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双年展|疫情下的深双:“城市交互”,人类隔离
在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人会想要征服自然,克服稀缺,科技便成为当下可靠的工具之一。地球仅仅是一个个体,但世界并不是。2020年伊始,人类共同面对着一场无法预测的疫情,新的经验、方法与想象都是由恐惧与防疫而催生的。
就在春节前的一个多月,第八届深港城市双年展(UABB,以下简称“深双”)以“城市交互”为主题在深圳开幕,其中一个主展场设置在代表“通达”的福田高铁站内。一个多月后,与众多城市公共空间一样,这里失去了人流、出发与观看。
缺少了可供理解的“现场”,大家只能依偎在线上空间取暖。因“隔离”而产生的“交互”看似空前热烈地进行着,同时也像贴壁前行的暗影一样,充满不确定性。对于这个已经举办了十六年的展览,第一次经历了半途“消失”的境况,在不得不面对这些失控的局面时,本身就是一场无法预测的城市实验。
本届UABB位于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的“城市升维”板块 Ewbar 图
在高铁站内办展
火车站就像现代的大教堂,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又倾泻而出,大部分人都需经过这个空间的洗礼,串联起城市之间的路径。选择福田高铁站作为主展场之一,是本届深双的一次大胆尝试。福田站是中国第一座将高铁引入城市中心区的地下综合工程,也是全世界列车通过速度最快的地下火车站。在“城市交互”的策展主题之下,茫茫人海成为了最好的实验联想。
与位于罗湖与龙华的两个深圳火车站相比,福田高铁站的人流与车次皆远远不足为道,这里成为列车进入城市后“多走一步”的尴尬设置。即便14分钟即可到达香港、有一地两检的口岸优势,最初对于“广深港”的规划仍无法在这里充分填充。这个出入口多达30余个的庞大地下空间,制造了一种空荡荡的鲸腹错觉,平滑光亮但缺乏活力的回声。展览作为一个行动的舞台,希望短暂地、快速地唤起这个空间新的想象。
位于福田高铁站的“城市之眼”展场 UABB组委会 图
本届深双包含了“城市之眼”和“城市升维”两个板块,位于福田站的展览板块为“城市之眼”。这个板块从“观看”出发,以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于1961年提出的“街道之眼”的概念为灵感。她认为那些生活、工作长期停留在其中的人们成为了“街道之眼”,那些集体的、分布的、散落的目光建立起奇妙的秩序,“维护着街道安全和城市自由”。
半个世纪以后,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和图像识别的发展,城市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观察工具,不仅是人,也可以是机器,乃至建筑与空间;观察的视角不仅是亲眼目睹,也有验证、追踪与链接。新的语境要求我们重新考虑新的权利,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展开对话。
“城市之眼”板块的构思历时15个月,以“开源策展”的方式汇聚许多学科的观点并最终呈现。福田高铁站内的展场模仿免税店华丽的视觉语言,采用锯齿形的空间布局,没有明确的走道。为了保障展品安全,出入口只有一个,在“摊位”之间无法闭合的通道,则由人工看守着,这些缝隙让既让观众与乘客相互乱入,也让整个展场与地下空间显得若即若离。
深双一直以展场的独特性与实验性所著称,以展场映射和沟通城市,展场的选择和设计也逐步演变为一种具体的策展/干预策略。“城市即展场”的宣言,让它突破了白盒子内的限制,这种惊奇是必然的。
首届和第二届深双为华侨城工业区带来了转型与人气,如今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内已有300多家文化艺术类机构进驻其中。2013年选址在蛇口的大成面粉厂,展场现已提出了文旅主题园的改造规划。上一届的展场南头古城,令“城中村改造”的讨论成为一种常态。一个展览的前世今生,是时代脉搏的变奏,组委会、策展人、包括观众,都只是现场中的一环,尽责之后谁也无法再为地方辩护。
深圳中心区的灯光秀 Ewbar 图
与这些工业遗址或城市飞地不同,福田中心区不仅是深圳CBD所在之处,同时拥有图书馆、音乐厅、少年宫、会展中心等多种城市公共功能设施。市民中心广场是深圳政府的所在地,曾在2009年和2011年分别作为第三届及第四届深双的主展场。建造丰碑,树立符号,中心区作为一个城市的“中心”,早已拥有足够多的图腾,为何再度要吸引大家的注意?
