企业作为前三完成人的有39项,较2018年度增加14项。

二是企业在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中表现积极。2019年度由77.4%的发明奖项目、69.3%的进步奖获奖项目有企业参与。在促进科学普及和扬科学精神的科普奖项中,企业参与比例也有26.7%。

三是企业参与的获奖项目领域分布相对集中,能源与环境(占27.65%)、信息(14.12%)、自动化(8.82%)、生物与医药(8.82%)、新材料(7.65%)等5个技术领域占比靠前,合计约占所有企业获奖项目的67.06%。

同时上海作为区域创新高地的辐射作用也日益增强,特别是与苏浙皖协同创新紧密、长三角创新共同体特征明显。2019年,所有880家完成单位中包括了204家外地单位,占比为23.18%。

从近年情况看,上海与江苏、北京、浙江、广东、山东、安徽等地的高校院所和企业合作最多。其中,江苏、北京、浙江始终位列前三。

从城市群视角看,上海与同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之间的合作最为紧密,2016年至今,上海合作的苏浙皖机构占比稳定在40%左右;远高于与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河北)的20%左右;以及粤港澳地区(广东、香港和澳门)的7%左右。

    责任编辑:高文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