与此同时,本届深双的九个分展场成为了历届分展场数量之最,所处的位置也愈发走向城市边缘,离中心区皆有平均30公里以上的距离。城市的边际在拓展,“游牧式”的姿态也在继续。“坐标:剧场”“时间之海”“自在溪涌”……分展场的主题饱含着属于区域的特色与故事,相比起远赴而来的观众,收获的更多是附近居民好奇的眼光。
位于溪涌的分展场 Ewbar 图
以“城市实验”所著称的这些尝试,交换与协商都在快速进行,藉由关注换取了空间性质的变迁,同时也是某种功利的注视。展场不仅与城市息息相关,也与我们身处的环境、世界休戚与共。疫情的突然到来,让本该川流不息的火车站突然停顿,展场成为了无人之境,也见证着高铁站内最为特殊的城际穿梭。
从交互走向“隔离”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在本届深双的致辞上,大家对未来有着热烈的猜想与期待。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交互”的产物,寄生与炫耀同时存在,预测与控制也并肩而行。
未来的抽象之处在于可描述、虚构、猜度的场景太多,但规则太少。展览中的两大板块共汇集了来自24个国家及地区的280多位参展人,在跨学科与多视角之下,大家都在为加倍复杂的网络关系所兴奋。
但即便名为“交互”,展品中真正能够参与互动的作品并不多,概念与猜想性的话题以模型与文字的方式陈列居多。面对宏大的叙述议题,多半令人无所适从。
展览与公众的关系,就是陈述与交谈的切换。陈述注重才华与专业,交谈的本质则是平等。
作品《城市与空中之上》 Ewbar 图
各类可供“坐下”的作品 UABB组委会 图
在“城市之眼”现场,最能吸引人停留的,反而是展场内以不同形式出现的“椅子”。不管是影像作品前的积木凳,还是《城市与空中之上》下方供仰视作品的充气垫,这些椅子反而为作品提供了更多停驻的机会。人对“坐下来”的需求总是热烈的,观看实际上是发生在那些并不积极与专注的气氛中。
另一个参与度颇高的作品,是MVRDV与库伯联盟合作的扫描交互游戏,观众选择加入游戏,以“监控”视角拍出来的“大头照”会在另一端的大屏幕中出现。屏幕上的面孔看起来都如此相似:木讷、茫然、缺乏焦点。日常下的这一刻被猛然放大,成为数据中的一员。在虚拟世界里,我们逐渐接受了“身体消失”这一过程,面对面的接触日益降低,数据成为了我们的“技术替身”,被长久地记录下来。
作品《专心看展》 UABB组委会 图
这种带有幽默感的作品并不少,《专心看展》就像一则科技笑话,机器捕捉现场观众打呵欠的表情,会把这种“不积极”的行为投射到暗室的屏幕上。而当观众意识到这种视觉技术的存在后,也可以通过各种表情和做鬼脸,对技术进行“积极”的玩笑反应。
美国技术史学家Melvin Kranzberg说:技术无所谓好坏。“城市之眼”展览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设计,讨论我们自己作为被观察者的角色,并邀请观众重新审视技术的未来。
位于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的“城市升维”板块,由建筑师孟建民及当代艺术批评家和策展人法比奥·卡瓦卢奇团队策展。“未来市民”“城市炼金师”“科幻现实”三个子板块分别对应城市使用者、城市创造者和城市思想者的视角,孟建民用“徘徊”来描述当下的城市演进与变化。一方面,我们摆脱了神话与虚构故事,走向实用的新知;另一方面,概念式的幻想层出不穷,四处洋溢着对技术的崇拜。
除了建筑师与规划师,“城市升维”还邀请了艺术家、科幻作家、音乐家及公众参与其中,作品《九城未来》从一本出版物出发延伸至展场,书中征集了大量的科幻小说,由刘慈欣、孟建民主编。基于小说之外的装置作品则将主题交还给城市,太空虫洞、星际边界、芯片传感…….当未来变成一个故事时,更容易被转述与相信。
刘慈欣、孟建民主编的《九城未来》 UABB组委会 图
但在这看似丰富的假想面前,人类的想象力仍显匮乏。移居至哪里?新的社交法则?生命以哪种形式还原与再造?我们习惯以自我为主体去设置与规划,但对于这个世界,我们依然知之甚少。疫情的突然到来,全球都经历着最为漫长的“隔离”,前瞻与恐惧都成为寓言的一部分。
策展人法比奥·卡瓦卢奇在展览前言阐述了“需求和欲望”改变了人类的行为模式,当然恐惧也能够推动科技的创造,“尽管这种未知感对某些人来说可能充满了吸引力,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能够提前接收信息,做出判断。”本次展览的停摆无疑也成为一次随机但特殊的契机,在我们放肆猜想未来的时候,疫情带来的“隔离”正出其不意地改变着所有人的行为。正如他所言:“人类是否已经做好准备迎接这个时代的最大挑战?”
“九城未来”现场装置作品之一“浑天城” UABB组委会 图
半路“消失”的现场
为期三个月的展览无法按原计划在春节后开展,中途被迫消失的现场被挪腾至“云端”,如何立足在看似“无限大”的赛博空间之中,是所有展览都要面对的问题。自2月开始,深双于线上推出“云观展”系列。以线上方式弥补现场的缺失,都是众多展览的缓兵之计。
无论是社交、购物还是娱乐,云端空前活跃,所有人都被卷入无处不在的信息狂潮里。在过去,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的出现,曾经是一种令人尖叫、令人兴奋、科幻小说中所描述的方式。现在,它们粘附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刻,同时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方式。
深双公众号发布的云观展系列手机截屏 作者提供
对于展览而言,一方面信息得到传播与扩散,可以反复查看,成为永久性档案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作品变得“扁平”与“乏味”,场所的精神也消失了。在福田高铁站内的展场中,曾经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观展过程中耳边频繁播报的列车信息。云端图片精美,但所有的照片都是一种运输形式,也是一种对缺席的表示。
线上展览的出现,并不是因为疫情才开始的。近几年,随着数字化的发展,#musetech, #museweb的标签越来越多(很多人发twitter或ins会带#开头的标签,标签等于是一种分类,也意味着一种风潮),这些术语的激增代表了着一种新的科技的直觉,数字化让资源以复制、裂变的形式快速传播,在没有墙的空间里形成另一套灵活的方案。
线上闭幕式手机截屏 作者提供
虽然有展览延期的消息传来,但深双组委会最后仍然决定在4月19日举行线上闭幕式。回顾、致辞、颁奖,一系列环节皆同步迁至线上。观众阅读、转发、留言、助力,来不及观看的真实现场已经被迅速清理。
生活在有序恢复中,高铁站班次减少,车厢里座椅交错售票,不少展览重新开放。大家戴好口罩、亮出健康码进入。“保持距离”与“凭码通行”成为常识之一,但所有人都希望,能回到人们娴熟地推挤着彼此的那一天。尽管在展览当中,“未来的城市”被反复讨论与猜测,但真正能简单串起未来的,仍然是当下的每一次实践,无论我们的城市正在以一种多么自相矛盾的方式运转着。
(作者Ewbar系独立评论者,毕业于都柏林大学电影研究系。)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